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8-12 08:21
林口县,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下辖县,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牡丹江市北部,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28°10′—131°08′,北纬44°45′—45°58′之间。总面积6688平方千米。林口县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季节显著,四季分明,春秋季短,气候多变,夏季温热多雨,冬季漫长,寒冷干燥,山区局部小气候比较明显。截至2024年2月,林口县下辖11个镇,176个行政村。县人民政府驻林口镇。2023年,林口县户籍总人口314980人。
据考古发现,早在距今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林口县域便有人居住。夏、商、周、秦时为肃慎人居住地,此间,战国时期隶属燕国辽东郡,秦代隶属秦朝辽东郡。
汉、晋时,林口县域为肃慎后裔挹娄人居住地。此间,西汉时期隶属汉朝玄菟郡,东汉时期隶属汉朝辽东郡,三国时期隶属魏国昌黎郡,西晋时北方进入十六国时期,县域为北燕属地。
北魏时,县域属勿吉人拂涅部辖区。
隋代,县域为靺鞨人居住地。
唐代,县域大部分属黑水靺鞨都督府辖区,小部分属粟末靺鞨渤海都督府辖区;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林口县域为其独奏州郢州属地。
辽代,靺鞨族称女真,县域为辽王朝东京道辽阳府五国部之一越里吉直辖地。
金代,属上京路所辖的胡里改路辖区。
元代,县域为辽阳行中书省水达达路胡里改万户府辖治。
明代,县域初为建州女真部辖区,后建州部南迁,县域为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部辖区。
清代,顺治四年(1647年),设牛录章京驻防宁古塔(今宁安)地区,县域归其所辖;顺治十年(1653年),县域辖于昂邦章京;康熙元年(1662年),县域辖于宁古塔将军;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县域为吉林将军属下的三姓(今依兰)副都统和宁古塔副都统分辖;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县域为吉林行省属下的依兰府和宁安府分辖。
中华民国成立后,林口县域为吉林省东北路道(依兰道)依兰府和东南路道(延吉道)宁安府分辖。
民国七年(1918年)后,林口县域为吉林省属下的依兰、密山、穆棱、方正、宁安和勃利等县分别辖治。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4月,开始属伪满吉林省公署辖。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10月,划归新成立的伪满三江省和滨江省分辖。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7月,伪满洲国设牡丹江省,县域西南部隶属宁安县部分和东南部隶属穆棱县、密山县部分划归牡丹江省辖。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6月,伪满洲国政府将“三江省勃利县、牡丹江省密山县及穆棱县区域之一部”划出合一成立林口县,归伪满东安省辖。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10月,林口县划归伪东满总省辖。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5月,归伪东满省辖;同年8月,林口县解放;同月,国民党地方势力建立林口县国民政府;10月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三江人民自治军接管林口县国民政府,建立县民主政府;12月底,县政府人员被迫撤离。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3月,合江军区剿匪部队再建县政府,隶属合江省;4月,绥宁省正式成立,林口县隶属绥宁省;5月,牡丹江市五河林地区与林口县合并为五林县,隶属绥宁省,林口县建制撤消;10月,绥宁省撤消,8日,东北各省(市)行政联合办事处行政委员会(10月16日改称东北政委会)直属牡丹江专区建立,牡丹江专区在区划上属松江省,在行政上直属东北政委会,五林县行政上隶属牡丹江专区,区划上属松江省。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1月,从勃利县划出刁翎地区,设立刁翎县;2月,从五林县划出3个区恢复林口县建制,隶属合江省,由第一行政专员公署(勃利专署)领导,原五河林地区仍称,隶属牡丹江专区,今林口县域进入刁翎、五林、林口三县并存时期;8月,牡丹江专区与合江省东安专区合并成立牡丹江省,林口县与五林县隶属牡丹江省;同月,勃利专署撤消,刁翎县直属合江省政府领导。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7月,撤消牡丹江省,五林县划归松江省辖,林口县划归合江省辖,13日,牡丹江省政府撤消,林口县政府隶属合江省政府领导;9月,五林县与新海县合并为海林县,管辖五林、新海两县全部区域。
1949年1月6日,撤消刁翎县建制,所属区域并入林口县;4月,林口县政府改称林口县人民政府;5月,合江省与松江省正式合并,称松江省,林口县隶属松江省。
1954年3月,林口县人民政府改称林口县人民委员会;8月,松江省与黑龙江省正式合并,称黑龙江省,林口县归其所属。
1956年3月,黑龙江省设牡丹江专区,林口县隶属牡丹江专员公署。
1967年6月,林口县成立革命委员会,隶属牡丹江地区革命委员会。
