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11 10:47
构音障碍(dysarthria)是指由于神经病变,与言语有关的肌肉麻痹、收缩力减弱或运动不协调所致的言语障碍。强调呼吸、共鸣、发音和韵律方面的变化,从大脑到肌肉本身的病变都可引起言语症状。
这是针对小儿出生时,由于难产等原因造成小儿缺氧或脑损伤,使得大脑中负责语言的部分发育不良,结果造成小儿语言障碍,主要表现为口语的发生和发展的迟缓,或一直无主动性语言,只能被动地用简单词语回答问题,同时多伴有智力方面的缺陷。这类语言障碍很难治疗。
经国际病例研究,儿童2岁以内患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脑炎、高热惊厥、病毒感染等,造成脑组织损伤,从而使小儿失去患病前原有的语言能力。而这类语言障碍称为失语也是构音障碍中的一种。一般经过对原发病治疗和应用神经药物,可使语言障碍症状减轻或恢复正常。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不仅在幼儿时期多发,青少年时期亦不少见。听力异常也属于疾病类型,其导致语言障碍也多见。人类语言发展必须依靠正常的听力。婴幼儿期应用某些药物,如庆大霉素、利尿药等,可致小儿内耳中毒,听力下降,从而导致小儿语言障碍。大于人类听力的噪音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长期干扰我们的听觉系统也会导致听力障碍,而儿童听力疾病这类由于耳毒性药物造成的语言障碍最好在3岁前进行干预治疗,否则很难治愈。
如发音器官畸形导致。喉部畸形患者很罕见,主要是口腔腭裂、唇裂及舌体畸形或者是交通事故等意外造成的畸形导致语言障碍。其特点是可以发音,但语言很不清楚。目前儿童治疗多主张在3岁前矫正畸形,然后进行语言训练,大多数小儿可自行恢复清晰的语言。 但是好发于青少年抑或中老年人、各类意外事故则需要心理干预和长期治疗。
最后由于车祸、重大打击等灾难引起。这类事故一般发病为可逆转性,但也不乏无法治愈的。近年来由于自然灾害引起的勾引(构音)障碍在与日俱增,比如08年的大雪灾、汶川地震、2010年的青海玉树地震导致的病发率比较高。或是由于打击,心理无法承受突然失语;或因长期不愿开口讲话引起构音障碍等。
①痉挛型构音障碍(中枢性运动障碍,一般表现为说话费力,音拖长,不自然的中断,音量、音调急剧变化、粗糙音、费力音、元音和辅音歪曲、鼻音过重)
②迟缓型构音障碍(周围性构音障碍,表现为不适宜的停顿、气息音、辅音错误、鼻音减弱)
③失调型构音障碍(小脑系统障碍,主要表现元音辅音歪曲较轻,主要韵律以失常为主,声音的高低、强弱、呆板、震颤、初始发音困难、声音大、重音和语调异常、发音中断明显)
④运动过强型构音障碍(锥体外系障碍,构音器官的不随意运动破坏了有目的运动而造成元音和辅音的歪曲、失重音、不适宜的停顿、费力音、发音强弱急剧起伏、鼻音过重)
⑤运动过弱型构音障碍(锥体外系障碍,由于运动范围和速度受限,发音为单一音量、单一音调、重音减少、有呼吸音或失声现象)
⑥混合型构音障碍(运动系统多重障碍,其表现为上述各种症状的混合,多种或单一不定)。其好发人群广泛。
由于构音器官的形态异常导致机能异常而出现的构音障碍。65%多数发生于先天性,如脑缺氧和脑损伤,小儿出生时,由于难产等原因造成小儿缺氧或脑损伤,使得大脑中负责语言的部分发育不良或异常,结果造成小儿语言障碍,主要表现为口语的发生和发展的迟缓,或一直无主动性语言,只能被动地用简单词语回答问题,同时多伴有智力方面的缺陷,这类语言障碍很难治疗。其他障碍发生于外伤或心理致构音器官形态肌机能损伤。
功能性构音障碍 错误、混淆的构音呈固定状态,但找不到病因,即构音器官无形态异常和运动机能仅一刹那听力正常。可能与言语的听觉接受、辨别、认知因素、获得构音动作技能的运动因素、语言发育的某些因素有关,大多可通过构音训练完全治愈。主要好发于青少年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