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5-11 01:28
林学(Forestry)是一门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林学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农学学士学位。1993年,林学专业正式出现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
1952年,中国借鉴的苏联高等教育模式,进行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建立了北京、东北、南京三所林学院;1956年后又在湖南、福建、内蒙古、陕西、云南、浙江、河北、吉林等省新建了林学院,11所林业院校均设立了林学本科专业。
1993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中林学专业代码由原(林科0201)调整为(090201),隶属森林资源类(0902)。
1998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中林学(090301)由原林学(090201)、森林保护(090202)、经济林(090203)、野生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部分)(090204)合并而来。同年,中国独立设置的林业高校招收林学专业新生758人,在校生达3295人。与此同时,一些农业院校也设置了林学本科专业。
1999年以后,中国全面开展了高等院校大调整,独立设置的林业院校只剩6所。2005年6所独立设置的林业院校招收林学专业新生约550人,同时有26所农业院校或综合性大学设置了林学本科专业,招生约 1750人。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中林学专业代码由090301调整为090501,由森林资源类调整为林学类。
2020年2月,在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中,林学专业隶属于农学、林学类(0905),专业代码:090501。
主要培养适应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和林业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身心健康,具备林学专业、园林专业、森林保护专业所要求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能在林学、园林、森林资源保护、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生态文明建设等相关领域从事科研(含科技开发与推广)、教学、管理、创业的拨创新型和复合应用型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
林学专业的学制为4年,授予农学学士学位。毕业生应在素质、能力和知识方面达到以下要求。
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意识,具有良好的人文修养、科学精神、现代意识和国际化视野;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具备求实创新的精神、创业意识,具有较好的综合素养和正确的价值观念。
(1)思想素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坚持真理,具备高尚的人格素养和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热爱所学专业,热爱自然,具有良好的生态文明意识。
(2)文化素质具备较丰富的人文社科知识和较高的艺术素养,了解中外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较宽广的国际视野和与时俱进的现代意识。
(3)专业素质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学以致用,有创新创业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身心素质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理素质,具备较强的人际交往意识和沟通协调能力。
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并对其进行处理的能力,对一门外语具有较好的听说读写能力,具有较强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具有独立从事各专业相关的生产、科研和管理等工作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与创业能力。
(1)获取知识的能力具备现场调查、基础资料收集、定量与定性分析以及文献查阅与综述的能力。
(2)应用知识的能力具备综合运用各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术的能力,能独立从事各专业相关的生产、科研和管理等工作。主要包括森林培育、森林资源经营和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管理、人居绿色环境规划与设计、园林施工与管理、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林木花卉育种、林业有害生物的检疫、监测与防治,以及生态环境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能力。
(3)表达知识的能力掌握科技论文、各种文书、报告等的基本写作方法,具备较好的口语表达能力。
(4)沟通协作协调能力有较强的沟通与协调、组织与管理、分析与决策及团队协作能力。
(5)创新能力具备质疑、求证、辩证的创新性思维方式和能力,具备较强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6)创业能力有较强的创业意识、良好的心理承受与调控能力,有自信、自强、自主、自立的创业精神,具备决策、经营管理、专业技术与交往协调等创业素质与能力。
林学专业课程体系由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毕业论文(设计)和创新创业训练四大部分构成(见林学专业课程体系框架图)。
通识教育课程由公共基础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构成,其基本学分比例控制在总学分的15%~20%。公共基础课程应在不同学科间构建共同的基础知识平台,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外语、体育等。公共选修课课程分为思政类、语言类、理化学分析类、数理分析类、信息技术类等。学生选修与该专业重复或相近课程,不计入通识教育学分。
(1)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包括哲学、社会学、历史学、文学、美学与艺术、心理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2)数理化及计算机科学知识掌握数学、物理学、化学、信息科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3)外语知识能够掌握1门外语知识,并达到规定的水平(按各高校学位授予要求)。
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指有关学科基础理论、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课程,由数学、物理学、化学等基础性课程和学科大基础课程构成,本标准提供专业人才培养需要掌握的课程设置的基本标准。各高校可根据专业发展方向的不同,在基本知识模块的基础上,扩展或调整课程内容。学分比例不低于25%。
参考课程:高等数学、数理统计、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遗传学、植物学、植物生理学、树木学、生态学、气象学、生物化学、测量学、土壤学、森林计测学、林业遥感、地理信息系统、遗传学、田间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木材学等。