1980年9月,属牡丹江地区行政公署。
1983年9月,为牡丹江市辖县。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林口县下辖林口村,辖阜隆岗、向阳、赵瞎子店、楚山、山东会、太平、洞子、马鞍山8个屯;龙爪村,辖龙爪屯;古城村,辖古城、马鹿沟、西亚河沁、湖水别拉、小马当沟5个屯;青山村,辖青山、秋皮沟两个屯;奎山村,辖奎山、安山、安乐、吉祥、麻山5个屯。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林口县大致下辖林口街,辖东街、西街、街东(今战斗)、街西(今胜利)、东关(今东关、东风)、西关(今团结)、阜隆岗、六号(今六合)、太平、洞子、马鞍山等村屯;古城村辖古城镇和七星泡、新立、乌斯浑、马鹿、德安、湖水别拉、亚河沁等屯;龙爪村辖龙爪镇和向阳、山东会、头道河子(今头道)、二道河子(今龙丰)、兴隆(今龙兴)、西山、植场、湾龙、十八方地(今万宝)等屯;奎山村辖奎山村和安山、安乐、吉祥、余庆、麻山、大杨木背等屯;青山村辖青山村和小二龙、青山河口、大二龙、虎山、佛岭(今属勃利县)等屯。
1956年,海林县撤销,所属五林、朱家沟、二道河子、柴河、柳树河子5个行政区划归林口县;同年4月,林口县辖1镇、2区、38乡;9月,合并为1镇、2区、22乡。
1957年,合并为1镇、14乡,麻山乡划归鸡西市。
1958年8月,乡改公社。
1962年10月,林口县柴河、二道河子、三道河子3个公社划归复建的海林县。
1984年,林口县辖林口镇、中兴、古城、龙爪、亚河、奎山、宝林、柳树、朱家、五林、五星、莲花、三道通、刁翎、双丰、建堂16公社;同年4月、公社改乡、镇。
2001年,中兴、双丰、五星、宝林4乡分别并入林口、刁翎、五林、龙爪和柳树5镇,292个村合并为200个。
2008年1月,五林镇划归牡丹江市阳明区。
2011年,林口县辖林口、古城、龙爪、青山、朱家、柳树、莲花、三道通、刁翎9个镇,建堂、奎山2个乡,共11个乡级政区;下设11个居民委员会,176个村民委员会;设有53个居民小组,768个村民小组,有125个屯。
2016年8月,林口县建堂乡撤乡设镇,以建堂乡行政区域为建堂镇的行政区域,原隶属关系、政府所在地不变,镇政府驻东兴村。
截至2024年2月,林口县下辖11个镇,176个行政村。县人民政府驻林口镇。
林口县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牡丹江市北部,地处张广才岭、老爷岭和那丹哈达岭交接地带,东与鸡东县、鸡西市麻山区、滴道区毗邻,西与方正县、海林市相连,南与牡丹江市阳明区、穆棱市交界,北与依兰县、勃利县接壤,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28°10′—131°08′,北纬44°45′—45°58′之间。辖区东西最大距离117千米,南北最大距离150千米,总面积6638.27平方千米。
林口县大地在黑龙江省地层区划中位于兴凯湖——布列亚山地层区,分属于佳木斯隆起带和张广才岭优地槽褶皱带两个三级构造单元。县域牡丹江以东地区属于佳木斯隆起带南部的老爷岭和完达山地块,称林口凸起,包括三道通乡、莲花乡牡丹江以东地区和其他14个乡镇的全境;牡丹江以西地区属于张广才岭优地槽褶皱带的一部分,包括三道通乡、莲花乡牡丹江以西地区。
林口县地层包括上太古界、元古界、中生界和新生界等层次,其分布特点是:上太古界一元古界分布广泛,由一套变质岩系组成;古生界缺失;中生界分布零星,由一套含煤的火山——沉积岩系组成;新生界出露较少。
林口县域地质地层最初形成于地质年代的太古代前寒武纪,距今约25亿多年以前,当时县域为一片海洋。前寒武纪时,今兴凯湖一带发生了“兴凯旋回运动”,这个运动使所涉及的地域固结隆起,抬升为陆地,造成“兴凯一佳木斯隆起带”,县域绝大部分位于佳木斯隆起带的南端。其基底是最古老的太古界麻山群、元古界兴东群、黑龙江群地层和元古代晚期花岗岩侵入岩。此时期县域地质地层构造活动强烈,多次出现海进、海退和沉积间断,并有大量元古代岩浆侵入活动,造成元古代地层发生程度不同(一般都较深)的变质作用。古生代,地球上发生了“加里东和华力西”两次造山运动,距今约2.3—6亿年。加里东运动在县域主要表现为上升运动,它使林口南部老爷岭地块上升并与褶皱整体分离开来,称老爷岭地块林口台块。
之后的华力西运动使老爷岭两侧地槽褶皱成山,对县域起挤压、抬升作用,在县域大地构造活动中,主要表现为断裂构造,并有少量岩浆侵入。这一时期,张广才岭优地槽也褶皱成山,在华力西旋回中升降频繁,局部造火山岩浅海。二迭纪时期,距今约2.5亿年,主脊呈带状展布,露出海面,其中包括县域牡丹江以西地区。距今2.3亿年进入中生代,地球发生“印支、燕山”两大造山运动。在白垩纪中晚期,距今约1亿年,受燕山运动影响,张广才岭、老爷岭和完达山脉起伏加大,地势西高东低,统一了构造线的发育走向,形成了以北北东为主新华夏系构造体系。此时期,由于褶皱带最终形成,县域各主要河流均已出现。燕山期构造运动在县域主要表现为断裂作用,伴随断裂活动有火山活动,在县域及边缘地区形成了一些火山盆地。距今6500万年进入新生代,地壳处于阿尔卑斯造山运动时期,差异上升运动不断。近200万年以来,林口南部老爷岭地带一直处于上升阶段,约上升130米。由于新构造运动十分强烈,火山、地震频繁。火山喷发又形成玄武岩台地。第四纪全新世中期以后,地壳进入相对稳定时期,县域大地没再有大的地质构造运动发生。
中低山地:中低山地属老爷岭、张广才岭余脉和完达山脉延伸部分,面积4404.2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61.3%,一般海拔在400—600米。位于县域西北部、北部和中部,包括10余个乡镇山区,但主要分布在三道通、建堂、亚河、宝林和柳树乡。地貌特征是地势高拔,山峰连绵,支脉纵横;山体广阔,坡度大,多呈浑圆状;出露岩石多为花岗岩及其变质岩,覆土较薄,土壤母质较粗,植被茂密。
