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1-26 05:51
造山幕别名褶皱幕,构造幕,槽台学说历来十分重视造山运动的研究,因为这是地壳演化中的激变阶段,它在完成地壳由地槽活动带演变为地台稳定区的过程中,起着十分分重要的作用。
现有资料表明,太古代的“造山作用”在规模,造山带形态,各种事件的顺序与强度等方面,可能都与晚前寒武纪及显生宙的造山幕十分不同。例如,环绕太古代绿岩带的大量花岗质岩石记载了一次规模巨大的岩浆活动阶段,而这种事件无论在显生宙还是多数的前寒武纪活动带都未出现。在识别伴有少量或没有岩浆活动,特别是在经历了不只一次造山幕的造山带,会遇到另一个问题。一个特定的火成岩体究竟是造山成因的还是非造山成因的,并不总是靠野外关系就能搞清楚的。这里包括涉及大规模深成作用和变质作用的造山幕。随着前寒武纪造山带的更多的资料可被利用,就有可能确定各类造山幕以及将它们与地壳演化的机制联系起来。
鉴别造山幕周期性的另一个问题,与这样的事实有关,即就如先前已讨论过的那样,在一个造山旋回的不同时间,各种子体同位素变为不活动化。因此,在比较用不同方法获得的放射性年代时,必须持非常谨慎的态度。鉴别周期性的直方图的探讨,必须只比较一种方法和一种矿物或岩类的年代。正如早先讨论过的那样,U-Pb锆石年龄和Rb-Sr全岩等时线年龄看来在断定造山幕的年代中最有价值。由于还没有大量的这类年代数据可被利用,因此必须小心地解释放射性年代在世界规模的造山幕中的意义。
当我们回顾地质历史时,时间上紧密相间的造山幕增加了解析的困难性。许多前寒武纪活动带的宽的年代范围(100—400百万年)可以记录若干次造山幕。在最近的300—400百万年内,在大陆上记录了许多次造山幕。这一事实进一步地支持了这种可能性。为了避免这个前寒武纪造山作用将按照早先已定义的造山幕的周期来讨论(也就是记录了若干个紧密相间的造山幕时间的周期)。
可归结为以下四类: (1)地球内部对流型式随时间变化 (2)地球旋转轴的长期变化 (3)由于潮汐力所造成的地幔剪切熔融的周期性变化 (4)与板块构造有关的周期性岩浆作用和变形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