专业核心课程是反映学科前沿和区域特色,深化专业知识的课程,分为专业核心必修课程及选修课程。专业核心必修课程应包括5~7门理论课程和相关实验实习课程,设置时应体现专业核心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学分比例不低于总学分的15%。选修课程应以核心课程为依托进行拓展与延续,按照专业特色与前沿、社会需求等情况,分模块灵活设置。各高校可以自主设置专业选修课程体系。鼓励开发跨学科、跨专业的新兴交叉学科课程。
参考课程:森林培育学(含经济林)、森林经理学、林木育种学、森林保护学、森林生态学、城市林业等。
包括入学教育及军训、志愿服务与公益劳动、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形势与政策、社会实践与调查报告等,学分比例不低于总学分的4%。
各高校应针对专业培养方案中开设的专业基础类和专业类课程,自主设置与之相配套的实验课,使学生在理论的基础上,提高专业技能,更好地理解各种原理和现象,提升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学分比例不低于总学分数的20%。
课程设计是课程学习向毕业论文(设计)过渡的一个重要实训环节,也是本科生实践性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各高校依据林学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岗位需求的能力模块来开设,课程设计的开设须体现出“实际、实用、实践”的课程体系,应随行业发展和行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适时调整,及时与培养目标相对照。课程设计时间不少于2周。
主要包括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课程实习、专业综合实习等类别。课程实习主要针对实践应用性比较强的专业课程安排相关的实习。专业综合实习,主要是综合专业课程的设置和专业的培养目标,设置专业综合性较强的实习。实习环节时间不少于10周。
包含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大学生创业实训、大学生科技创新等,各高校可结合自身办学定位、服务面向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有机融合专业教育,开设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或以参与或申报校院(系)二级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形式,学分比例不低于总学分的2%。
毕业论文(设计)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是本科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在校学习的最后阶段和质量总检查,对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也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学分比例不低于总学分的4%。
各高校林学专业应当根据专业的学科定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授课时数等需要,建立一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相对稳定、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
专业课程至少应有2名任课教师。专任教师的知识范围应覆盖专业知识体系所含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一般应具有博士学位;职称结构合理,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不低于40%;年龄结构合理,30~55岁的专任教师不少于总数的三分之二。教师队伍中应有学术造诣较高的学科或者专业带头人。所有专任全职教师必须取得教师资格证书。学校在编的主讲教师具有讲师及以上职称或具有硕士、博士学位,并通过岗前培训。
(1)教师背景
专任教师一般应具有5年以上本学科专业教育背景,实践性强的课程的主讲教师应具有3年以上实践工作背景或实践经验。有条件的高校,教师队伍中应有一定数量的教师具有海外留学经历或跨学科教育背景。
(2)教师水平要求
热爱高等教育事业,治学严谨,学风端正,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教育科学理论,了解教育规律,具备较高的教学水平和授课艺术;系统掌握林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清晰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的最新趋势,具备相应的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能较好地指导学生;具备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能力。
专业应具备完善的建立基层教学组织,健全教学研讨机制、充分发挥经验丰富、教学与科研水平高的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
实施教师任课资格制度、青年教师导师培养制度、青年教师任课试讲制度等;实施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建立高效的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应加强专任教师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培训,提高专任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有条件的学校成立“教学促进中心”,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能够在“互联网+”背景下运用现代教学模式协助教师做好教育生涯规划、促进教师教学经验的交流与研讨,促进教师教学技能的沟通,形成教学实施、研究与改革的良性循环。
课程教学中应具备多媒体教学设施。教室、实验室及设备在数量和功能上满足教学需要。有良好的管理、维护和更新机制,使得学生能够方便地使用。
实验设备完备、充足、性能优良,满足各类课程教学实验的需求。保证学生以课内外学习为目的的上机、上网、实验需求。基础课程实验室要具备良好的条件,每个学生或2~3人拥有独立操作的实验仪器设备。有条件的学校应设立一定数量的开放或共用专业实验室。
实验技术人员数量充足,能够熟练地管理、配置、维护实验设备,保证实验环境的有效利用,能够有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具备相对稳定、符合专业人才培养要求,满足不同专业课程与层次教学特点的校内外实习基地3个以上;要有足够的建设与维持经费,保证实习基地的正常运转,并配有专门的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实践内容、实践过程等进行全面跟踪和控制,以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对与专业相关的工作获得较深刻的实践。
配备各种高水平的、充足的教材、参考书、工具书以及各种专业图书资料,且师生能够方便地利用,阅读环境良好,并能方便地通过网络获取学习资料。
具备专业知识数据库,能够为师生提供便捷地开展文献检索、科技查新、代检代查、馆际互借、文献传递等多类型、多层次的服务。
积极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学术联系,举办一定数量的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及时了解和掌握专业前沿信息。
建设专门的教学信息资源平台,建设在线开放课程等数字化教育资源。
教学经费有保证,能满足专业教学、建设、发展的需要,应制定完善的教学经费管理办法,经费使用严格按照经费管理办法执行。
已建专业每年正常的教学经费应包含师资队伍建设经费、人员工资费用、实验室维护更新费用、专业实践经费、图书资料经费、实习基地建设经费等。
新建专业应保证一定数额的不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在内的专业开办经费,特别是要有实验室建设经费。
应提供充足的实习经费,保障实践教学和教育实习的效果。
各高校应以本标准为基础建立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条件五项指标的质量保障目标系统。