漫岗坡地:位于县域中部和南部,处在中低山地周围,面积1939.9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27%;一般海拔200—400米,相对高程较小,只有20—40米。主要分布在乌斯浑河与五林河上游两岸的山麓台地上,包括奎山、古城、中兴、林口、龙爪、朱家、五林、五星等乡镇的全部或部分地区。地貌特征是斜坡较缓,岗地较平,形成坡岗连绵、波状起伏的漫岗坡地。
河谷平原:位于牡丹江、乌斯浑河两岸的冲积平地和阶地上,面积495.7平方千米,占全县面积的6.9%;一般海拔150—240米。主要分布在三道通、莲花、刁翎、双丰、建堂等乡镇。地貌特征是地势平坦,江河纵横。
沟谷洼地:位于五林河、鲶鱼河、亮子河两岸,面积344.9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4.8%;一般海拔200—350米。地貌特征是地势平坦,比较狭窄。
林口县是一个山区县份,境内群山起伏,重峦叠嶂。县域西北部是张广才岭,北部、东北部是完达山余脉,南部是老爷岭,西部和东部分别是属于老爷岭山系的锅盔山和肯特阿岭,中部是林口构造盆地。整个地势为四周高,中间低。西部、西北部山势险峻,地势最高;东部山势稍趋平缓;中部偏南有大楚山突起,成为县内两条较大河流乌斯浑河与五林河的分水岭。
林口县境内最高点是三道通乡大综岗子山,海拔1357米;最低点是三道通乡大屯村,海拔124米。全县平均海拔650米。境内河流大部分注入西北部的牡丹江。从地貌形态上看,全县大体分为中低山地、漫岗坡地、河谷平原和沟谷洼地四种地貌。
林口县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处于西风环流控制下,季节显著,四季分明。春秋季短,气候多变;夏季温热多雨;冬季漫长,寒冷干燥。由于全县属中低山丘陵漫岗地带,地形复杂,山区局部小气候比较明显。
林口县的春季始于4月终于5月,春季气温回升快,县域气旋活动频繁,受气旋和反气旋追逐式移动影响,气温忽高忽低,冷暖交替变化大;夏季始于6月终于8月,在副热带太平洋高压控制下,盛行东南季风,气候温热,水气充足,气温和降水量在全年最高;秋季始于9月终于10月,此时副热带太平洋高压南撤,西伯利亚大陆性冷高压开始增强,在北方冷空气逐渐控制下,降温快,降水少,多秋高气爽天气,昼夜温差大,秋凉明显;冬季始于11月终于次年3月,此时在西伯利亚大陆冷空气控制下,严寒干燥,盛行偏西风,四季中冬季持续时间最长,降水量在各季中最少。
1957—1990年,林口县域平均温度2.8℃;1990年最高4.4℃,1969年最低1.4℃。一年中气温变化幅度很大,7月最热,1957—1990年平均21.1℃,极端最高温度37℃(1962年7月11日);1月最冷,1957—1990年平均-19℃,极端最低温度-39.7℃(1959年1月16日)。一般年份高于或等于10℃年有效活动积温2000—2600℃,其中6—9月2100℃以上。
1957—1990年,林口县域地面年平均温度1.6℃;7月最高24.6℃;1月最低-20.1℃。地面极端最高温度61.5℃(1958年7月12日),最低-44.1℃(1959年1月4日)。初冻在10月下旬,封冻在11月中旬;全年土壤冻结期150天左右。冻土平均深度1.72米。4月初土壤开始解冻,4月中旬末可解冻30厘米;一般5月中、下旬化透,有些年份6月初化透。
1957—1990年,林口县域平均年降水量530.3毫米。年际变化较大,1960年最高720.6毫米,1975年最低316.6毫米。一年中各季降水变化差异悬殊,夏季雨量充沛,占全年总降水量的60—65%。1957—1990年平均夏季降水342.6毫米,占年均降水量的64.6%;冬季降水35.7毫米,占6.7%;春季降水70.8毫米,占13.4%;秋季降水81.2毫米,占15.3%。此期间,日降水量最大时达114.3毫米(1960年8月23日)。全县降水量分布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多。西北部三道通、莲花、刁翎、双丰和建堂五乡镇,降水较多,是全县降水中心,年均540—570毫米。中部和南部地区年均降水量520毫米。
1957—1990年,林口县域平均年积雪深度27厘米;最大积雪深度38厘米(1968年),最小积雪深度4厘米(1987年)。初雪一般始于10月15—21日,终雪终于4月18—24日。全年积雪日数170—180天。1977年初雪最早9月21日,1959年初雪最晚10月29日。1985年终雪最早3月31日,1980年终雪最晚5月16日。全县积雪受地形影响,分为深山、浅山和漫岗平原3个积雪区。
林口县境内有牡丹江和穆棱河两条水系,共有主要河流104条。
牡丹江为全县最大过境河流,位于县域西北部,在县境内的流经段共汇集支流22条,由南向北先后汇集的主要支流有小夹皮沟河、东柳河、四道河子、五道河子和乌斯浑河,发源于县内的五林河与流经县域的亮子河在县境外汇入牡丹江,也是牡丹江水系的主要支流。
乌斯浑河是林口县域牡丹江水系最大的支流,发源于宝林乡大楚山东麓,流经宝林、龙爪、中兴、林口、古城、建堂、刁翎等7个乡镇,在刁翎镇东岗子村附近注入牡丹江。流域面积包括全县10个乡镇。此河由南向北纵贯县域大部分地区,是全县流程最长、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
乌斯浑河有大小支流55条,其中主要支流从上游至下游先后有小龙爪沟河、头道河子、大杨木背河、亚河、湖水东沟河、大马当沟河、西北楞河、源发河等。乌斯浑河干流源头段称楚山河,上游河段称鲶鱼河,在古城镇以下河段称乌斯浑河。
五林河又称五虎林河,是林口县域牡丹江水系的第二大支流。发源于宝林乡大楚山西麓,流经宝林、柳树、朱家、五林4个乡镇,在五林镇西南部流出,入海林县柴河镇注入牡丹江。有支流22条,其中较大的支流从上游至下游有宝林河、柳毛河、柳树河子、嘎库河、牛心河、马西沟河等。
林口县境内只有小穆棱河属穆棱河水系。小穆棱河发源于奎山乡的寨新山南麓,由吉庆河、双龙河、余庆河等3条小支流汇合而成。在奎山乡安乐村东部出县境,入鸡西市郊区注入穆棱河。
