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3-01 08:50
林宗华,纺织技术专家,碳纤维技术专家,纺织教育家,台湾逢甲大学纺织工程系和纺织研究所硕士班、博士班创始人。20世纪60年代初应用数理统计学原理对纺织厂的生产全过程实行品质控制,在保全技工中倡导技术公开;在纺织教育中提出强化纺织物理、纺织化学、高分子化学等学科的传授。70年代主持制定纺织各专业、各机种的机械修护“技术士技能检定规范”,在台湾实施已逾20年。80年代努力推动对外纺织科技交流,促成海峡两岸纺织学会的交流互访。
林宗华,字光繁,1922年10月15日生于辽宁省沈阳市,父林景春、母李文英务农。林宗华的青年时代,是中华民族遭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压迫的黑暗时代。九一八事变,特别是成立伪满洲国后,林宗华痛心疾首,曾两度投身当地的抗日部队。日军战败投降后,他随学校入关,于1950年辗转到达台湾。于1955 年3月赴日留学,在日本桐生市群马大学研读纺织科技,1959年3月毕业,获纺织工学士学位。接着又考取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纤维工学研究科研读纺织硕士课程,专攻织物整理及碳纤维制造技术,于1961年3月毕业,获纺织硕士学位。
1961年4月返台,应聘担任台湾潭子民兴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厂长,着手抓纺织厂的品质控制和破除保全工手艺不肯传人的保守陋习。实行三年,成效卓著。
林宗华在就任厂长之初,就计划招考20名纺织大专毕业生,结果只招到了1名纺织专科生,其余19名只好都用学机械的。当时因为纺织设备昂贵和专业师资缺乏,台湾的公立大学都不愿意设立纺织科系,而赴国外留学纺织专业的又如凤毛麟角。那时为纪念在甲午战争后奋起抗日的丘逢甲,准备在台中西屯兴办逢甲大学,校长张希哲就是否设置纺织系征求林宗华的意见,林宗华表示应该设置。逢甲大学于是决定设置纺织系,委请林宗华利用公余时间协助逢甲大学主持纺织系的工作。林宗华自此一直在逢甲大学任教,直至1987年8月届龄退休,前后共23年。
1977年,林宗华被台湾当局内政部委聘为制定纺织技术士技能检定规范及学术科命题委员会总召集人,为纺纱、织布、针织、染整四大类22种机械各制定甲、乙、丙三级技能规范共66 项,经审查定案后,于1980年3月公告实施,为提高台湾纺织机械的修护水平做了一项奠基性的工作。
林宗华于1961年5月参加台湾纺织学会后,担任常务理事13年、理事长8年。在这期间,除积极促进各项会务活动的开展外,还推动了对外学术交流。1985年,在日本箱根国际纺织科技研讨会上和当时的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理事长何正璋晤面,此后在双方的努力下,开展了一系列两岸学术交流互访活动。
1922年10月15日 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
1955年3月-1959年3月 日本国立群马大学纺织大学院学习,并获纺织工学士学位。
1959年4月-1961年3月 日本国立东京工业大学纤维工学研究科学习,并获纺织硕士学位。
1961-1972年 任台湾潭子民兴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厂长。
1963-1987年 任台中逢甲大学纺织系教授、系主任、研究所所长、研究学院院长。
1987-1990年 任台湾草屯培英家事商业职业学校校长。
林宗华到民兴纺织公司任职后,就采取两项革新措施。
一是打破当时一般认为“纱线品质就是条干均匀”的观念,成立品质管制室,引进新的基于数理统计学的-R控制图,对原料纤维、半成品、成品三大类分门别类设置-R控制图,培训品质管理人员掌握抽样计算和点图方法。控制图悬挂在品质管制室墙上,让领班、班长能够随时了解成品、半成品和原料的品质现状,做到一目了然。在全厂的运转工、保全工集训时,也向他们详细讲解这一品质控制方法,树立“品质管制人人有责”的观念。实行三年后,民兴公司出口的纱布获得了物美价廉的好评。1967年,经台湾品质学会评定,民兴纺织股份有限公司获“最优团体品管奖”,林宗华获“最优个人品管奖”。
