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4-22 11:45
林柏森(1897年10月24日~1960年11月8日),广东镇平(今蕉岭)人,又名林伯森,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被誉为国民革命军之“工兵之父”。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第九期工兵科、日本炮兵学校及工兵学校,历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工兵营长、第八路军教导总队参谋主任、第一军团参谋长、中央陆军工兵学校首任校长、陆军总司令部参谋长兼后勤总司令部工程署署长、陆军副总司令兼参谋长等职。1960年11月8日,在台湾病故。
林柏森 (1897~1960),广东省蕉岭县蓝坊镇峰口村人,1897年10月24日(清光绪二十三年九月二十九)出生。他在蕉岭中学毕业后,考入北平清河陆军第一预备学校,毕业后到边防军第3师工兵营入伍,后来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9期工兵科,于1923年毕业后,回广东在邓仲元的第1师工作,不久调入孙中山大本营军政部讲武学校任区队长,后升任第1师少校参谋。
1925年随第一师参加东征,在东征战役中,他的判断敌情及所拟作战计划,对打败陈炯明叛军起了决定性作用。广东战局平定后,林柏森升任第1军少将参谋处长,曾参加北伐中著名的龙潭、蚌埠及徐州等战役。
1926年任第一军参谋长。1928年入日本陆军炮工学校高等科学习,1930年毕业返国后受命筹办陆军工兵学校。 1932年6月9日任中央陆军工兵学校首任校长。1933年任第一集团军总部上校工兵主任。1935年4月16日授少将。1936年4月任广东陆军工兵学校校长,授陆军少将。
在蒋介石兼任国民党中央各军事院校校长后,林柏森改任教育长,实际仍由他负责主持工兵学校的一切工作。抗战军兴,他亲率工兵干部奔赴各战区指导阵地防御的构筑和战场阻绝作业。竭尽辛劳,民国27年2月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军事训练部工兵监,继续主持培养陆军工兵技术人员事宜14年,先后开办各类训练、研究、特别班数十班期,为抗日战场培训工兵技术人员 22,000人(次),先后主持建立6个工兵独立团和35个工兵独立营,所构筑的工事,经得起炮火的考验,既要接受自然界的风吹雨打,又要在日寇的攻坚战中,不会被敌方炮火摧毁。当年抗日战场上的中国工兵,所构筑的工事就是经得起严竣的考验。林柏森本人,也被称誉为国民革命军之“工兵之父”。
1936年10月5日晋升中将。1937年11月任军官训练团教育委员会委员。1938年2月16日任军训部工兵监。
1939年,抗日战争中的“昆仑关之役”,林柏森亲临战场指挥,他教出来的学生大显神威:昆仑关的防御工事,固若金汤,日寇一筹莫展,他的学生还加入主战部队冲锋陷阵,当年日寇22师第5旅团中村正雄旅团长,就是被中国张其中师及林柏森手下的工兵们打败窜逃的。
1944年,林柏森任国民政府军训部工兵监,1945年,任后勤总司令部工程署署长。1946年6月升任参谋本部陆军总司令部中将参谋长兼后勤总司令部工程署署长,同年以军队代表身份参加制宪国民大会。
1946年9月授陆军中将。1947年任中央军官训练团教育委员会中将委员,当选国民大会代表。1948年底任陆军总司令部参谋长。1949年4月19日,升任陆军副总司令仍兼参谋长。
1949年到台湾。1960年11月8日,林柏森在台北病逝。
抗日战争胜利后,重庆临时政府于1946年5月5日还都南京。到1946年7月2日上午9时,国民政府在国民政府大礼堂举行了国民党中枢文武官员的宣誓就职典礼。典礼由国民政府主席、陆海空大元帅蒋介石亲自授印,国民政府委员吴稚晖监誓,国防部部长白崇禧致答词。除了白崇禧、陈诚、王云五等9人受印外,仅参加宣誓而不授印者,计有副总司令汤恩伯、国府典礼局局长吴思豫、国防部次长林蔚、次长秦德纯、次长刘士毅、次长刘斐、次长郭忏、次长郭寄侨、副总司令范汉杰、副总司令陈良、交通部次长谭伯羽、经济部次长萧铮、次长潘序伦、资源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孙越崎、国防部厅长钱卓伦、厅长郑介民、厅长张秉钧、厅长方天、厅长钱昌柞、司令张镇、参谋长林伯森、参谋长周宪章、局长吴石、局长邓文仪、局长余正东、局长杜心如、署长郑恩绥、署长吴中直、署长杨继曾、署长林可胜、署长孙作人、处长钱寿恒、司长刘慕曾、处长陈春霖、处长吴子健、局长徐思平等45人。济济一堂,衣冠之盛,为还都之后所未见。典礼进行了一个小时。
林柏森一生为中国工兵事业的发展和工兵人才的培养做出了诸多贡献,在抗日战争时期,他还亲自建立了许多工兵营和独立工兵团,挡住了日寇的许多次攻坚战。正是由于他在工兵事业方面的杰出贡献,所以被称誉为国民革命军之“工兵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