林口县土壤在全国土壤区划中属针阔叶混交暗棕壤地带,暗棕壤占主导地位,与其他土壤呈网状分布。全县有暗棕壤、白浆土、草甸土、沼泽土、泥炭土、河淤土和水稻土等7类土壤,从中又分为17个亚类、24个土属、25个土种,土壤类型复杂。在耕地中,暗棕壤占54%,白浆土占24%,草甸土占5.2%,沼泽土占4.7%,泥炭土占1.4%,河淤土占7.4%,水稻土占3.3%。全县土壤平均深度40—60厘米,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质地疏松,有矿性,易耕作,通气透水性较好。
林口县域自然植被以森林植被和草甸植被为主,在分布上没有明显的区域性差异,而有明显的垂直分布层次。中低山区以森林植被为主,丘陵漫岗区以疏林草甸植被为主,山间沟谷与河流沿岸开阔地区以草甸植被为主,低洼地带分布着沼泽植被。
林口县自然灾害有旱灾、水灾、低温、霜冻、雹灾、风灾和虫灾等7种,其中旱灾、水灾、低温、霜冻和雹灾经常发生,对农作物生长造成程度不同的危害。由于自然灾害的影响,1949—1992年出现了10余个歉收年,农业生产出现较大波动。1960年全县粮食歉收,平均亩产只有49.5公斤;1978年丰收,平均亩产167.5公斤,丰歉相差悬殊。这10余年歉收的主要原因都是遭受旱灾、水灾、低温或霜冻,有的年份几种灾害同时发生。
林口县水资源总量17.18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量4066立方米,耕地亩均占有水量680立方米;水能蕰藏量81940.3千瓦,实际可开发量24582千瓦。全县有莲花电站、龙华电站、保流电站、小莲花电站、河口一电站、河口二电站,总装机容量60.40万千瓦。
林口县的地表水包括主要江河104条,较大泡沼64个,中小型水库15座。净水域面积587.16平方千米。全县地表水多年平均径流深160毫米,多年平均径流总量147560.2万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47108立方米/秒;保证率P=80%年平均流量25641立方米/秒,枯水期流量17226立方米/秒。
林口县的地下水基本上属第四系和第三系组成的承压水为主的双层含水岩层组,主要分布在县域西部和中部。地下水静贮量1982297.3万立方米,年开采量24259万立方米,年补给量69916.8万立方米。其中:中低山区静贮量1901260.8万立方米,年开采量11580.7万立方米,年补给量61884.9万立方米。
林口县的植物资源丰富。林木类有红松、白松、樟子松、落叶松、云杉、冷杉、胡桃、黄菠罗(黄柏)、水曲柳、榆树、杨树、桦树、椴树、柞树、桑树等许多品种,其中红松、胡桃、黄菠罗、水曲柳等是有经济实用价值的珍贵树种;云杉、冷杉属于珍稀自然保护树种。草类有小叶樟、大叶樟、五花草、乌拉草、芦苇等,无论是放牧牛羊,还是用做工业原料,都有较大的经济实用价值。
林口县的野果类有山葡萄、山梨、山杏、山丁子、核桃、榛子、松子、橡子等。芳香类有野刺玫、野菊、暴马子等几十种植物。山野菜类有蕨菜、薇菜、刺老芽、黄花菜、猴腿菜等许多种类,其中蕨菜、薇菜、刺老芽、黄花菜还是地方出口特产。菌类有猴头、元蘑、榛蘑、榆蘑等品种,还有木耳。药材类有人参、党参、平贝、黄芪、元胡、龙胆草、天麻、百合、刺五加、黄柏、山杏、芍药等300多种。此外还有椴树花、梢条花等。
林口县的森林中栖息着多种野生动物。在兽类中,有东北虎、金钱豹、梅花鹿、马鹿、狐狸、紫貂、猞猁、狍子、獾子、黑熊、野猪、山兔、水獭、狼、貉、刺猬、松鼠、黄鼬等;禽类有雉(野鸡)、野鸭、麻雀、喜鹊、沙鸡、鹌鹑、啄木鸟、猫头鹰、斑鸠、云雀、百灵、苍鹭(老等)、鹰、茶腹鸱、苏雀、雁等。还有爬虫类、鱼类和昆虫类。水域中常见鱼类有9科34种,其中经济价值较高的栖鲤科鱼类21种。长春鳊(鳊花)、鳜鱼(鳌花)、吉花、雅罗、哲罗、胡罗、三角鲂(法罗)和铜罗,称“三花五罗”,与大麻哈、鳇鱼、鲟鱼、甲鱼同属地方稀有鱼类。产量比较大的是鲫鱼、鲢鱼、鲤鱼、鲶鱼、蛇钩(川丁子)等。
林口县矿产资源丰富,种类多,分布广。截至2020年底,林口县发现各类矿产32种(含亚矿种、下同),其中具有查明资源储量矿产13种,已经开发利用矿产17种。发现小型以上矿产地37处,矿点、矿化点28处。列入《截至二○二○年底黑龙江省矿产资源储量表》矿区37处。按规模分大型9处、中型3处、小型25处。勘查程度达到勘探7处、详查11处、普查19处。大中型矿区主要矿种煤炭、石墨、水泥用大理岩、矽线石、饰面用花岗岩、火山灰。全县县域内探矿权35个,其中煤炭探矿权2个,金属探矿权21个,石墨探矿权8个,其他非金属4个。
林口县石墨、煤炭、水泥用大理岩、饰面用花岗岩资源储量丰富。铁矿资源储量丰富,品位高。石墨资源潜力大。重要矿产分布相对集中。煤炭主要分布于青山、七星屯一带;铁矿主要分布在红石、大盘道一带;石墨主要分布在碾子沟、西北楞一带;水泥用大理岩主要分布在大盘道、大云山,饰面用花岗岩主要分布在张家沟和楚山。截至2020年底,全县各类矿山共70家,其中大中型矿山3家,小型矿山67家,生产的矿山18家。大中型矿山占比为4.3%;矿山从业人数861人,采矿业产值0.6亿元。
2023年,林口县户籍总人口314980人。在户籍人口中,城镇人口97923人,乡村人口217057人。男性人口162291人,女性人口152689人,男女性别比为106.3(以女性为100)。在户籍人口中,全县出生人口781人,死亡人口2213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5‰。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林口县常住人口为238193人。
2011年,林口县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36.44万人,占96.8%;有满、朝鲜、蒙古、回等18个少数民族,共1.2万人,占3.24%。超过1000人的少数民族有满、朝鲜2个民族,其中满族7825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65%;朝鲜族3394人,占28%。
林口县委书记:付刚
林口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忠
林口县委副书记、县长:高辉
