更新时间:2023-12-10 11:50
极少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西方现代艺术重要流派之一。它被用来称谓上世纪60年代美国艺术家的一项艺术活动,包括绘画和雕塑。
1965年,美国批评家芭芭拉·罗斯在《十月》杂志上发表了《A.B.C艺术》一文。在这篇文章中,罗斯谈到了当时美国艺术中出现一种新的艺术倾向。她将这种新艺术的特征概括为:“一种艺术形式,与先前浪漫式、记传性的抽象表现主义风格比起来,是一种空洞的、中性的、非个人化的、机械式的艺术风格,观众对它情感与内容的明显缺失,感到非常惊奇。”在当时美国批评界,罗斯是一位严肃而认真地研究并支持极少主义的批评家之一,她曾将这种新的创作观念与马列维奇的绘画和杜尚的现成品艺术联系起来考虑,试图为它们找到理论上的依据。实际上,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这种新的艺术活动已取得较大的影响,并于1966年举行了极少主义第一次大型的艺术展览。显然,极少主义从一开始就是一种不同于抽象表现主义的艺术形态。
极少主义又称ABC艺术或硬边艺术,源于抽象表现主义,一般按照杜尚的“减少、减少、再减少”的原则对画面进行处理,造型语言简练,色彩单纯,空间被压缩到最低限度的平面,并力图采用纯客观的态度,排除创造者的任何感情表现。极少主义以一种客观、冷静和非叙事性的眼光与形式,从事艺术表达的艺术倾向或流派,提倡“纯粹的虚无”,追求最简洁的艺术效果:无空间、无质感、无感情、无气氛,只有最简单的色与形,而在雕塑中,则体现为最简单的几何形构成。
在视觉形象处理上,极少主义可以说是去除了一些复杂的元素,没有个人主观的诠释,将艺术的境界达到本质的极少。极少主义使用最简单的几何图形和不具有个人情绪的艺术语言,被视为是对抽象表现主义的反叛。同时,这一艺术流派也排除具象的图像与虚幻的画面空间,偏好单一的图像,经常包含着以各自形状安排的小单位元素。极少主义是第一个完全由美国艺术家发展出来,具有国际性意义的艺术活动,并且在绘画、文学、建筑、音乐等方面都产生了相当程度的影响,进而衍生出近代许多重要的艺术派别。
然而,“极少”并不意味着单纯的简化,相反,它往往是丰富的统一,是复杂的升华。无论是形式语言、表现主题,还是审美功能,极少主义风格的艺术都做的是“加法”之后的“减法”。极少主义追求的是用最直接的方式传达思想,之前以往的种种艺术流派更多强调的是形式,往往因为繁复的形式而使它要表达的思想被埋没、被忽略。繁复到了一定的极至必定走向极端的简单,最终各种艺术形式回到了它的本原,以极简的方式崇尚自然、崇尚本原。
在材料的选用上,极少主义借助于彻底与传统艺术脱离后追求创新,艺术家多选用非天然或工业材料。在创作过程中,艺术家如同工程师一样,显现的是社会属性。他们意图除去这些有机的活力,使用无机材料,没有历史内涵,抽象冷峻,不给观众联想的余地,更能注意作品本身。极少主义追求无内容、无主题的表现,作品直接与观众产生沟通,手法上多采用系列化的方式。同时极少主义风格的艺术推崇整体性,取消一切分散注意力的细节,没有令观众产生空间深度幻觉的视觉创造。极少主义艺术品中的构成元素对于整体是从属的,不同元素之间的联系被取消,均衡不再是构图的唯一指南。以波洛克为例,他的作品虽无明显秩序,但他以同样的力度处理画面每一寸空间,到处都充满细节。从制作工艺上来看,极少主义艺术崇尚机械加工过程,多运用工业生产方式,刻意追求画面或雕塑表面的光滑平整,这也是追求无内涵、无先例材料运用的自然延伸,体现工业化生产的特点。色彩特征上,极少主义艺术作品中一般只出现一两种颜色,若非明亮纯色便是黑白灰,是在现代艺术基础上进一步的简化。尽管艺术家对颜色有不同偏爱,但多是选择一种单一的色系,灰色系或者鲜艳的色调,以增加作品的空间感和光的效果。
极少主义艺术作品的影响停顿在感性思维中,这种美作为最强的抽象,将艺术性紧缩到最小的可能,作为一种自然简练的微妙与平衡而被人们认识。极少主义艺术家认为,形式的简单纯净和简单重复,就是现实生活的内在韵律,所表现出的去除一切装饰的简洁代表着进步,在外表简单枯燥的作品后面,是艺术家对生活和社会秩序的渴望与追求。
19世纪末 20世纪初 ,新艺术运动设计家“格拉斯哥四人集团”的代表人物查理斯 ·马金托什的设计风格中,已出现了“极少主义”的设计特征。他大量运用理性的几何形态,特别是采用纵横直线的基本结构和简单的黑白色彩为中心的色彩计划,从形式上为 日后真正的现代主义设计奠定了基础。他最著名的作品“高靠背”黑色椅子,成为现代设计的经典作品之一。
