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12 18:46
林则徐墓,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五凤街道铜盘社区马鞍村。清道光三十一年(1851年),林则徐归葬于此墓。
清道光十二年(1826年),林则徐以母丧守制,为其父母营造此墓。
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11月,林则徐病卒于广东潮州普宁行馆。
清道光三十一年(1851年),林则徐次子林聪彝扶柩归葬于此墓。
1958年,郭沫若亲临林则徐墓进行历史考证,考证的结论是林则徐墓确切无疑。
1961年、1981年,林则徐墓两次重修。
林则徐墓坐北向南偏东57度。平面呈如意形,三合土夯筑,五层墓埕,面宽14.6米,纵深37米。封土隆起,形如覆釜。封土后护坡正中饰一圆形的“寿”字,字径0.82米。封土前竖立一块高1.08米、宽2.55米、厚0.16米的墓碑,碑面阴刻:“皇清诰封资政大夫、两淮盐政、前江苏按察使旸谷林公、配陈夫人,男少穆公、妇郑夫人,出继男雨人公、妇李孺人寿域。道光丙戌年仲夏吉旦立。”楷书,直下11行(读序自中、左、右),字径12厘米。墓碑两侧墓柱亦为三合土质,上刻:“百丈松楸驯鹿土,千秋圭节卧牛眠。”封土前两侧的墓屏镌刻:“风清华表翔元鹤,云护佳城阖玉鱼”。第一层墓埕两旁雄踞一对狮子,三合土塑,雄戏球,雌携子。两侧竖立一对青石碑。第二层墓埕正中立一堵三合土横屏,上刻:“五凤来翔”楷书,字高0.59米,宽0.46米。
林则徐墓后侧5米处有台小坟墓,墓碑阴刻:“福城北塘林公、配郑孺人寿域,乾隆己未岁孟夏吉旦立。”系林则徐的曾祖父。
林则徐墓的东侧原有一台林则徐侧室缪氏的坟墓,20世纪60年代被毁。林则徐的墓道碑在北门兜观音亭附近,亦在20世纪60年代基建时被毁。
林则徐墓两侧竖立一对青石碑,左为《御赐祭文》,右为《御赐碑文》,高2.6米、宽1.10米。
林则徐(1785~1850年),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竢村老人、竢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等,侯官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禁毒销烟,反对外来侵略,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林则徐墓碑中的“肠谷林公”即林则徐之父林宾日(1749~1827年);“陈夫人”即林则徐之母陈帙(1759~1824年)。“少穆公”即林则徐;“郑夫人”即林则徐的夫人郑淑卿(1789~1847年)。“雨人公”即林则徐的弟弟林霈霖,“李孺人”即霈霖之妻李氏。碑刻中的道光丙戌年即清道光六年(1826年),时林则徐因母丧守制在家,此墓系林则徐生前为其父母营造,林则徐死后附葬于此。
20世纪50年代,因形势需要,福州开始进行战备建设。1956年,当时的福州军区党委决定,将位于福州市区屏山(现福建省委、省政府所在地)的军事指挥首脑机关搬至近郊马鞍村,征用农地新建军事首脑机关,并整修坑道等有关配套设施。新建指挥大楼平整山坡时,发现松柏树丛间有三合土建设的陵墓。经初步辨认和向附近村民了解,确认是民族英雄林则徐的陵墓,但因事先规划时不知情,设计图纸里大楼基地平整需要占用此地,这势必会对林则徐墓造成严重破坏。秉持着对民族英雄的敬仰,陈兆渭当即把情况汇报上级,并提出修改大楼设计方案以保护林则徐墓的建议。新的设计方案经层层研究审批,最终由时任福州军区司令员韩先楚批准实施,民族英雄林则徐墓得以完整保存下来,并由当时的福州军区、福建省军区保护管理。
1961年5月10日,林则徐墓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列为福建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1988年1月13日,林则徐墓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6年12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国家重点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第二批)保护范围的通知》,明确林则徐墓保护范围以三面驳岸为界,墓前以路为界。
林则徐墓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五凤街道铜盘社区马鞍村。
自驾:经螺洲大桥—三环快速—西岭互通—林则徐墓。
林则徐墓实行封闭式保护,暂不对外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