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架花

更新时间:2022-07-31 00:15

上杭客家的 “架花”也叫“架子花”,历史悠久。“架子花”根据有关资料记载,有一根竹竿上表演的、有搭成门字形竹竿上表演的、有排成一排的竹竿上表演的等等。表演时,从花脚开始点燃引线,从下而上层层燃放。当“架子花”燃放之际,火架上的傀儡时隐时现,金银纷飞,场面十分壮观,喝彩声如雷震耳,响彻夜空,使得平时十分寂静的山村成为欢乐的海洋。

历史背景

上杭客家的 “架花”也叫“架子花”,历史悠久。但 “架花”具体何时由谁引进的,尚无明确的文字记载。然纵观当地的民间娱乐活动,它都与民俗或节庆活动有关。翁基村烧“架花”,是与本村的民俗活动扛“杨光老佛(经书)”有密切关系。杨光公带回经书后,后人确定农历正月二十四为神诞日,并举行系列祭祀活动,据说当时浙江的烧“架花”很兴盛,因此,在浙江做生意的翁基村人回来祭祖拜佛时,也要求烧“架花”,从此,翁基村在“扛老佛”时就有烧“架花”。

简介

客家地区各县(上杭、永定、武平、连城)在节庆(主要在正月十五左右)时也有烧“架花”的活动,但大都没有形成惯例,而上杭茶地乡翁基村却例外,除土改时期、“文化大革命”期间曾一度中断外,到今为止年年的正月二十四日都要烧“架花”。上世纪50年代以前,祖祠有固定资金收入,叫“公尝谷”,祖祠的一切活动就用此作开支,不够部分再向族人收取。50年代后就靠族人募集,按男丁摊派和乐捐。活动规模根据资金多少来决定,一般的情况下 “扛老佛” 活动除烧“架花”必须外,还请吹唱班和木偶戏等。大型仪式的规模为:架花大而且层高、有两班以上木偶戏对台、两帮吹唱班对台;最小型仪式的规模为:只烧架花。至于仪式中木偶戏、吹唱班、烧架花同时演出还有个来历:据说以前有三兄弟,爱好不同。老大爱热闹,要烧“架花”;老二喜欢音乐,要请“吹唱班”;而老三喜欢竞技赌博,他要请木偶戏,而且还要对台,木偶戏的所有费用由他的赌场上开支。因而沿袭下来就每次“扛老佛”三项都要有了。2004年正月二十四活动期间,除烧“架花”外,还请了白砂新潮吹唱班(班主:赖耀明)和茶地“胜凤堂”木偶戏(班主:吴景淮),使仪式更添热闹气氛。

翁基村的“架花”,起初都请外地人制作,如永定虎岗、武平高梧、上杭旧县、湖洋等地师傅都来过该村。一般在年前就要预定,到正月二十四日那天,他们把装配好的烟火材料挑来(2人),一来就装花搭架,很快完成。但到上世纪40年代末,上杭西门背人来翁基村打猎,经常住在本村,他会制作架花,因此,本村人就学会了制作架花。此后,翁基村的架花就由李姓人自己做。主要由李耀桃、李松生、李文邦、李意生等充当制作师傅。李梓周先生(77岁)说:“架花有十多层,每层都不一样且用纸包起来,象神坛上的风灯一样,看不见里面的东西,只有烧到那一层才会显现出来。还会用飞火,从十几米处飞到另一处,然后飞到架花上点燃架花。”

“架花”根据有关资料记载,有一根竹竿上表演的、有搭成门字形竹竿上表演的、有排成一排的竹竿上表演的等等。翁基村的 “架花”是在一根竹竿上表演的。“架花”搭在祠堂外面池塘边的小道上。先由三四个青壮年抬起竹竿,把装配了各种烟花的“雪花盖顶”插在竹竿的上方;然后在竹竿每隔1米的洞的两边与竹竿呈直角插上两尺长的细木条(称担子),从上而下把担子花和特制傀儡挂在担子上,共九层,层层都不一样;下方再加一层“花脚”,然后用引线把各层串联起来。最后把竹竿竖起,固定在祠堂外面的脚架上。

表演时,从花脚开始点燃引线,从下而上层层燃放。当“架花”燃放之际,火架上的傀儡时隐时现,金银纷飞,场面十分壮观,喝彩声如雷震耳,响彻夜空,使得平时十分寂静的山村成为欢乐的海洋。“架花”的烟花名目很多,可根据需要进行增减。

清末《火戏略》中有“百子三级”、“太极祥云”、“蝴蝶流星”、“华月砖(转)花”、“九龙八仙”、“五色楼台人物山水”、“水鼠地鼠”……;“蟠桃寿星,初见是蟠桃,桃开变出寿星,寿星手中执桃,开有小寿星,则前寿星又不见。”还有“仙人招鹤”、“萧史乘风”、“地涌金莲”、“五老降天”等等。而翁基村的烟花名目则有“百子科”、“繁华似锦”“仙姬送子”、“仙女散花”、“过西天”、“状元游街”、“加官进爵”、“金猴撒尿”、“鲤鱼喷花”、“满堂红”、“金鸡腾飞”“三星高照”等等。《词话》中还有一首诗云:“玉漏铜壶且莫催,星桥火树澈明开;万般傀儡皆成妄,使得游人一笑回” 。其与翁基村文公祠神龛门对联所述“你来看花我来看花花花大世界现出光明前身,眼中有物胸中有物物物如太极都是黄粱俊梦”之意思相近,具体形象地描述了烧“架花”这一精彩瞬间,对于人生的寓意,但其中更多的是加入了对美好生活的祈求与期盼。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