二是破除保全工手艺“死不传人”的陋习。1962年9月,民兴公司在林宗华主持下,成立了技术研究室,有计划地为男技工举办保全技术讲习会,让技工把自己的保全工作内容,包括绘图、计算等,写成讲义,在讲习会上讲解约30分钟,再讨论、答疑30分钟,全厂技工都要出席。质疑提倡热烈讨论,各抒己见。通过讨论,加深了讲义的内容,也增强了讲员的自尊和自信。1966年6月6日工程师节,技术研究室请纺部主任、织部主任、纱布保全主任、品质管制室主任、电气室工程师、锅炉士等七名干部,在厂长林宗华主持下,对所有讲义开展讨论,逐篇审查、定稿,然后由技术研究室负责汇编成《纺织技术研究报告汇集》,装订成“纺纱技术类”和“织布技术类”两本,发给领班、班长和技工。这两本技术资料,是全厂技工同仁每日汗流浃背亲手经验的心血结晶,是任何书本上都找不到的。《汇集》把保全技术全部公开,大家可以互相交流,取长补短,使每个人的技术视野都拓宽了一大步。事实证明这是破除技术保守的一种容易为人接受的方法。
精心创办纺织院系,培养高级技术人才
林宗华开始筹办逢甲大学纺织系时,有些人因为不了解纺织的专、精是什么,以为未经纺织高校毕业的人同样可以纺纱织布。林宗华不以为然。他指出:纺织的专、精在于懂得纺织工业的整个流程是纤维加工。从事纤维加工的人最重要的是要能够掌握纤维的性能和纤维的微细构造。纤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纤维的表面构造和内部的微细构造,真是千差万别,不是肉眼所能辨别的,必须利用近代科技仪器才能测得。此外,染料、颜料的微细构造,也是纺织人需要知道的。化学纤维的产量和品种发展都很快,纺织人更要加强对化学纤维各种性能改良的研究,加强对化学纤维应用方面的研究,以提高人类衣着的舒适性。还要研究扩大产业用纤维的应用面。如不培养高级纺织技术人才,这些工作的开展也就无从谈起。林宗华还指出:有人说纺织工业是“夕阳工业”,这是缺乏常识的说法。有人类就要穿衣服,世界人口在不断增加,而且,随着文明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纤维消费量还会增加。纺织工业不但是朝阳工业,而且是高科技工业。纺织工业上、中、下游可分为近20个行业,就业面之广是其他行业少见的。
基于这样的认识,林宗华从1963年应聘为逢甲大学教授开始就不遗余力地筹办设置纺织系,并且积极主张强化纺织物理、纺织化学、高分子化学等有关纤维理化性能学科的教学。1964 年,纺织工程系正式获准成立,林宗华即被聘为系主任,当年大学部招生一班;到1965年纺织系学生进入二年级时,系立即成立学生校外实习辅导委员会,负责接洽厂商、实习辅导和考查等工作,同时成立纺织工程学术研究学会,由参加学会的学生组成编辑小组,出版系刊《纺织科学》,作为在校学生和毕业校友的精神食粮;学生进入三年级时,系里又成立毕业论文指导委员会,指导学生按自己的兴趣选好毕业论文研究题目和导师,并且开始实验研究,四年级后期对研究成果进行计算、分析,绘好图表,写成论文。毕业前两个月举行毕业论文发表会,论文须经三位教授评审及格通过方可准予毕业并授予工学士学位。1972年起,逢甲大学又成立纺织工程研究所,林宗华任所长,招收硕士班、博士班研究生,同时出版《纺织工程学刊》,专门刊载教授与硕士、博士班研究生的论文,与岛内外纺织院校、科研机构相交流。1974年,逢甲大学又成立研究学院,辖纺织等8个研究所,院长也由林宗华担任。截至1987年8月届龄退休,林宗华在逢甲大学任教共23年,直接指导大学生341人获得工学士学位,指导硕士研究生67人获得纺织硕士学位,指导博士研究生13 人获得博士学位。博士生的研究课题遍及纺纱、织布、化学纤维、碳纤维等专业。
1 林宗华.美国浆纱技术的鸟瞰.台湾:长光堂出版社,1963
2 林宗华.浆纱工学.第三版.台湾:沧海出版社,1964
3 林宗华.浆纱运转作业规范.第二版.沧海出版社,1964
4 林宗华.织机运转作业规范.第二版.沧海出版社,1964
5 林宗华.混纺之基本理论与发展状况.台湾:逢甲纺织科学,1968(12)
6 林宗华.硫酸法棉布硬化加工之研究.台湾:逢甲学报,1969(1)
7 林宗华.影响纺纱工程细纱品质的两种纤维物理现象.台湾:纺织学刊,1969(5)
8 林宗华.织物保温性之研究.逢甲学报,1970(4)
9 林宗华.纤维物理与混纺.第二版.台湾:书恒出版社,1970
10 林宗华.棉纺机械参考图说.书恒出版社,1970
11 林宗华.梳棉机弹性针布与金属针布梳棉作用效果之研究.逢甲纺织科学,1971(3)
12 林宗华.混纺工学.第三版.沧海出版社,1971
13 林宗华.纤维卷曲之研究.逢甲纺织科学,1972(4)
14 林宗华.梳棉机针布构造与梳棉作用之研究.逢甲学报,1972(4)
15 林宗华.聚酯纤维之织物整理加工.逢甲纺织科学,1972(5)
16 林宗华.蜕变中的衣料纤维.逢甲纺织科学,197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