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畲镇

更新时间:2023-12-07 15:26

林畲镇,隶属于福建省三明市清流县,地处清流县东北部,东邻明溪县城关乡,南连明溪县胡坊镇,西接嵩溪镇,北交明溪县盖洋镇,素有清流北大门之称,距清流县城30千米,区域总面积102.83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林畲镇户籍人口为7027人。

历史沿革

宋代时,属折桂乡永得团。

清道光年间(1821年至1850年),属永得里。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属永得乡。

1950年,称林畲乡。

1958年,称东升公社。

1959年,属嵩溪公社林畲管理区。

1961年,改称林畲公社。

1984年,改为林畲乡。

2018年,由林畲乡改为林畲镇。

行政区划

截至2011年末,林畲镇辖林畲、曾坊、孙坊、向阳、舒曹、石下、石忠、岭官8个行政村,下设53个村民小组。

截至2020年6月,林畲镇辖1个社区、8个行政村:天康社区、林畲村、舒曹村、曾坊村、石下村、石忠村、岭官村、孙坊村、向阳村,镇人民政府驻林畲村老街1号。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林畲镇地处清流县东北部,东邻明溪县城关乡,南连明溪县胡坊镇,西接嵩溪镇,北交明溪县盖洋镇,素有清流北大门之称,距清流县城30千米,区域总面积102.83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林畲镇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属低山丘陵地带;境内平均海拔约460米,主要山峰鸡牳山位于岭官村,海拔928米,最低点曾坊村黄连地,海拔383米。

气候

林畲林畲镇属于典型的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多年平均气温17.9℃,年平均降水量1800毫米;平均气温年较差16.7℃,最大日较差19.8℃;无霜期年平均290—300天;年平均日照时数2000小时;0℃以上持续期303天(一般为2月9日至次年12月9日)。

水文

林畲镇境内河道属闽江流域沙溪水系,主要河流有一级河嵩溪溪、罗峰溪2条,二级河流5条;河流总长28.8千米,河网密度0.3千米/平方千米,径流总量3.56亿立方米;最大河流嵩溪溪,自东北往西南流经境内舒曹村、林畲村、曾坊村、石下村、石忠村,年平均流量11.3立方米/秒,主要支流有曾坊溪、石下溪等。

自然灾害

林畲镇主要有洪灾、冰雹、龙卷风等自然灾害。

自然资源

林畲镇境内已探明地下矿藏有萤石、石灰石、高镁黏土等,其中萤石储量地质储量34.4万吨,已经开发的矿区位于岭官、舒曹村,矿区面积4.6平方千米,可采量27.5万吨,年产量5万吨;石灰石储量2亿吨。2011年,林畲镇有耕地1.17万亩,人均1.7亩;林地9173公顷。

人口

截至2011年末,林畲镇总人口有7016人;另有流动人口257人。总人口中,男性3643人,占51.9%,女性3373人,占48.1%;14岁以下1058人,占15.1%;15—64岁5067人,占72.2%;65岁以上891人,占12.7%;以汉族为主,达6873人,占98%;有畲、壮、土家3个少数民族共143人,占2%;其中畲族137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95.8%。2011年,林畲镇人口出生率9.1‰,人口死亡率26‰,人口自然增长率-16.9‰,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62人。

截至2019年末,林畲镇户籍人口为7027人。

经济

综述

2011年,林畲镇财政总收入303.6万元,比2010年增长1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0万元,比2010年增长11.5%;农民人均纯收入8700元。

截至2019年末,林畲镇有工业企业6个,其中规模以上5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10个。

农业

2011年,林畲镇农业总产值8900万元,比2010年增长9%。林畲镇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2011年,林畲镇生产粮食8477吨,人均1208千克。林畲镇主要经济作物有淮山、茶果、烟叶、花卉等;畜牧业以饲养黄牛、羊、猪、家禽为主;渔业以养殖草鱼、鲤鱼、鲢鱼为主。2011年,林畲镇水产品总产量611吨,渔业总产值1009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8.5%;森林覆盖率76.7%,活立木蓄积量42万立方米;绿化苗木面积155公顷,其中桂花达80公顷,红豆杉及盆景近33.3公顷,其它品种41.3公顷。

工业

2011年,林畲镇工业总产值为2.2亿元,比2010年增长2.6%;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家,职工275人。

