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香染制作技艺

更新时间:2023-07-31 09:21

枫香染制作技艺,贵州省惠水县麻江县地方传统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贵州省惠水县枫香染工艺历史渊源

宋太祖乾德五年(967年)至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南宁州(今惠水)先后派员赴京(今开封)进贡十三次,所贡之物就有蜡染。《宋史》四九三卷载:“南宁特产名马、朱砂……蜡染布……”。可见贵州地区的蜡染工艺,在宋代就已经成熟了,枫香染工艺就是在蜡染工艺的影响下发展开来的,从材料、工具、纹饰、制作工艺来看,惠水县枫香染均具有独立的工艺特征和审美价值。

据对贵州省惠水县枫香染艺人的调查,从生于清光绪四年(1878年)的第一代枫香染艺人杨正鑫算起已经有三代人了,迄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而在此前应存在历史延续关系,其起源应该更早。

贵州省麻江县枫香染工艺历史渊源

据《黔记》、康熙《贵州通志》、《都匀县志稿》一些史志记载,约在明朝洪武年间,一支瑶族祖先由烂土迁到都匀基场,后迁到牛场一帯,最后定居于麻江县河坝地区。境内瑶族“所居深山”,“在穷谷中”,史称“随溪谷群处”,因此,山地经济特点突出,经济发展退绥。衣主要靠种棉自纺、自织、自染、自制。麻江县瑶族人民在几百年前都已精于枫香染技艺。

麻江县枫香染手工技艺历经数百余年从未中断,皆源于流行地区民风民俗的需要,是当地群众日常生活的一部份。枫香染一直在民间生产制作,直到今天仍在许多民族地区加工和使用,长期以来,其手工技艺始终保持传统方法,至今没有任何改变。

工艺特征

工艺材料特征

枫香染制作技艺的重要原料为枫香油,能分泌出枫香油的枫树木质为红色,秋季树叶发红。取枫香油的方法类似割橡胶,用刀斧在枫香树上砍出口子、枫香油便会流出,用容器接纳后,加入水在火上熬制,用丝状棕皮滤掉渣滓,等枫香油飘在水面,取出后再将冷却固化。

枫香油还需要牛油作材料,其作用有二:将牛油加入枫香油中,一是可以增加韧性;二是在染色后便于脱去油脂。牛油和枫香油按1:1的比例调合,再将调合后的混合油脂固化,以备随时取用。

色彩与图案特征

蓝色与白色是构成传统枫香染的灵魂要素,简单的靛蓝染料与枫香牛油的巧然结合,或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加之自然产生的冰裂纹效果使枫香染的韵致同青花瓷一样有异曲同工之妙,浓淡天成,散发着人文与自然融合的素雅之风。枫香印染图案清新明快,不追求肌理效果,画面精细,装饰纹样自成体系,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与学术研究价值,是探索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不可多得的“不须出土的文物”。

图案以变形夸张的花、草、鱼、虫、雀为主,间以几何纹、雷纹、云纹、锯齿纹等。然后,用竹签蘸上熔化的枫油牛油混合物,顺着所绘图案上油,称为点花,点完花后再将布晒干备染。将点花好的布料送到寨里的染坊上色。一般上黑色或靛蓝色。

枫香染制品图案设计精美,装饰风格稳定性特征,是贵州民族民间工艺美术表现形式,以其古朴素雅的装饰手法和独特的民族手工技艺区别于贵州其它地区蜡染。承载着历史文明与现代社会交融以及民族审美理想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被布依族和苗族、瑶族认同。在麻江瑶族中,把许多枫香染制品放在一起,她们竟能知道哪一件来自哪个家族,出自何人之手。一种图案有什么历史渊源,为什么要使用这种图案,都与该民族的历史变迁息息相关。

工艺流程

枫香染制作技艺,是用毛笔蘸上枫香牛油在土布上描绘出构思好的各种图案,然后把描好图案的土布放入染缸中染色,再经过沸水脱脂、清水漂洗、晾晒之后,一件枫香染制品便基本完成。