林口县政协主席:王龙
林口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监委主任:孙庆彬
林口县人民法院院长:杜蕴青
林口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陈雷
2020年,林口县公路运输客运量302万人,比2020年下降60.0%;旅客周转量11344万人千米,比2020年下降60.0%;公路运输货运量390万吨,比2020年下降40.1%;货物周转量57579万吨千米,比2020年下降40.0%。
林口县位于牡丹江、七台河、鸡西三市交汇的交通枢纽处,是绥芬河、东宁、密山、虎林等对俄贸易口岸的前沿腹地,县域对外交通以铁路、公路为主。鹤岗—大连公路(201国道)和牡佳铁路纵贯南北,省道方虎公路和林密铁路横贯东西,并且与纵向的201国道和牡佳铁路相交于林口镇。
林口县中心城区对外交通主要联系依靠G201、G11和S203、S206及S315对外公路连接外围城市及乡镇。县域内有长途汽车客运站1处(林口客运站),为二级公路长途客运站,占地2.2万平方米,年客运量160万人次/年,发往省内各地。
2018年,林口县中心城区城市道路用地72.83公顷,交通枢纽用地1.68公顷,人均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7.36平方米,占城市建设用地的6.12%;道路总长度51.93千米,其中道路质量好道路长度为14.49千米,道路质量一般道路长度为35.38千米,道路质量差道路长度为5.13千米。
林密铁路穿林口县中心城区,在中心城区设林口站,向北至勃利县,向东至密山市。林口站位于站前大街,隶属哈尔滨铁路局鸡西车务段,为三等站。
2023年,林口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8.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3.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2.1亿元,同比增长0.1%;第二产业增加值7.1亿元,同比下降1.9%;第三产业增加值39.2亿元,同比增长6.5%。三次产业结构为41:9:50。全县招商引资到位资金81.4亿元,同比增长45.5%。
2023年,林口县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0.4%。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经济控股投资同比增长89.8%;民间投资同比下降26.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同比下降12.7%;第二产业投资同比下降13.8%;第三产业投资同比增长22.3%。从工程类别看,建筑安装工程投资同比下降9.8%;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增长61.5%,其他费用同比增长185.4%。从投资规模看,计划投资亿元以上项目8个,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39.6%。
2023年,林口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9亿元,同比增长52.9%;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6.6亿元,同比增长23.1%;全县税收收入2.7亿元,同比下降57.5%。
2023年,林口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9.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1.8%。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5.7万公顷,同比下降0.1%。其中:稻谷播种面积0.6万公顷,同比下降3.3%;玉米播种面积8.0万公顷,同比增长3.7%;大豆播种面积7.0万公顷,同比下降3.1%。粮食作物总产量62.2万吨,同比下降2.8%。其中:稻谷产量3.7万吨,同比下降7.5%;玉米产量46.0万吨,同比下降1.4%;大豆产量12.4万吨,同比下降5.6%。生猪存栏5.9万头,同比下降8.1%;牛存栏8.4万头,同比增长4.5%;羊存栏8.9万只,同比下降2.2%;活家禽存栏79.9万只,同比下降13.5%。猪肉产量6949吨,同比下降6.1%;牛肉产量8862吨,同比增长1.1%;羊肉产量2103吨,同比增长0.4%;禽肉产量4741吨,同比增长10.9%。禽蛋产量6218吨,同比下降10.9%。生牛奶产量74吨,同比增长2.3%。全年水产品产量2400吨,同比增长3.7%。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1.9万吨,同比下降0.03%。
截至2023年末,林口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为19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速9.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7.7亿元,同比增长5.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工业产品中,白酒859千升,同比下降47.6%;水泥51721吨,同比增长42.9%;混凝土168673立方米,同比增长53.3%;发电量26188万千瓦时,同比下降3.0%。全县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共计18户,实现建筑业总产值7767万元,同比下降58.5%。