各高校应围绕各质量保障目标要求,制定质量保障实施规范,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和调控改进机制,开展经常化和制度化的质量评估,确保对教学质量形成全过程的有效监控,保证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充分实现。
(1)质量评价体系
能够充分结合学校、教育主管方和用人单位形成完整的质量评价体系,并对各环节有一定的评分标准。
(2)教学评价
能够结合学校、学院(系)和学生多层次开展教学评价。对教师教学过程的相关环节、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环节及教学管理过程的相关环节设置权重,开展定期评估。
(3)专业建设监督和评价
针对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学生毕业后的工作业绩三个过程,进行专业建设监督和评价。该评价主要通过社会人才需求等环节对专业办学、教学水平的反馈,综合评价学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适时调整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方向。
(1)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调整林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森林培育、林木遗传育种、森林生态、森林经营管理、城市林业、森林旅游与风景名胜区规划、森林有害生物防治及野生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基本能力,能在林业、园林、环境保护、农业、城镇建设等相关领域或企事业单位从事森林培育、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森林生态环境建设、城(乡)镇环境建设与维护、自然保护区管理、国土绿化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2)改革课程教学体系
以林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总纲,遵循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理念,该专业认真分析行业、企业对人才知识、能力、技能及综合素质的要求,更新课程设计理念,强化能力培养,构建林学专业课程体系。
(3)强化职业能力培养
以强化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突出三大能力的培养,即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拓展能力。其中基本能力培养主要是指听、说、读、写、算的基本技能,如在大学英语的授课过程中增加会话训练、阅读、写作与翻译技能训练。专业能力是大学生能力结构中的核心能力,良好的专业能力是他们走向成功的关键,对专业能力的培养主要突出森林培育技能、林业调查与计测能力、林业软件应用技能、森林经营与管理等技能模块的培养。
(4)提升中青年教师实践水平
高校推动实施中青年骨干教师国内外访学、中青年教师社会实践锻炼和校外教师聘任等,大大提升中青年教师的执教水平,青年教师教学测评成绩均在全校平均水平以上。
(5)强化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
高校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鼓励各年级学生主持或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经过项目申报、项目评审、项目中期检查、项目结题验收等过程的锻炼,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尤其在项目的参与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实验方案设计、操作技能及团队协作能力。此外,利用暑期,组织学生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6)赛教融合,以赛促学
高校组织实施大学生专业技能竞赛项目。通过专业技能竞赛,一方面强化学生对专业课程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真正实现赛教融合,以赛促学。
在构建“课程实验+课程实习+集中实践+行业实践”四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上,通过搭建多元化的行业实践教学平台、以项目为载体开展行业实践、推行“双导师制”以加强行业实践的指导、实施“双导师”共同评分与多层面考核相结合的实践教学评价机制等,形成特色的行业实践教学模式。推行行业实践教学,促使实践教学整体水平和实习质量的提高,使学生在实践能力的培养、理论知识的巩固和应用以及知识的拓展等方面取得收获。进一步优化卓越人才培养方案,保证有充裕的时间开展行业实践教学;优选行业实践项目,提升行业实践项目的完成质量;稳定校外导师队伍,推进校内“双师型”教师的认证和聘用工作。
(1)建立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实现“零距离”就业
构建完善的林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把实训教学、生产实践、社会服务贯穿到教育全过程。根据林业类专业行业的特点,与林业类专业生产单位合作,构建集教学、职业培训、技术推广、技术示范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设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同时在校外建立起紧密合作的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职业环境,使学生在毕业前就能感受职业环境,熟悉职业特点,激发学习兴趣,为就业后尽快适应工作奠定基础。
(2)产学结合,提高学生职业竞争力
参与林区技术服务,例如:帮助林业部门进行森林资源调查、编制森林经营方案,参与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等。积极融入新农村建设,例如:对村居建设和山地综合开发进行详细规划。
(3)学研结合,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通过吸收优秀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承担一部分力所能及的科研任务,锻炼培养学生的学术兴趣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科研能力;通过完善学生成长导师制,加强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指导和管理,将学生的毕业论文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结合起来,使教师对学生论文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确保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质量;把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成学生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国家发展战略,为保护好森林资源,社会对林学专业人才的需要不断增加。
林学专业可攻读林学、生物学、生态学、植物保护等方向研究生。
毕业生适合在农业、林业、城镇建设、环境保护、旅游、检疫、科研、教育等相关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行政管理,在森林培育、森林资源规划与管理、城市绿化与养护、城乡生态环境建设、种子品质检验、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经济林培育与加工利用、林木良种基地建设、病虫害防治与检疫、遥感影像处理、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测绘等等方面从事技术创新、技术服务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