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18 15:17
林丹九(1590-1647)又名际亨,字一桂。广东省蕉岭县长潭镇白马村人,明末清初抗清将领。他博学多才,思维敏捷,“一日十余艺可立就”。由于家贫,林丹九20多岁时就以授徒自给,曾作《恋贫赋》为岭南传颂。清顺治三年(1646),林丹九率众于镇平长潭一线天结寨自守抗击清兵,清潮州镇总兵许有信屡攻不下,便伙同镇平县令吴芝玑三次写信劝降,并以封官许愿为诱,均遭严词拒绝。
林丹九(1590~1647年),蕉岭县长潭镇白马村人,明万历十八年(1590)生于农民家庭。他学识广博,文思敏捷,兴趣广泛,弹琴吹唱无所不晓。传闻他“一日十余艺可立就”。他家境贫寒,20多岁就以授徒自给,30岁始补博士第子员,40岁以后除讲学外,专门从事著述,如是者10余年。
林丹九从现实中看到朝廷腐败,家乡田园荒芜,民不聊生,在自己穷愁潦倒、郁郁不得志的生活中,深感贫富悬殊、世道悲凉的痛苦,提笔挥毫泄愤,在《恋贫赋》中斥责“王孙公子不知稼穑之艰”;同情“贫苦百姓,不能自充其米粟……日暖而妻号寒,年稔而儿啼饥。主宾欢绝,戚属谊亏,珠愁桂怨,兰惜芝悲……。”
清顺治二年(1645),时岭外尚奉唐王为主,明隆武王粤会取士,55岁的林丹九应试中举,他写信给家人说:“此行也,欲老母开口笑耳,非当时犹有功名念也,但得一叶渔舟,牛犁蓑雨,奉老母以终天年足矣……。”
清顺治三年(1646),清兵入镇平(蕉岭),林丹九踞长潭拒之。清潮州镇总兵许有信屡攻不下,便伙同镇平县令吴芝玑三次写信劝降,并以封官许愿为诱,均遭严词拒绝。林丹九的《三答许有信书》,以耳闻目睹的大量事实,数说许有信对程乡和镇平人民进行的残酷血腥镇压,揭露和痛斥清朝统治者对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信中道:“石扇地方,有石银一寨,薙发迎降,俱被杀戮;又有五里径寨民,亦剃发迎降,复被杀戮……。”清兵入镇平城后,“不留束茅,不存片瓦,致使四民野居露宿与禽兽卧游。水深火热之叹寨寨都有……”他在信中斩钉截铁地说:“白首何所归,怅余生之无几,丹心未泯,誓九死以不移”,表达了他誓不降清的决心。
林丹九率众于镇平长潭一线天结寨自守抗击清兵时,曾作《龙潭寨自志》诗一首,诗云:“负崖倚险聚苍生,心与寒潭一样清。任是史官编不到,山灵知道此孤贞。”
顺治四年(1647),林丹九的母亲去世,他怀着极端痛苦和绝望的心情,来到长潭一线天顶端,仰天长泣,哀叹道:“大厦之倾,非一木可支,国亡母殁,可以死矣!”子孙环跪号泣,乃宽颜笑道:“你辈为新朝良民,吾乃前朝节士,各为其主,何泣为?”乃从容整肃衣冠,北面拜讫,随即跳下,投石崖而死。他的学生尊谥为“文节先生”。
咸丰元年(1851),镇平县令潘铭宪倡建“景忠祠”于潭侧作纪念。“景忠祠”落成之日,县令请全县名流云集至此编写《丹九传》,并作诗文歌颂之。
广东省蕉岭县长潭白马村人。他博学多才,思维敏捷,“一日十余艺可立就”。由于家贫,林丹九20多岁时就以授徒自给,曾作《恋贫赋》为岭南传颂。30岁时始补博士弟子,40以后,除讲学改作外,终日兀坐,或高卧酣睡,达10余年。 清顺治二年(1645),明唐王朱聿键即位于福州,称为隆武帝,并于当年开科取士收罗人才以图匡复明室。其时林丹九55岁,奉母命前往应试,考取举人。他在家信中说:“此行也,欲老母开口笑耳,非当时犹有功名念也,但得一叶渔舟,牛犁蓑雨,奉老母以终天年足矣。”
清顺治三年,总兵许有信率兵攻占镇平,林丹九纠集乡民,仍奉明朝为正朔,筑寨长潭固守。许有信屡攻不下,乃召集新任县令吴之玑,幕僚黄梦麟、汤戎部等商议劝降招安。于是,各人纷纷以己之名义晓谕丹九。林丹九复书正气浩然,特撷录部分如下。
