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各庄农场

更新时间:2021-01-25 17:06

柏各庄农场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唐山市东南部,南临渤海,北邻滦南县,西部与丰南县接壤,东部与乐亭县相连。

地理位置

北纬39°07′43″-39°27′23″,东经118°12′12″-118°43′16″。县境版图形状近似三角形,但边界线不整齐,与邻县互嵌,西北部的第六农场几乎被丰南县、滦南县环绕,东部的第九农场被滦南县属地分切,成为飞地。海岸线长9.1千米。东西广45千米,南北袤37千米,县界周长136千米,面积725平方千米,人口14万;柏各庄农场辖11个分场:一分场、二分场、三分场、四分场、五分场、六分场、七分场、八分场、九分场、十分场、十一农场。

地形气候属东部季风区温带半湿润地区,大陆性季风特征显著。

历史沿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接收了柏各庄区农场,改名为渤海区农垦管理局柏各庄区农场。1951年7月,柏各庄区农场改称柏各庄合作农场。1953年1月,柏各庄合作农场下放给河北省管理,又改称河北省柏各庄合作农场。1954年2月,柏各庄合作农场更名为柏各庄机械农场。

1982年9月22日,国务院发出[82]国函字211号文件,正式批准柏各庄农垦区改建唐海县。1985年1月1日,撤销“河北省垦丰农工商联合公司”,唐海县实行县管农场体制,仍保留“国营柏各庄农场”名称。唐海县是在河北省国营柏各庄农场基础上建立的农垦体制县。

经济建设

“十五”时期,柏各庄农场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9616万元,比“九五”时期增长59.2%,特别是2005年,农场抓住各种机遇,加大投入力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06287万元,比上年增长84.5%,为增强综合经济实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5年GDP总量预计可达28.5亿元,比上年增长15.5%,比2000年增长83.7%,年均递增12.7%,第一、二、三产业比重由2000年的45.5:22.5:32.0调整为35.4:33.2:31.4;人均GDP超过2万元(合2500美元)。曹妃甸工业区开发建设和冀东油田增产扩能拉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税源,2005年全部财政收入达到2.46亿元,比上年翻了一番,比2000年增长2.8倍,年均递增30.3%。 曹妃甸港口及工业区建设,给柏各庄农场服务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使农场服务业驶入快速发展的轨道。2005年农场服务业实现增加值89391万元,比2000年增长86.3%,年均增长13.1%;注册登记服务业单位个数为3424户,比上年增加1277户,增长59.5%;征缴税费4565万元,比2000年增长81.2%,年均增长12.6%,吸纳从业人员20797人,比2000年增长7.5%。港口建设对农场服务业的拉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交通运输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餐饮业,道路运输昼夜不停,批零贸易繁荣兴旺,住宿、餐饮更是火爆异常。2005年末三个行业注册登记服务业单位个数为2739户,比上年增加844户,增长44.5%;2005年完成增加值46276万元,比2000年增长122.2%,年均增长17.3%,占全场服务业的51.8%;征缴税费4057万元,比2000年增长129.9%,年均增长18.1 %,占全场服务业的88.9%。

农业建设

柏各庄农场经过50多年的发展与创新,到上世纪末,形成了水稻36万亩,海、淡水养殖各7万亩的“三足鼎立”的水上农业格局,优质稻米、东方对虾及淡水产品名扬海内外。2000年开始的连续干旱,给农场农业带来了近乎毁灭性的打击。农场积极采取一系列措施应对大自然的严峻考验。一是认清水资源日趋短缺的大趋势,从建设临港经济强场及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2000年至2005年期间投资近1.2亿元实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资2222万元建设平原水库四座,占地面积23500亩、蓄水能力2884万立方米;投资9853万元实施了农田改造、土地整理等工程,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二是走结构调整之路,根据水情及土地现状,科学安排种植业布局,玉米、棉花、大豆、设施农业等旱作农业发展迅速,保持了农业生产的平稳增长。三是大力实施农业“三新”工程,种养新品种、新模式、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四是加快发展畜牧养殖业,通过加强畜牧园区建设,实现畜牧养殖的标准化生产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畜牧养殖业的发展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2005年水稻播种面积25.5万亩,旱作面积9.7万亩,海水养殖面积6.3万亩,淡水养殖面积13.5万亩,设施果菜大棚5439个,占地5535亩,工厂化养殖7.3万平米,畜牧园区达72个;鱼虾混养、蜇虾混养等立体养殖模式都取得了成功的经验,海参、舌鳎、菊黄豚等新品种引进、试验也取得了积极的进展。2005年实现农林牧渔总产值 19.2亿元,比2000年增长78.8%,年均递增12.3%;农、林、牧、渔及农林牧渔服务业比重由2000年的21.1:0.2:13.1:40.5:25.1调整为2005年的24.4:0.2:19.2:34.5:21.7,五年间畜牧业比重提高6.1个百分点。