一、绘制图案,用适量备好的枫香油在炭火上溶解,温度约50至60度,温度过高染色后布面颜色会发黄,过低枫香油则容易凝结不易绘画。

二、图案上色,图案画好后可以开始染色,枫香染的染色材料及工艺和蜡染基本一样,也是用蓝靛浸染,小岩脚称为土靛。其加工方法是收割蓝叶后将其放入缸内或木桶及土坑均可,加适量冷水,隔两天翻动一次。

三、染缸浸染,在色缸浸泡6-7天后,将蓝叶捞出,把石灰置于盆内,再注入缸内蓝靛水,待石灰溶化后倒入缸内,用竹竿搅动1至2小时,隔夜后靛凝结沉淀,舀去上面的水即成(有的地方还要在染液内加一些酒)。大约5公斤蓝叶用石灰1公斤,可出干靛1公斤。干靛加水稀释后,将画好的布料慢慢浸入桶内反复浸染,每浸一次颜色就会相应加深,直至达到所需的深度。通常分两次封染,可以得出一个浅蓝色。整个浸染过程,小岩脚叫作“冷染”。枫香染色调以青、蓝、白为主,没有其它色彩变化。

四、高温脱脂,染色完毕用沸水脱去油脂,传统方法是:将含碱性的青杠木烧成灰加入沸水中,即可脱掉附在布上的油脂,显出青底蓝、白花的图案,也有用洗衣粉脱脂的,可达到同样的效果。

五、漂洗和晾晒,脱脂后用清水漂洗、晾干、碾平,整个制作过程就告完成。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枫香染具有珍贵的民族历史、人文、民俗、美学等研究价值。瑶族人民有语言无文字,枫香染技艺仅靠口传心授。所用图案与本民族的历史变迁息息相关,枫香染技艺承载了太多瑶族人民的历史人文信息。枫香染是瑶族两大主要手工技艺之一,工艺流程复杂讲究,图案夸张精美,高度体现了瑶族人民的智慧和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审美意识。枫香染制品主要用于服装、背带、被面等,显得庄重大方,朴素秀美,体现了瑶族人民稳重典雅,不善张扬的传统性格。

传承现状

由于枫香染制作工艺复杂,习艺周期长,用自纺的棉布,特别辛劳和耗时,制作周期可达半年之久,年轻人多不愿学,加上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年轻人大多崇尚时装,多不穿本民族服装,枫香染制品正在失去需求的空间,传承后继乏人,技艺面临失传的局面。

传承人物

杨光成,男,布依族,1953年5月出生。2012月12月,杨光成入选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贵州省惠水县申报,申报项目:枫香染制作技艺。

保护措施

2009年3月,杨光成在惠水县雅水镇小学开设了民族民间工艺兴趣班,教授小学员枫香染制作工艺,先后培养了后继传承人200余名。2010年开设了枫香染提高班,共培训学员60人。同年7月,杨光成又在本村每户人家各选取两名略有基础的年轻人,每周三个晚上对他们进行枫香染技艺传习。他还成立了枫香染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生产、流通、销售等方式,给乡亲们指出一条致富路,使濒于绝境、传承困难的枫香染手工技艺重新焕发生机,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2012年,瑶族文化产品旅游开发基成立,并举办技能培训班,推动了贵州省麻江县枫香印染产业化发展。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惠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麻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枫香染制作技艺”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社会影响

重要展览

2007年12月,一幅《布依牛油枫香染》作品在贵州省“两赛一会”上展出。

2014年2月,在“枫香印染技艺保护与利用”研讨会上,杨光成现场展示了枫香印染制作技艺。

荣誉表彰

1991年,贵州省麻江县有20余件枫香染制品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2007年12月,杨光成兄弟的一幅《布依牛油枫香染》作品在贵州省民间工艺评选活动展出,获得贵省十大民间工艺美术精品奖。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