林丹九答许有信书:……今天下苦兵久矣,而镇为甚,镇民苦乱久矣,至今日为甚。初,清师之入镇也,镇民空城以待,谓新朝救民如水火,必有一番新政与民更治。迨观之,房舍焚毁,不留束茅,不存片瓦,致使小民野居露宿,与禽兽卧游,水深火热之叹,在在都有。此小民不无失望者也。且小民本怖死,前闻石扇地方,有石银二寨,剃发迎降,俱被杀戮;又有五里径寨民,剃发迎降,复被杀戮;况入镇之后,徒盛兵而陈之,民情怖死愈甚。所以怀疑负固,未敢降心而相从也。亨又闻古帝王善取天下,先其重者、大者,后其轻者、巳小者,今明主绍武继祚,粤东一线尚存,天无二日,民无二主,何忍先其未忘而背之。……夫镇平仅蕞尔僻壤,得其民不足用,得其地不足种,与朝廷何关损益,乃疲士卒, 费钱粮,以争此不足损益之地,窃为台台不取也!……区区为镇平劳士卒抑末矣, 若复为长潭一寨劳士卒,尤末之末者矣,台台威重藩阃, 岂忍之此琐屑不急之务耶!兴亡在念,临秉涕零,台台尚当拯此一方,琐琐若愚生者,顾不能置之度外。山寨之中,无纸无笔,草率报命, 不律不庄。清顺治四年,林丹九弹尽援绝,乃于崖上大书:“负崖倚险聚苍生,心与寒潭一样清。任是史官编不到,山灵知道此孤贞。” 写毕,遣散乡民,向着百丈悬崖,纵身而跳!
传说今蕉岭县长潭“一线天”林 丹九跳崖处,山石色如红铜,即为当年丹九鲜血所溅。
丘逢甲有《景忠祠吊故明孝廉林丹九先生一桂》(二首):“崖壁斑斑碧血痕,先生当日此成仁。三闽四广支离局,一息千秋草莽臣。乱世科名娱老母,荒山须发表完人。扁舟欲访悲歌处,冷月空潭泻古春。”“三书却聘至今传,高节清风尚凛然。列传补书宜国史,此邦议祀合乡贤。荒祠日冷双门阙,遗寨云封一线天。断句零章待搜缉,蠹余留续谷音编。”
乐道安贫的书生
林丹九的家乡位于蕉岭县长潭镇白马村,“幼有夙慧,弱冠即有文名,但厄于数奇”,也就是说,林丹九自幼聪明,二十多岁写文章的能力就被世人认可。不过他并没有得到命运之神的眷顾,在科举仕途上屡屡遭受挫折,直到四十岁才成为廪生,五十五岁才考中举人,这份举人的功名还是在岌岌可危的南明政权里考取的。
作为一位布衣读书人,林丹九过的是“褐衣藿食”的生活,身穿粗布衣,日常吃的是粗粮和蔬菜,但他觉得很坦然,因而安之若素。他主要依靠教书获取维持生活的费用,直到三十岁考中秀才,前来就读的学生才渐渐增多,因此收入略有改善。尽管自己生活不宽裕,但在安排去世父亲的葬礼上,还是独力承担费用,没有让两位境况同样困窘的弟弟来分摊。有时为了照顾穷困的弟弟一家,林丹九搞得自己家里的生活也很紧张,出现“妻子常馁寒”。
林丹九对安贫乐道生活的理解,可以从他的传世作品《恋贫赋》中看出一二。《恋贫赋》一文设置了挹皇主人和屡空先生两位主角,挹皇代表富有,屡空代表清贫,通过他们的对话,展示了两种人生处境。其中,屡空先生的回答,反映了林丹九的生活状态和豁达的处世观:“今而知富不可求,贫斯足恋也,一枝之巅,巢父可栖,一壶之内,壶公可居。尔乃窟室徘徊,衡泌栖迟,檐直倚而妨帽,户平行而碍眉。鸟多暇闻,花随四时,一日杯饭,十岁疋衣,金菊养性,玉梅吐诗,家常淡淡,心自怡怡。”也就是说,林丹九其实并不排斥财富和富有,而是在富贵不可求,或者不能达取的情况下,对清贫生活的坦然接受,这种追求是建立在健康心态基础上的,转而达到一种精神上的富足。所以他的“恋贫”,并不是推崇越穷越好,而是建立在对“道”的追求的崇高境界上。
抗清拒降展气节
1644年3月,大明王朝中央政府在农民起义军的进攻下轰然崩塌,崛起东北的清军乘机经山海关进入中原,清政权旋即定鼎北京。随后清军南下势如破竹,但在两广、福建沿海和西南地区遭到忠于明朝军民的誓死抵抗。在清贫中坚守的林丹九面临人生的另一种考验,是击节抗命忠于故国,致力恢复山河,还是屈身降顺,做飞黄腾达的新朝之臣?
