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11 15:59
生于台湾嘉义,本名英贵。曾至东京川端画学校习画,受冈村葵园、结城素明、平福百穗等四条派写生观念影响。1927年林氏以《水牛》一作与陈进、郭雪湖以胶彩画同时入选首届台展,人称“台展三少年”。
1907年,林金水出生于台湾嘉义厅嘉义美街,父亲为民间画师兼裱画师傅。
1922年,他开始师学画家伊坂旭江。
1926年,在伊坂旭江与陈澄波的鼓励下,前往日本,就读于东京川端画学校西画科。
1927年第1届台湾美术展览会举办,林玉山与郭雪湖、陈进入选为东洋画部的三位台湾人画家,被称为“台展三少年”。
1928年,再度入围第2届台湾美术展览会,并与嘉义、台南其他画家共同成立春萌画会。
1930年,以《莲池》参加第4届台湾美术展览会,并被选为特优。
1934年,于台湾日日新报举办第一次个展。
1935年,再度赴日,进入东丘社画塾,并参加名古屋美展。
1940年,加入台阳美术协会。后来任教于嘉义中学、静修女中与台湾师范大学。
1975年,前往美国威斯康辛大学讲学并举行个展。
1989年,与陈慧坤、陈进于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举行联合展览。
林玉山早年的家庭背景及师承,交融了民间画师与文人画家的角色。十九岁负笈东瀛,留学东京川端画学校,开始接受完整的专业美术教育。一年后暑假返台期间,参加第一回台湾美术展览会即获入选,并与郭雪湖、陈进同被誉为“台展三少年”,自此崛起画坛。1935 年,二度赴日深造,建立了个人风格,壮年时期已是领导嘉义地区的人物了。林玉山对於自己的画历过程,曾提到两次变化的过程,均在青壮时代,第一次是川端画学校回来后,问学于闷红老人,由写生派参透文人画的契机;而京都时期是摹古考古期,摹取的对象是中国宋人的画作。另一方面,个人的汉学诗文修养,使他往后精神上融入传统中国绘画而得心应手。
日后以水墨画见长,擅画雀鸟,老虎,颇为脍炙人口。晚年作画风景讲究立体光影,用色主观大胆明亮,宛如现代新山水。嘉义地区画会曾受其带动影响。林玉山作画,一向强调写生,重视结构。此作笔法虽有轻重缓急。林氏以胶彩画黄牛,以水墨画水牛,各有殊胜,并可看出画家创作发展至圆熟疏放而自在的境界。
光复初期时,林玉山担任省立嘉义中学美术教师,1951 年转往师大美术系执教,直到退休,一直都在教育界。“写生”的观念,始终是林玉山创作的源头与鼓吹的信念,不仅实践於画中,亦常在其文章中提及。他不论在艺术成就或风骨上均受众人景仰,学子遍及各地,影响相当深远。
1930
绢‧胶彩
147.5 x 215 。
说明:
此幅为林玉山获第四届画展之特奖作品。构图右上至左下虚斜分出两部,荷叶盛开,花朵绽放,白鹭一只,涉水觅食,富丽典雅。从画风发展的过程言,此画因写生建立了个人的一种工笔画风格,尤其是色彩的感觉,从真实体验中得来的表达,可说是 一划时代的作品。乡原古统评作台展型正统者。
1972
纸‧彩墨
61 x 72 。
说明:
密叶浓布中,虎视眈眈,特强调其眼神,两眼凝神而有所注目,炯炯中真令人不寒而栗,就虎之骨肉、皮毛、神气上的威猛精壮,周全地表达。卓立於此,万兽为之称臣。画固状物为先,惟善者得其神,本幅於虎之壮硕,固不待言,而虎之威风,自形 态中散发,乃写生之高手,传神之妙法。
1941
纸‧胶彩
134.5 x 174
说明:
第十届省展展出之作。画荷塘一角,鸳鸯群集逐水。从画法上言,这是以色彩为主的作品。且不以平涂方法为之,色彩下仍具笔势的动感。一般的笔趣,见 之於墨色下的点线,但本幅以色彩为主,仍具有用笔的奥妙。在整个写生的理念下,从勾勒之线型作法,渐趋於以笔运色,这是代表作之一。
1981
纸‧彩墨
58 x 70
说明:
一九八○欧游,於瑞士铁力士山景作画颇多。此山虽值八月盛夏,仍见经年不散之积雪。构图上幅右山峰半见,左方则云冉冉升、雪皑皑数峰横亘,右为主,左为宾,远天亦染以花青,更突显白云瑞雪。笔法上近景若马牙,但自写生中来,质感量感之表达,以非传统山水语汇能十足形容。
1941
纸‧胶彩
134.5 x 174
说明:
赤牛一棕一黑,站立於仙人掌旁。色调颇富南国风味。轮廓线条雄壮有力,色调单纯,简劲之中,画面力若万钧,於牛之浑厚,十足发挥。纸地以约四寸方块拼成,质粗厚,而敷色亦朴实,评者以为深得中亚画风影响,如与唐代敦煌壁画野牛图相较,实有同出一源的感觉。
1969年,获得中国书画学会金爵奖;1970年,也获得教育部文化绘画奖;1990年获得第15届国家文艺特别贡献奖。
逝世后的2006年国立历史博物馆举行林玉山百岁纪念展。2015年5月7日,由国立台湾美术馆收藏的林玉山《莲池》被文化部文化资产局登录为中华民国国宝,成为台湾近代化画家首件国宝级作品[2]。成为台湾第一件创作于20世纪、被指定为国宝的画作,也是继2009年黄土水的浅浮雕《水牛群像》被指定为国宝之后,第2件被指定为国宝的近现代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