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氏府

更新时间:2024-03-28 14:29

林氏府是台湾板桥林氏家族在鼓浪屿的故居,俗称“府内”。它在老鼓浪屿人心中的地位,有如故宫之于北京。修建“菽庄花园”的林尔嘉先生曾是这里的主人。

建造背景

鼓浪屿鹿礁路13号到15号有三幢别墅;一幢叫大楼,系1895年以前英国船长的别墅,英式,1895年林维源空居鼓浪屿时购买,今已残损;一幢叫小楼,系林维源空居鼓浪屿后所建,西班牙式,今亦已残损;一幢叫八角楼,原为小楼的一部分,1915年,林尔嘉之子刚义在室内做化学实验时引起爆炸烧毁。同年,林尔嘉在原址建起巴洛克式五层别墅,称八角楼。加上佣人们居住的管理房,合称林氏府,也叫府内。

建筑风格

林氏府大楼,系1895年以前英国船长的别墅,英式,1895年林维源空居鼓浪屿时购买;林氏府小楼,系林维源空居鼓浪屿后所建,西班牙式建筑;林氏府八角楼,原为小楼的一部分,1915年,林尔嘉之子刚义在室内做化学实验时引起爆炸烧毁。同年,林尔嘉在原址建起巴洛克式五层别墅,据说是由一名法国传教士所设计,它既有南欧风格,又有巴洛克元素。设计师根据地块的实际,正门前用彩色卵石小径迂回,双旋台阶,方柱拱券,走进券内就是一方小型的内阳台连着中厅,颇为实用,可以说是利用好这块小台地的最佳方案,安静而温馨。别墅的外形呈不规则角面,形成许多个八边形,故取名“八角楼”。每个面上开拱券欧式窗,窗楣塑白鸽和缠枝花卉,洁白高雅,具有巴洛克气韵。柱上层间的线脚,重叠而不乱,简约而大方,与整个立面的雕塑协调融合。二楼中厅少许后退,形成一方小阳台,阳台下面就是一楼的内阳台,设计颇为合理。八角楼的形体和立面处理,独到而华贵,宛如舞中盛装的贵夫人,光彩照人,气度不凡,它也确实是深藏在鼓浪屿1000多幢别墅群里的最为稳重雍容的一幢。

别墅空间的使用也颇为合理,中厅既为会客室也是陈列室,两边均为卧室,颇具闽南传统民居的两厢夹一厅,对称式布局的建筑要素,加上正门前曲折迂回的卵石小径,江南园林趣味和欧式别墅风格,成为中西合璧的典范。

2006年5月30日下午,鼓浪屿著名的百年老别墅“林氏府”,在台风“珍珠”所带来的连日风雨侵袭中颓然倒坍。

历史渊源

林尔嘉住在八角楼20多年(1915-1938),加上以前住府内的20年(1895-1915),前后40多年,他在这里留下许多值得后人敬仰的事迹。

他担任鼓浪屿公共租界工部局“华董”的14年里,为鼓浪屿的华人居民争得合法权利,做了许多工作,深得居民们的信任。华董每二年选举一次,他屡次推辞,而居民坚持选他,直到他因病赴欧洲治疗为止。

他担任厦门总商会会长、厦门市政会会长期间,为厦门第一波城市改造建设贡献颇大,厦门老市区就是在他当会长时形成的,至今仍在造福厦门人民;他为厦门的土地买卖、华洋交易,安装电灯电话,督办深厦铁路,审议全国财政,编辑出版《菽庄丛刻》,捐款建设中国海军,救济漳洲水灾、建筑西漳大堤等十分慷慨,成就突出,至今令人怀念。

尤为突出的是在那么多位高权重的人士多次诱他“劝进”袁世凯当皇帝的大是大非问题上,他立场鲜明,态度坚决,豪不犹豫地断然拒绝,并将来电撕得粉碎抛向大海。这种高尚品德给后人们作出了榜样,表现了高贵的民族精神!

交通指南

从厦门轮渡坐免费的船到鼓浪屿,出码头后,向左手边,一直沿海边行走,大概行走约800米的时候,会看到“名人蜡像馆”,往前30米有一个丁字路口,右转50米,即看到一座红色尖顶教堂,林氏府就位于教堂对面,门牌号“鹿礁路11-19号”,全程步行仅需5-8分钟。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