到了2O世纪2O年代,极少主义受现代主义的基础——“风格派”的影响更为明显。荷兰“风格派”运动是世界现代设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最鲜明的设计特征是把传统的建筑、家具、产品设计、绘画、雕塑的特征完全剥离 ,变成最基本的几何结构单体,或称为“元素”。用这些几何结构单体或者元素形成简单的结构组合。“风格派”的代表人物杜斯博格主张“少风格”,他希望寻找更简单、更国际化的语言,并深入到减少主义的简单几何结构、没有色彩的中性色彩计划中,全力研究新的国际主义,为极少主义奠定了基础。“红蓝椅”是“风格派”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它采用完全简单的几何形态 ,结构完全不加掩饰,色彩上采用最单纯的原色:红色、蓝色和黄色。现代主义的发展为极少主义奠定了基础。米斯 ·凡德罗1929年设计的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德国馆和巴塞罗那椅子被认为是“少则多”原则的代表作。
到了5O年代国际主义阶段,出现了强调形式上的“减少主义”趋势,米斯的设计被推
崇到登峰造极的高度,“少则多”的米斯主义得到不少忠实追随者。它的风格代表着权力和现代化,这样一来,形式变为第一性 ,功能变为第二性。
到了2O世纪6O年代,在设计上存在着两方面的探索;一方面是后现代主义的探索,利用历史的、装饰的风格 ,企图改变现代主义的单一化和垄断化。另一方面是对现代主义的重新研究和发展,完全依照现代主义、减少主义的基本语汇进行设计 ,并加入新的简单象征意义。在建筑设计领域上,这种探索的方向被称为“新现代主义”,如贝聿铭设计的法国罗浮宫 “水晶金字塔”。而在产品设计领域 ,同样存在着这两方 面的探索 ,相应地 出现了两大对立设计阵营:以具有强烈象征意义形式的“极少主义”的“宙斯”设计集团和采用后现代设计语言的阿基米亚和孟菲斯集团。宙斯设计集团 1984年成立于意大利米兰,他们由一群年轻设计师组成。如果说孟菲斯的产品是一种短暂的、奢华的、表面而肤浅的主张,是一种昂贵的、非道德的产品,那么宙斯的产品则是一种谨慎的、关注道德的趋势。这个组织设计家具、纺织品、平面设计和其他产品,具有广泛的工作范围,设计的作品都具有比较统一的极少主义风格特征。其代表人物包括毛里佐 ·佩里加利和菲力普·斯塔克。
典型的极少主义室内设计一方面强调建筑外观的简单、纯粹,另外还十分注重室内家具与日常器具的选择。极少主义室内设计的家具与室内整体环境非常协调,总的特征是造型简单但不失优雅,常常采用黑、白或灰的色彩计划,很少有装饰图案,显得含蓄而大方。此外,极少主义室内设计还主张运用大片的中性色与大胆而强烈的重点色、轮廓鲜明的直线条与少量的图案装饰作夸张的对比,达到一种视觉冲击力,以突出这种简单、纯粹、优雅、时尚的风格。
极少主义室内设计非常强调室内各种材料与色调的丰富对比,或微妙或夸张,是体现风格的重要因素之一。墙体的设计会使用生砖、镜面、铁或光洁的乳胶漆等材料,色调则以纯白、奶油白为主体,在适当的地方运用明亮而强烈的重点颜色加以突出。地板应该是墙体的有益补充,所以要选择同样类型的。极少主义室内设计不宜运用大面积的软织物,地板材料适合为单色调的木地板或石材。一般窗帘的材料应选择素色的百叶窗或半透明的纱质窗帘,因为这种窗帘更能增加房间的空间感,也更方便自然光线的进入。
极少主义用色总的原则是先确定房间的主色调,通常是软而亮的调子,然后决定家具和室内陈设的色彩范围。例如:在冷调的硬木质地板上放置一块柔软的灰棕色羊毛地毯,房间马上会充满情趣。极少主义室内设计适当的软质材料的运用十分重要。例如纤维绒、天鹅绒、皮革、亚麻布、丝、棉等。这些装饰织物的色调要尽可能自然,但质地应该突出触感。图案太强的织物不适合此类风格。
极少主义设计受到米斯 ·凡德罗“少则多”的设计思想直接影响,特别是现代主义、国际主义形式主义化以后的思想深刻影响而发展起来的。1996年“极少主义之父”著名设计师约翰 ·伯森出版一本名为《极少主义》的著作,首次为“极少主义”下定义 ,并得到设计界的认同。进入21世纪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极少主义设计与当代人的生活日益密切,尤其是随着能源危机、生态恶化等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极少主义设计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改善人类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缓解人类与自然矛盾的积极的思维方式。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对其进行系统性的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