商贸

截至2011年末,林畲镇有商业网点136个,从业人员253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5606万元,集市贸易成交额1567万元。

金融业

截至2011年末,林畲镇有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所2家;各类存款余额为8632万元。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截至2011年末,林畲镇有幼儿园1所,在园幼儿185人,专任教师5人;小学1所,在校生241人,专任教师24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8%;初中1所,在校生157人,专任教师23人,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99%,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2011年,林畲镇教育经费394.5万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374.9万元,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356.9万元,预算内教育事业费356.9元。

文体事业

截至2011年末,林畲镇有文化站1个,农家书屋2间,农村流动电影队1个;有体育场地4个,37.5%的村安装了健身器材,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75.1%;有广播喇叭8只,通响率100%;全年公共节目播出时间5400小时。截至2011年末,林畲镇有线电视用户数为1300户,其中数字电视220户,可以收看节目38套,电视综合覆盖率100%,全年公共电视节目播出时间8760小时。

医疗卫生

截至2011年末,林畲镇有卫生院1所,病床14张,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2张,固定资产总值200万元;专业卫生人员7人,其中执业医师3人,执业助理医师2人,注册护士3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人;完成诊疗3865人次,住院手术421台次,出院病人600人次;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为6.8/10万,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10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9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5393人,参合率99%;孕产妇死亡率0.05‰;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婴儿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分别为0.07‰、0.02‰、0.03‰。

社会保障

2011年,林畲镇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80户,人数191人,支出11460元,比2010年增长8.9%,月人均60元,比2010年增长20%;乡所在地医疗救助15人,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246人次,共支出21300元,比2010年增加73%;生活无着人员救助209人次,支出16.8万元,比2010年增加2.6%;农村五保供养20人,农村临时救济125人次;有社会服务单位敬老院1个,床位9张,收养2人。2011年,林畲镇新增就业人员16人,有8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2人,全年共帮助3户零就业家庭实现每户至少一人就业,有2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村官和“三支一扶”工作。

基础设施

截至2011年末,林畲镇有邮政网点1个,投递点1个,乡村通邮率100%。有电信企业1家,服务网点1个;固定电话用户1200户,电话普及率达到48.2%;有移动服务网点1家,移动电话用户3735户,移动普及率30.7%。

2011年,林畲镇发电量217.2万千瓦时,有高压输电线路1条,总长度17千米;售电量累计完成217.2万千瓦时,综合电压合格率100%,供电可靠率100%。

交通

截至2011年末,林畲镇有乡村级公路20条,总长46.3千米。林畲镇有204省道过境,境内长37千米,通往明溪县和嵩溪镇;国道G534线由境内贯穿而过。

历史文化

林畲镇因宋代时,该地森林茂密,郑、邱两姓在境内伐木造田,取“林”字代表树林和“畲”字,寓辛勤造田而得名。

地方特产

林畲镇名优特农产品有淮山、板鸭(亦称腊鸭)等。

风景名胜

毛泽东旧居位于林畲林畲村塘堀组。旧居为土、木结构的三进大屋,大屋原名“诒燕第”,占地面积1386平方米,主房间二十四间,三排厢房二十三间,为清代建筑。

林畲红军工农夜校为林畲邱氏祖屋,原名“润晖第”,始建于清代。总占地面积1912.56平米。民国二十年(1931年)6月,第二次反“围剿”斗争胜利之后,红四军十一师在林畲驻扎期间,在该地开办了这所工农夜校,选择文化知识和政策水平较高的红军干部授课,帮助普通的红军士兵和地方工农干部识文断字,理解革命道理。夜校前墙,尚留有落款为“设立工人夜学免费读书,反对军阀压迫革命”的红军标语。

中华桂花文化园位于林畲石下村,3A级旅游景区。该园背靠万亩生态公益林,左右与万亩生态茶园融为一体,前接百顷冷泉,周边还有石忠村野生桂花群落和毛主席旧居及其千年古桂相伴。有四季园、金桂园、银桂园、丹桂园四个专业园。

龙泉鱼庄占地面积近400亩,庄内有丰富冷泉资源,日出水量达近3万吨,水温常年在18—20℃左右,其中,流量较大的泉眼有7处。

荣誉称号

2020年6月29日,林畲镇入选省级乡村治理示范乡镇名单。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