2023年,林口县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0.4亿元,同比下降68.5%。全县房屋施工面积54.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54.8%,其中住宅42.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7.4%。商品房销售面积64424平方米,同比下降4.5%。商品房销售额20842万元,同比下降10.4%。
2023年,林口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8.3%。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8.5%,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7.7%。批发业销售额同比增长8.6%、零售业销售额同比增长13.1%、住宿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0.5%、餐饮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4.8%。全县限额以上贸易企业53户,其中:批发零售业企业38户、住宿餐饮业企业15户。
截至2022年末,林口县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1550375万元,同比增长14.4%,其中居民储蓄存款1428359 万元,同比增长16.9%;贷款余额368029万元,同比增长3.5%。
2021年,林口县有普通中学15所,小学校8所,幼儿园20所;幼儿园在园(班)人数2914人,普通小学在校生8825人,普通中学在校生10478人,其中初中在校生5658人、高中在校生4820人,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105人;普通中学专任教师934人,小学专任教师873人,幼儿园专任教师255人。
2023年,林口县普通小学在校生7486人;普通中学在校生9421人,其中初中在校生5257人、高中在校生4164人;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91人。
2011年末,林口县各类科技人才940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5111人,经营管理人才500人,技能人才1465人,农村实用人才2324人。县科学技术协会下属各种专业技术协会、学会175个,会员2万多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科普示范基地20个,推广新技术10余项、新品种20多个;各协会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马铃薯、食用菌、大豆、果树、瓜菜、树莓、禽等品种100多个。主要科研机构有县农业科学研究所、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水产技术推广站、食药用真菌研究所、北方经济作物研究所等。
2021年,林口县全年专利授权27件。
2011年末,林口县有文化艺术团体10个;艺术表演团体1个,演职人员26人;剧场1个,座位1200个,年演出20场次,观众达2万人次;电影放映单位1个,在全县176个村进行放映,年放映场次2112场次,观众达15万人次;俱乐部1个;文化馆,建筑面积2880平方米;图书馆,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藏书6万册;博物馆1个,建筑面积400平方米;文化站11个。村文化活动室159个,农家书屋176个,文化专业户100个。文化行业从业人员106人。摄影、书法、美术及文学业余创作队伍成员433人;每年举办的文化活动春节联欢晚会,灯展、广场文化周、送戏下乡等。
2011年末,林口县有篮球场240个,200平方米以上的田径场210个,体育活动室170个。体育社团3个。75%的城市社区和30%的村安装了健身器材。
2011年末,林口县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21个;病床752张,其中公立卫生机构床位395张。专业卫生人员1688人,其中执业医师485人,执业助理医师180人。注册护士333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5人。2011年,医疗机构完成诊疗50.53万人次,住院手术3502台次。
截至2023年末,林口县有医疗卫生机构数共计20个,在职人员754人。
2011年,林口县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6432户,人数14940人,支出3531.82万元,月人均197元;城市医疗救助955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14785人次,共支出459.2万元;城市生活无着落人员救助197人次。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4500 户,人数13559人,支出1415.56万元,月人均87元;农村医疗救助2015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15489人次、共支出705.3万元;农村五保集中供养504人,支出116.76万元;农村五保分散供养665人,支出117.99万元。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959人,抚恤事业费支出514万元。社会福利费123万元;社会服务单位6个,收养机构床位1290张。
