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问荆

更新时间:2024-05-28 18:10

林问荆(学名:Equisetum sylvaticum L.)是木贼科、木贼属中大型植物。根茎直立和横走,黑棕色,地上枝当年枯萎。能育枝与不育枝同期萌发。脊上光滑;鞘筒上部红棕色,下部禾秆色,鞘齿红棕色,卵状三角形,膜质;背面有浅纵沟;孢子散后能育枝能存活。不育枝轮生分枝多,主枝有脊,脊的背部方形,两侧常具刚毛状突起;每脊常有一行小瘤;鞘筒上部红棕色,下部灰绿色,鞘齿卵状三角形,膜质;红棕色,宿存。孢子囊穗圆柱状,顶端钝,成熟时柄伸长。

形态特征

中大型植物。根茎直立和横走,黑棕色,节和根疏生黄棕色长毛或光滑。地上枝当年枯萎。枝二型,能育枝与不育枝同期萌发。能育枝高20-30厘米,中部直径2.0-2.5毫米,节间长3.0-4.0厘米,红棕色,有时为禾秆色,最终能形成分枝,有脊10-14条,脊上光滑;鞘筒上部红棕色,下部禾秆色,长1.1-1.5厘米;鞘齿连成3-4个宽裂片,长0.5-1.1毫米,红棕色,卵状三角形,膜质;背面有浅纵沟;孢子散后能育枝能存活。不育枝高30-70厘米,中部直径2.5-5.5毫米,节间长4.5-6.0厘米,下部上部灰绿色,轮生分枝多,主枝中部以下无分枝,主枝有脊10-16条,脊的背部方形,两侧常具刚毛状突起;每脊常有一行小瘤;鞘筒上部红棕色,下部灰绿色,长约6毫米;鞘齿连成3-4个宽裂片,长约0.6厘米,卵状三角形,膜质;红棕色,宿存。侧枝柔软纤细,扁平状,有脊3-8条,脊的背部有刺突或光滑;鞘齿呈开张状。孢子囊穗圆柱状,长1.5-2.5厘米,直径5-7毫米,顶端钝,成熟时柄伸长,柄长3.0-4.5厘米。

产地生境

分布于中国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新疆、山东。海拔200-1600米。日本、欧洲、北美洲也有分布。林问荆在自然界中大多分布于山区的林缘、森林草地及灌丛杂草中。

生长习性

孢子培养70天后,产生精子器,圆柱形,高约190-210微米,宽约95-110微米,盖细胞3个,呈三角形,宽约50微米,高约38微米,精子器壁2-3层细胞,精子器释放精细胞约200个左右,成熟时盖细胞彼此分离而开裂,开口呈四边形,精子器盖细胞吸水膨胀,自精子器中央相互开裂,精细胞成堆喷出,数量可达190-220个,开始时喷出的速度较快,精子细胞较多,逐渐减少变慢,先后可达3小时,精细胞刚放出时呈圆球形,外被薄膜,直径约为1微米,大部份颜色较深,精子卷曲于膜内,几分钟后薄膜溶鲜,精子迅速游动,其寿命约为30-40分钟,精子螺旋状短棒形,长约25-30微米,一侧具有圆球形泡囊结构,内含大小不等的的颗粒,精子顶端部份看出鞭毛数十条,尾部急尖色浅,鞭毛摆动使精子作螺旋状运动向前,运动片刻后,但其泡囊结构消失较早,有些精细胞的外膜暂不溶鲜,精子为半部伸出膜外,鞭毛摆动前进,不久膜溶鲜,精子快速游动,也有些精子细胞的外膜始终保留,鞭毛缓慢摆动,长在1小时即死亡。

育植技术

孢子繁殖:林问荆孢子囊穗呈长圆柱形,钝头且有梗。孢子叶为盾状,其下具有6-8个孢子囊,孢子发育成熟后,在茎上又会长出绿色轮状分枝,孢子囊穗经生长脱离后,其营养茎会再进行数次分枝,展开。繁殖时选取林木贼植株,分别从孢子囊穗上采下成熟的孢子囊,播种在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排水较好的栽培土地中,覆盖土壤厚度为5厘米,并保持湿润状态,即可萌发。

根茎繁殖:林问荆根茎直立或横走,多为黑棕色,其节和根都会疏生黄棕色长毛,部分为光滑。选取林木贼新鲜植株,在秋季分别将其根茎切割成6厘米长的小段,栽于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排水较好的土壤中,覆土厚5-6厘米,并及时浇水以易于成活。

主要价值

药用

【药性】味苦;性凉。

【归经】心经。

【功能主治】凉血止血;清热利尿;祛风止痛。主咯血;尿血;淋病;痛风;风湿疼痛;癫痫。

《长白山植物药志》:“可用于咯血、风湿症、痛风、淋病、血尿等,具有止血、镇痛和收敛作用;作为利尿剂,用于肾病和膀胱炎;地上部分煎剂可治疗癫痫、子痫等;加强子宫收缩,可做为流产药。”

【各家论述】《新华本草纲要》:中记载,林问荆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全草入药,主要用于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同时具有利尿的功能。

提取液

林问荆提取液作用于菜粉蝶幼虫,有较强的杀虫效果,可进行农业蔬菜害虫的生物防治。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