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8-14 15:41
林公宫,位于周宁县玛坑乡杉洋村,清嘉庆十七年(1811)建,清道光十五年(1835)重修。祀林公忠平王。宫占地面积约100平方米,坐南向北,由门楼、戏台和大殿组成。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抬梁、穿斗式木构架,单檐歇山顶。内壁有《西游记》壁画。戏台藻井装饰双凤戏珠图案。保存有清同治十二年(1873)铁鼎一尊。1989年公布为周宁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5月11日,被确认为第六批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5日国务院公布其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周宁县玛坑乡杉洋村村尾,背倚巍峨青山,面临依依绿水,四周树木苍翠,环境清幽,风光怡人。宫后山是一片挺拔苍松,竟有五六十株之多,每株高达六七丈,虬枝苍苍,傲骨凌天,四季常绿,据说,这是宁德市保存最完好的成片古松树林。
传说林公原名林亘,生于宋宁宗庆元3年(1198年)七月廿五日辰时,原籍福安,后迁往杉溪(今周宁玛坑杉洋村)。林亘高大健壮,威猛善战,带领村人除兽安民,用青草药治病救人,相传他还会斩妖除魔。后卒于宋度宗咸淳5年(1270年),村民以“神”敬之,改原白马塔纪念之。明成化2年(1466年),明宪宗帝敕封亘公为“杉洋感应林公忠平候王”,下诏杉洋谕其名。明正德8年(1514年)建林公宫,清时增建太子亭,20世纪80年代重修,保留明清建筑风格。
林公宫建筑按传统的“一殿二楼三阁”式建成,大雄宝殿居中,钟鼓二楼分列左右。林公宫建筑以雕刻见长,宫门两侧石柱上雕刻着二尊门神,高八十公分上下,怒目圆睁,神态逼真,手持砍刀,可惜的是,原砍刀只余下了刀柄,现在看到的刀是后来装上去的。顶端横着的石梁上刻着圣旨牌,庄严肃穆,两侧有许多镂空木雕画,殿门口两边也是一排石刻,门檐两侧的壁画取材于《三国演义》,连着一溜展开,显得古朴极致。
林公宫殿顶正中高悬“赐封林公忠平候王”牌匾,宝殿中间,有林公和诸神的塑像,神态各异,可见当时塑像工艺之精美。殿中石柱径达30多公分、长丈余,殿沿青石板每条都达丈余,表面光滑,可见当年建造此宫殿时所费财力之巨大。大殿朝前的,是一溜浮雕,上面刻有人物、花卉、亭台楼阁等,这些浮雕表面光滑,刻工细致,显示了当时雕刻者高超的手艺。宫中的文物除了石雕外,还有许多壁画、木雕柱头,尤其是这些木雕柱头,在宫中通廊两侧齐腰高的柱顶端镂空雕刻,每个柱头二十公分见方,所刻神话人物、花卉等图案精美绝伦,疏密有致,细处如丝相连,中呈空旷状,实属木雕中之精品。
十年文革期间,林公宫也未逃浩劫,宫中的石雕人物被砸,木雕柱头被锯,牌匾被摘,其情景一派凄惨。后经多方修整,逐渐恢复原貌,并被定为周宁县文物保护单位。近年,宫四周修建了“福”、“寿”二亭和鱼池、假山等,为古老的林公宫增添了现代气息。
长期以来,林公其神其事在周宁及周边一带广为颂扬,并与古田临水的陈靖姑齐名,有着良好的民间信仰基础。平时,来此游玩上香的香客络绎不绝,尤其是每年年底及正月期间,临近的福安、蕉城、古田等地群众自发地来此地朝拜,更是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周宁县玛坑乡杉洋村,明正德八年(1513)建。单檐歇山顶,面阔、进深均三间,明间为抬梁式木构架。殿前太子亭,建于清嘉庆十年(1809),三重檐歇山顶。两厢有廊与钟、鼓楼连接。庙内彩画、石雕十分精美。保存多通明、清时期建庙碑记和石刻匾额。2005年5月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周宁县狮城镇安厚村村内有宗庙建筑4坐,其中林公宫建于嘉庆23年(1818年),号称“灵次杉洋”(说明最正宗的闽东畲汉保护神“林公大王”位于玛坑乡杉洋村灵验程度有求必应仅次与杉洋),犹以庙内终年不结蛛网,庙顶瓦片不见枯叶令人称奇。永庆庵建于清朝末年,1987年修缮。通天圣母宫,建于清朝中期,2004年重修。1982年重建的林氏宗祠以其大跨度钢梁剧院式结构在祠堂建筑上独具特色,2004年全村民众自觉捐资38万余元,重新修缮了林氏宗祠,水泥硬化了周边道路,青瓦红墙,堂奥敞亮,坦道绿荫,焕然一新,并诚邀书法名人书写诗词,树立了安厚十景碑。其照片被收入县政协初请诗社编辑的建县六十周年庆典献礼图书——《周宁风光诗词选》。
对联横批:灵次杉洋
铁门字体:左“圣德”,右“巍峨”。
对联内侧:左“秉正駆邪灵昭万古”, 右 “佑民护国泽沛四方”。
对联外侧左“门对金星双峯秀” , 右 “宫边玉兔一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