2011年,林口县有社区服务设施23个,其中社区服务中心12个,社区服务站1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个。经常性社会救助工作站和慈善超市各1个、全年接受社会捐款149万元,捐赠物资折款6万元,接收捐赠衣被0.4万件,使1100人(次)困难群众受益;销售福利彩票300万元,筹集公益金40万元。新增就业人员5607人,有5068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2129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100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5%,全年组织32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三支一扶”的工作。
2011年末,林口县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14456人,其中参加企业基本养老保险8833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57296人。参加失业保险6836人,年末领取失业保险金444人。
截至2022年12月,林口县共有不可移动文物581处,其中古遗址555处、古墓葬1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25处。
林口县域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人相习,代相传”的民间风俗习惯可分为三类:一类是以信仰为核心,包括各种禁忌在内的心理民俗;另一类是表现在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方面和表现在礼仪、祈禳、节日、纪念日和游艺等精神生活方面的行动民俗;第三类是以语言为手段表现人们的思想、愿望和要求的语言民俗(“语言习俗”见“方言”目录)。这些民间风俗习惯在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中历代传承下来,同时也在社会生活的历史过程中除旧布新,经历改革。
民间信仰:林口县域人民群众信仰的鬼神主要有观世音菩萨、土地、城隍、关羽、灶君、门神、财神、龙王、阎王、虫王、山神、送子娘娘、收生娘娘、十不全、狐仙、黄仙等。这些鬼神大都是道教神祗。除信仰鬼神外,人们还信仰天命、运气、山川地气,并希望通过算卦、相面、看风水来预测吉凶祸福,掌握天命和运气的玄机,从而实现其生活所求。这种信仰表现在行动上就是求财的供奉财神;求子的供奉子孙娘娘;求雨时从庙中请出龙王“神牌”,抬着在乡间巡行,祈求“龙王”降雨;进山采伐木材时要祭祀山神、土地,请求保佑平安;家中有病人往往祭祀狐仙、黄仙,认为狐狸、黄鼠狼这两种动物得道成仙,能幻化为人形,既能捉弄人,又能保护虔诚信奉者,一旦得病遭灾,祈求“狐黄”二仙便可祛灾消祸。
1.岁时风俗
(1)春节
林口县人民从历代过春节所传承下来的风俗习惯也最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春节中封建迷信的内容逐渐被淘汰,但贴春联,挂彩灯,放鞭炮,扭秧歌,互祝新春及年前的准备活动等习俗仍沿袭至今。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人们多半从腊月(农历十二月)起就着手准备过年(春节),陆续购买食品,置办衣物,拆洗被褥等。
b.腊月初八的传统习俗是吃腊八粥。县域居民尤其是乡村农民,大都喜欢在这一天用糯米(或大米)、黄米掺以赤豆、蜜枣、胡桃、松子、青红丝、芸豆等做腊八粥,拌糖食用。
c.腊月二十三,是传统的小年。这天,家家要备办灶王糖、香供、纸马祭灶王。入夜以后辞灶,把灶王爷神像及所供纸马在灶坑焚烧,默祝灶王爷上天吉祥。
d.腊月二十四,开始宰猪羊、杀鸡鸭,办置鱼虾海物、木耳、鲜菜,有条件的猎取狍子、野鸡等。
e.腊月二十五,打扫尘土(打扫卫生)。
f.立春日(有时在春节后),生吃萝卜,称之为“啃春”。同时烙春饼吃,春饼的做法是将两页比纸稍厚的饼合到一起烙成一张饼。食用时再揭开成为两页,卷入瘦肉丝、绿豆芽、鸡蛋丝、大葱丝、粉丝等作为馅,辅以大酱等调味品。
g.腊月二十八,发面蒸年饽饽。蒸制的食品主要有馒头、黄米面豆包和白面豆包等。此外,有些人家还要包些饺子冻上,准备在春节期间食用。
h.腊月二十九,制作油炸食品,主要是炸面食干果等。
i.腊月三十,俗称除夕。清晨贴春联、春条、福禄字、挂钱、窗花和年画,俗称接福迎祥。多数人家还要挂出家谱奉上供品祭祖,晨昏三叩首,早晚一炉香。有些人家同时祭祀天地爷、门神爷。
j.除夕日傍晚,家家户户悬灯结彩,灯火齐明。家人团聚吃团圆饭,菜中必有一道鱼,取意“年年有余”。晚饭后,包饺子。除夕夜通宵不眠,谓之“守岁”。半夜子时,称为“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之际,鞭炮齐鸣,烟花升天。然后,房门洞开迎财神,接喜神,贺灶神回位主政,全家老少祭拜祖先。这些活动统称为“接神”。迎接财神往往还要往屋中抱些柴禾。“接神”后吃元宝(饺子)。
k.大年初一,早餐吃饺子,亲友邻里互相拜年。春节期间,晚辈向长辈拜年,长辈要给压岁钱。整个正月,亲友初见时,一般都互相问候一声“过年好”,或互相祝贺恭喜发财。
l.正月初二三,出嫁的女儿须回娘家省亲拜年。一般带4样、6样或8样礼物回门,称4彩、6彩或8彩礼。礼物必须成双数,不许为单数。离娘家近的儿女们大都在年前就将礼物先行送到。多数人家初三夜里送祖先,即焚香、礼拜之后撤下供品、遗像或家谱;也有的初五撤供。初二至初五,人们扭秧歌。
m.正月初五,俗称破五。这天要吃饺子,庆祝春节结束。
n.正月初六,取下门前彩灯,开始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
