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5-06 13:54
林氏义庄,又名永泽堂林氏义庄,位于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区漳州台商投资区角美镇杨厝村过井社内,于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由林本源家族奠基人林平侯创建,它集家庙、义庄、民居于一体。
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林平侯仿范仲淹义庄之法,划拨数百亩土地,除交税之外,收入全都换成白银,作为养赡基金,赈助贫苦族人。
清道光元年(1821年),林氏义庄建成,集家庙、义庄、民居于一体。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以后,由于交通阻隔,林氏义庄延续了百年的义举被迫中止。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永泽堂林氏义庄的房屋,分发给佃农居住。
20世纪80年代,林氏义庄房屋发还原业主,但由于两岸隔绝往来30多年,一时尚无法将房屋移交林氏家族掌管。
1992年3月,角美镇成立了由镇、村、社和台工办、文管会、理事会等有关部门组成的林氏义庄修建领导小组,全程负责林氏义庄的修建工作。
1993年,林梁先生亲临义庄观察,委托理事会重修永泽堂家庙(即义庄中座大厝)。
林氏义庄坐西北朝东南,占地面积9999平方米,三座并排两进大厝,配左右六列对称护厝,中座之后建一座二层楼房(俗称后楼),左座之后建一列仓廩,房、厅、亭共99间,建筑面积3730平方米。庄前大埕,埕前有双半月形鱼池,庄后有花园。庄门侧开,埕前护栏和三面护庄矮墙拱护全庄。结构整齐大方,飞檐画角,燕尾圆枋,是典型闽南风格的庄园。庄园中座,前进为会客之处,后进为本源家族在祖地家庙永泽堂,龛联为平侯五子诰封光禄大夫林国芳所书,联曰:春发其华秋结其实;业精于勤行成于思。龛中奉林本源家族长辈神牌。堂内屏风、祖龛、祭棹雕刻精巧。前后进中间右过水墙嵌10块黛黑石镌刻清代书法名家吕世宜书写、道光元年立《永泽堂林氏义庄》碑文。后楼是台湾本源家族族人返梓居住之室。甲午战后,本源家族第三代清太仆寺卿林维源,率家人内渡大陆,就曾在此住过数年。厢房、仓廩为义庄办公及贮粮之所,其它房屋为义庄工作人员及族人居住。
林氏义庄内有10块黛黑石镌刻清代书法名家吕世宜书写道光元年立《永泽堂林氏义庄》碑文。碑文记载着义庄宗旨和40条赡赈条规,“意愿将在淡水自置海山保水田四十三甲八分四厘二毫(折合500亩),充为原籍本族义田,年收佃租除完供耗谷外,实收谷壹千陆百石,按年寄回内地龙溪县白石保吉上村、潭头村,赡给同宗族人之用。”赡赈事宜:“延请族中诚实公正两人经理其事”,“林氏族人,凡贫乏之家逐房计口给米。成丁每日给糙米一升,于每月初一日永泽堂内发给;每年冬至日,男给棉布三丈,每年春分日女给棉花三斤,令其亲自纺织。”“赡给米、布、棉花,十一至十六岁者减半,五至十岁者给十分之三,四岁以下者不给。”“有服之亲者,娶妇给银二十两,嫁女给银十两。尊长有丧支银七两,次长有丧支银五两,未婚娶者支银四两”等等。
明末清初,漳州百姓东渡台湾海峡开垦台湾成为潮流。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漳州人林应寅迁居台湾淡水,其子林平侯16岁时跟着入台,一边读书,一边在米店掌管书算。凭借积蓄和东家的借款,林平侯独立开业经营稻米,积累了丰厚产业。致富后,林平侯思念家乡族亲,于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仿范仲淹义庄之法,划拨数百亩土地,除交税之外,收入全都换成白银,作为养赡基金,赈助贫苦族人。
林平侯去世后,子国华(1803~1857年)、孙维让(1818~1887年)、维源(1840~1905年)、曾孙尔嘉(1875~1951年),世代相承,按义庄条规办理。至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两岸隔绝终止,延续四代人116年。林本源家族第一代林平侯建林氏义庄,第二、三代创建台北板桥林家花园,第四代林尔嘉创建鼓浪屿菽庄花园,共同构成线性文化遗产网络,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林氏义庄为研究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史提供珍贵的历史资料。
1987年,林氏义庄被龙海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林氏义庄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5月25日,林氏义庄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林氏义庄位于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区漳州台商投资区角美镇杨厝村过井社内。
乘坐公共交通角美703路至杨厝村站下车,步行510米后可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