林丹九虽然是隆武朝的举人,他其实并没有出仕一天,也就是说从未获得明廷的任何官爵和领取俸禄,但是他依然恪守了一位读书人忠节的本色。当时镇平县一带不愿降清的百姓退往长潭山区,依托险峻的地势结寨自守,林丹九也加入了这一抗清洪流。领军进兵粤东的清军潮州总兵许有信,知道林丹九在当地素有声望,曾三次亲笔致信林丹九,劝他出山为新王朝服务,但是都被林丹九拒绝。许有信的招降书已不复见,但林丹九的拒降回信内容却保留了下来,其击节抗命的正气在字里行间流传下来。林丹九信中用词虽然委婉,语气却甚是坚决:① 他批评南下清军违背仁义的原则,纵兵逞凶,导致镇平县城不少民居被战火波及,“不留束茅,不存片瓦”,甚至有剃发降顺的百姓也被杀害,令人失望。② 南明王朝虽然屡起屡踬,但“绍武”政权继起,明朝正统依然一线尚存,“天无二日,民无二王”,自己怎能在朝廷未亡之时而背叛它?③ 对明朝复国依然充满信心,自己不忍效奴颜婢膝之辈,顿尔舍旧图新也。“如谓镇平为朝廷疆土,则今日之朝廷,已非昔日朝廷,又安知今日之疆土,不返为昔日之疆土耶?”他认为山河只是暂时更易最终仍将恢复旧观。
林丹九与当时清廷任命的镇平县县令吴之玑、黄梦麟也有书信往来。林丹九对于清廷要求中原百姓剃发更换华服的行为,表现出深深的厌恶。他指出,即使明朝真的归于灭亡,长久以往风俗或将随着岁月转移改变,但他这一代人的文化心理也应该得到尊重,强烈反对清廷粗暴强迫的剃发令。对于一些人如李翰林、杨臬宪、汤戎部归顺的传闻,林丹九认为这是“无气无节者所甘心,若心中有气节者言之,必抚然增悲矣!”
随着局势的推移,在林丹九眼中,明王朝坠落的大势已经不可挽回,他的心态趋向隐居山林,想做一个遗民。他在回复吴之玑的信中表示:“想昔楚汉,中原逐鹿,烟尘不入商山,亨(即林丹九)窃愿以长潭一片石聊当商山遗址尔。”他在答复黄梦麟的信中提到:“若天命已定,亨即草野孤坟,不忘旧主,亦将自蹈东海而没耳!”可见以身殉国的念头,其时已经产生。
跳崖殉国的壮烈
1647年,粤东北地区的抗清活动依然如火如荼进行。这年,林丹九的母亲去世,一直在“忠”与“孝”旋涡中挣扎的他在妥善处理完母亲的丧事后,做出决绝的举动,在长潭一线天附近的石崖留下绝命诗,然后跳崖结束了自己的悲壮人生。
林丹九的绝命诗写道:“负崖倚险聚苍生,心与寒潭一样清。任是史官编不到,山灵知道此孤贞。”这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殉道。林丹九在去世时,穿着明朝的衣冠服饰,哀叹道:“大厦之倾,非一木可支,国亡母殁,可以死矣!”他又对环跪四边神情哀伤的家族后辈说:“你辈为新朝良民,吾乃前朝节士,各为其主,何泣为?”更印证了他坠崖殉道的心态。在他的眼中,明朝的灭亡不单是亡国的问题,而且是同时代思想家顾炎武所形容的一种文化道统断绝式的“亡天下”。所以他认为,他的后裔可以在新的王朝统治下展开新的生活,而他作为前明的士人,必须为这个沦亡付出生命的代价。
林丹九的著述,除了《恋贫赋》、《三答许有信书》外,尚有《续正气歌》、《续归去来辞》、《醉乡记》等,可惜多已失传。
林丹九殉国后,该处长潭一线天石崖成为有气节的士人膜拜的地标。由于清朝前期还需要强化自身的统治,并没有设立相关的纪念建筑,留下的只是众多文化人士的咏哦。到了清道光年间,镇平县的著名诗人、教育家黄钊(黄香铁)等人,发起在长潭一线天附近修建景忠祠,纪念这位一身正气、为节气殉道的孤忠先贤,英雄的魂魄终于有了寄托之地。斗转星移,抗日战争时期,蕉岭县的一位将军谢晋元在上海率部奋勇抵抗倭寇,在转移到租界解除武装的情况下,依然保持民族骨气,不愿投降日寇和汪伪政权,最后被叛徒杀害。蕉岭人民为纪念这位民族英雄,也将他的神位奉祀入景忠祠,与林丹九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