(2)四月十八娘娘庙会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每逢此日,林口镇南山大庙(即兴隆寺)都举办大规模娘娘庙会。是日善男信女漫山遍野,进香求福、求子。在半里方圆的场地上,饭馆、摊床和医卜星相的棚室林立,还有杂耍魔术。各乡村屯的小庙处,也有大批人前往进香祈祷,求子、求福。解放后,庙会活动逐渐冷落,但此日仍有不少人前往寺庙烧香许愿。“文化大革命”时期,庙会活动完全停止。20世纪80年代以后,四月十八逛庙会的习俗逐渐恢复。
(3)青苗节
青苗节没有固定的日子。林口县域农民一般选在小苗出齐后、开铲前,到庙上去由道士和村屯头目主持,祭祀庙中诸神。然后把本屯的马、牛、羊、猪倌全请来,由主持者向他们讲解保护青苗别让牲口祸害庄稼,违者要受到什么样的惩罚等内容。然后,到会者和出钱买猪祭神的农户代表一起聚餐,吃猪肉,喝白酒,愉快度过青苗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一节日自然取消。
(4)虫王节
农历六月六日,是祭祀虫王的节日。旧时,农民在这一天前往寺庙的虫王神牌前上供、烧香、跪拜、磕头,求虫王爷别降虫灾,保护庄稼茁壮成长。田间地头遍插彩纸糊的三角旗,上写“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吉祥话。农家在这一天普遍歇工一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一节日废除。
(5)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传统的重阳节。旧时,盛行过重阳节。是日,人们爬山登高,喝重阳酒,吃重阳糕(用糯米面做成)。这天还是祭拜狐仙的日子,称当当会。迷信或供奉狐仙者,都要到狐仙堂或自家供狐仙的地方上供、礼拜、祈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重阳节登高的风俗仍为一些人沿袭,但正式过重阳节的人已经很少了。
2.生活习俗
(1)饮食:旧时,林口县域居民一日三餐一般为两干一稀搭配。夏季天长三餐,冬季天短两餐;农忙吃于,农闲吃稀。主食以玉米、小米、黄米为主。吃法主要有玉米面饼子、窝窝头、发糕(有时加入饭豆)、豆包、煎饼;玉米𥻗(时掺些大米,做成二米饭);黄米面豆包、豆馅饼、黄米干饭、粥(有时掺些大米或饭豆)。大米、白面仅在年节或招待客人时食用。主要有大米干饭、粥,白面馒头、花卷、油饼、发面饼、饺子、包子、面条、面片等。旧时,城镇居民蔬菜以现买现吃为主,乡村农民以自种蔬菜为主。
(2)服饰:清末民初,林口县域居民衣着颜色以蓝、黑、白为主。布料以家织土(粗)布为主,洋布较少,绸缎等贵重布料为富裕人家所享用。在衣饰方面以中式便服为主,分长衫、短袄、坎肩、长裤等数种。县域冬季寒冷,居民服饰注重实用。劳动人民冬季一般穿对襟或偏襟棉袄、棉袍,宽腰棉裤,扎腰带、腿带、腿绑,头戴皮帽(多为狗皮、兔皮帽)。条件较好的外穿皮坎肩或羊皮袄。脚穿家做棉鞋、自编草鞋,从事户外劳动的农民多穿牛皮乌拉或毡靴。
林口县的朝鲜族服装颇具民族特色。女装为丝绸制成的短衣长裙,色彩鲜艳,款式别致。短衣为斜襟无扣,以布带打结,腰间有许多皱折。男装是白色短上衣,外着深颜色坎肩,裤子以其肥硕著称。童装则以七色彩衣为特色,朝鲜族多在节日、生日着民族服装,平时与汉族人服饰一样。
(3)居住:清末民初,人们居住的是地窨子或土木草结构的马架子房。后来,盖起古式简易苫草房,门窗轴式开启,糊窗户纸。20世纪30年代以后,极少数富有人家开始建砖瓦房。至解放前夕,县域城乡居民住房绝大多数是土木结构的简易起脊草盖平房。居室一般是三间屋或两间屋,一进门便是厨房,厨房又称外屋,居室称里屋。三间屋的以东西屋为居室,中间一屋为厨房。居室南或北面设火炕,也有设南北两铺炕的;沿山墙的烟道称蔓子炕,也称条炕。满族住户在西条炕上方墙上设祖宗牌位,因此西条炕不许坐。烧火做饭,烟火经炕内烟道通过,冬季靠烧热炕取暖。炕上多铺用秫秸或芦苇编成的炕席。为了防寒,一般都在窗户里外用毛头纸糊窗户缝。
林口县域是满族故乡。满族人使用汉语后,仍保留一些满语词汇:物体松动叫“秃鲁”,油脂变质变味叫“哈拉”,不当回事或不放在心上叫“稀拉马哈”,粗心大意叫“喇忽”,膝盖叫“玻勒盖”,腋窝叫“胳肢窝”,干粮叫“馍馍”等等。
由于受外省移民语言的影响,县域方言词汇中还融入了大量的其他方言成分:纽扣叫“扣儿”,瞳仁儿叫“眼仁儿”,小路叫“小道儿”等,均来自北京话的儿化韵;太阳叫“日头”,来自山东话和河南话;酸叫“酸唧溜的”,来自辽宁话;麻雀叫“家雀儿”,瓢虫叫“花大姐”,来自山西话;伯父叫“大爷”,来自河南话。由于受俄、日等外国移民的影响,县域方言词汇中又融入一些外来语:连衣裙叫“布拉吉”,缝纫机叫“马神”,水桶叫“喂得罗儿”等,来自俄语;检票口叫“出札口”,出差叫“出张”等,来自日语。
随着历史的发展,帝国主义殖民时期的外来语逐渐被淘汰,所剩无几。但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英、美、日等国的一些外来语又作为新词汇流入方言中:音乐伴唱叫“卡拉(日语)OK(英语)”,再见叫“拜拜”(英语)。
2011年,林口县境内国家3A级旅游景区有“八女投江”烈士殉难地景区、莲花峰旅游度假区、响水河惊险漂流景区、林泉河情侣漂流景区4个。
林口县博物馆景区,位于林口县博物馆建华路4号(四中体育场),为AAA级旅游景区。林口县博物馆是一座综合性博物馆,传承着林口县的地域历史文化和自然等方面的成就和文明,截至2018年馆藏各类文物9012件,珍贵文物503件,其中馆藏金代较长铁器289件,馆藏书画作品491件。
牡丹江八女投江遗址纪念地景区,位于林口县刁翎镇人民政府,为AAA级旅游景区。牡丹江八女投江遗址纪念地景区位于林口县乌斯浑河畔刁翎镇境内,建有占地70000平方米的人工湖、1600平方米的“八女投江”遗址纪念馆、50000平方米的文化碑廊、雕塑、纪念广场、旅游服务区、通景公路大桥、环山抗联路、停车场等。
据2024年7月全国地理标志农产品信息查询系统网站显示,林口县有全国地理标志农产品4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