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3-14 12:53
林之助自幼家境富裕,天资聪慧,父母亲虽然希望他学医,但他却选择走上绘画生涯。十二岁到日本,及长,考进日本武藏野美术大学习画,在二十四岁时即入选日本最富盛名的“帝展”,后来适逢太平洋战争爆发,林之助决定返回台湾发展,作品先后参加“府展”连续荣获特选第一名 ,奠定了他在画坛的地位。
林之助除了擅长花鸟外,还画火鸡、鸳鸯、风景、人物等,画作内容多半取自生活事物。绘画风格演变,自早期受到“帝展”、“府展”的主导影响到中期与“日本画的西画法”同步发展,广纳二十世纪西方大师的创作理念及技法,为胶彩画另辟蹊径。之后,逐渐回归到写实表现, 晚年作品创作量虽日渐趋缓,风格却更趋稳健。
林之助个性温文有礼,专攻高雅细腻的东洋画;但他始终不同意使用这个名词,而另以“胶彩画”来正名。台湾光复以后,省展陆续举行,林之助一直都担任国画部的评审委员;之后为了团结中部画家,便发起组织“中部美术协会”。多年来一直是中部画坛的核心人物。除此,他也以台中师范学校为基地,授课之余努力培养胶彩画人才。目前活跃于台湾胶彩画领域的画家,几乎都出自于他的门下。
1985年,林之助应聘担任东海大学美术系胶彩画的老师,首开国内学院胶彩画教育的先河,后来逐渐影响到其他美术院系,这股影响力正日渐扩大中。
1956
纸‧胶彩
41 x 33
说明:
本幅以写生记实的手法,描绘农家的暖冬时分。在冬日阳光下,外婆抱孙一起餵食鸡只的画面,是画家巧寓亲情温暖於冬阳的感人作品。波浪状的竹扎屋顶,与前庭的婆孙和鸡群、白墙竹顶的屋舍,构图繁复而不失秩序 ,是本画作构图的趣味所在。
1976
纸‧胶彩
27 x 24
说明:
脸如满月,手执柳枝,身著素净白衣之观音造像,自隋唐以降便盛行於民间绘画里,因其可医病,象徵著苦难之解除,成为人民对健康、平安心愿的寄托及信仰的对象。透过对衣服及配饰的考究,作者细心的在背景处洒下一轮金箔,除表达对观音的崇敬外,并增加了人物的神圣与高贵感。细致一如柳叶的双眉,垂目俯视的双眼,皆为观音像之特徵,作者虽然鲜少有人物像的作品,但由白衣观音中,足见作者对人物性格及造型之掌握,亦能精准脱俗。
1980
纸‧胶彩
41 x 31
说明:
此作品为林之助家乡景色。景观朴实的农舍,造型简单且整齐地横列在画面的中央处。屋舍後,不同的树林也聚成一线横排的浓绿,突显农舍简洁而近乎几何性的轮廓线,把淡青色的天空推得更高更远。庭前里一位老妪正在晾衣,绿色的菜田里,两位农妇辛勤工作,好一幅祥和温馨的农村图。
1987
纸‧胶彩
116.5 x 80
说明:
本画为台湾省立美术馆开馆展,以一片盛开的白色与粉红色睡莲的水池为舞台,很用心地完成这幅五十号巨作。色彩华丽的鸳鸯配上多彩的睡莲,是一幅装饰趣味,会场效果强烈的作品。为动势需要,作者将鸳鸯配置於画面上方,左下角则添画一青蛙,以增生趣。中央上方的白色予人透光的感觉与前面的白莲和叶隙的倒影呼应成通透的空间感。
1937
纸‧胶彩
162 x 130
说明:
整幅作品气势高亢雅洁,潇洒清丽。论构图,纯粹以点线交织构成,布局严谨。我们可以看到全景线条丰富疏密参差,变化转折皆见匠心,山归来的朱红果实,聒噪的点饰於蒲葵的绿隙与大气间红艳可掬,「何处秋风至,朝来入庭树」在令人感受一份清秋的疏旷之馀,又觉喜气洋洋赏心而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