城镇新貌

“十五”时期,柏各庄农场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原则,不断完善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取得了的丰硕成果,城建投资累计9.41亿元,是1991年—2000年投资的7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较大进展。组织实施了建设大街、垦丰大街、光源路等16条道路的续建、改建、翻修和延伸,总里程达27公里,形成“4横4纵”的快速交通框架;新建大型热力站3座,城区总供热能力达到52万平方米,是“九五”末的6.5倍;新建日供水能力2万吨自来水厂一座,输配水管网总长度76.5公里,比“九五”末增加25.8公里,实现了24 小时供水,供水普及率达100%;城市排水功能逐步加强,环卫设施得到改善。城市房地产建设较快发展。“十五”时期,城区住宅投资4.62亿元。通北小区、海韵花园、海龙花园、四季华庭、文苑花园,一个个现代化的居民小区相继建设,总建筑面积达51.53万平方米。市容市貌明显改观。昔日封闭的公园改造成开放的广场,城市休闲环境得到改善;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4%,比“九五”末提高23.3个百分点;高楼错落有致,街道平坦宽阔,夜晚华灯齐放,在河北1号工程曹妃甸码头建设的直接腹地,一个功能齐全、整洁美丽的滨海小城。

教育建设

经济总量扩大,经济实力增强,带来的是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使柏各庄农场人民少有所学,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教育事业。“十五”期间,投资8785.6万元,用于学校的新建、改建、扩建以及教育装备的增强,全场教育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教学水平显著提高。全场消除危房1.77万平方米,改扩建和新建校舍6.25万平方米;不断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小学计算机拥有量达到1:38,初中计算机拥有量达到1:18;信息技术教育水平显著提高,全场实现了“校校通”,到2005年底, 48所学校开通远程教育系统。2005年,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均达100%,小学毕业生全部升入初中学习,初中在校生年巩固率达到98.5%,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的比例达到85%,高考升学率达到85%,升入重点大学的比率达到30.15%。在顺利通过省“普九”第三轮复查的基础上,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全场初中小学由2000年的86所调整到52所,其中小学由74调整到42所,初中由12所调整到10所,整合了教育资源,基本形成集中优势、规模办学的新格局。

医疗建设

“十五”期间,柏各庄农场用于卫生事业的投资达到2003万元。一是改善卫生基础设施条件,完成了县医院门诊手术楼、曹妃甸分院建设和场镇卫生院改造等项目,新、翻、扩建面积达1.9万平方米;二是在成功战胜“非典”疫情之后,建设疾病防控中心及公共卫生体系,健全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机制,公共卫生应急处置能力明显增强;三是卫生资源进一步优化,卫生服务能力不断增强。2005年末,全场拥有公有制卫生机构15个,村级卫生组织160个,机关、事业单位医务室7个,形成了以县医院为中心,镇医院为纽带,村级卫生组织为延伸的、功能齐全的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体系。辅以社会办医机构113个。全场拥有医疗病床483张,卫生队伍职工923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814名,每千人拥有医疗病床3.53张、卫生技术人员6.39人,高于唐山市平均水平。社会保障。“十五”时期,柏各庄农场社会保障事业取得长足发展,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推进社会和谐进步发挥了积极作用。“十五”期间,发放救灾粮、救灾物资折合人民币450万元,救济受灾人口12.1万人次;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625万元,保障14.4万人次;发放社会救济金67.8万元,救济因灾因病返贫人口897户、2432人;将原有9家敬老院进行整合为2家,社会福利床位266张,实现50%的五保老人场级集中供养,走在全省前列;全场参加社会养老保险人数达到50246人,五年来,积极筹措资金,争取上级支持,保证了退休金的及时足额发放;农场医保工作围绕“用比较低廉的医疗费用,提供比较优质的医疗服务,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服务需求”的总目标,开拓进取,使农场的医疗保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2005年末,参加医疗保险人数达到9795人。对定点医疗保险服务机构,采用计算机现代化管理手段,突出抓好医疗费用和稽核监控工作。2001年到2005年截止已为12.5万人次支付门诊费用885.16万元,为1176人次支付住院费用631.45万元,为特殊门诊疾病患者支付171万元,为大病患者支付补充医疗保险75万元,为育龄妇女支付生育费17.2万元。门诊及住院费用无一拖欠,并实现了医保基金收支平衡,2005年末,农场医保基金结余1433.33万元。

广播覆盖

“十五”时期,柏各庄农场投资660万元发展有线电视、购置先进的采编设备,全场增加有线电视用户6000个,农村有线电视发展村队19个。

整体建设

“十五”时期,柏各庄农场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居环境不断改善。随着一个个城建工程的实施,城市功能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进入“住宅功能完善,周边环境优美,社区服务设施齐全”的高标准住宅小区;以改善人居环境为突破口,以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为根本,以“经济发展、民主健全、精神充实、环境良好”为主要内容的文明生态村试点建设,成为全面小康建设的有效载体,42个试点村道路硬化、街院净化、村庄绿化,脏乱差的生活环境得到有效治理,呈现出优美整洁的村容村貌。2003年以来共投入资金1940万元,修建水泥路6.45万延长米、石渣路5.65万延长米、植树7.6万株,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软硬件设施均达到了较高标准。2005年,受曹妃甸工业区开发建设的拉动,农场人均收入大幅度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034.4元,比上年增长20.1%,比2000年增长52.5%,年均递增8.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274元,比上年增长11.5%,比2000年增长50.1%,年均递增8.5%。在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中:经营收入比重由2000年的5.1%提高到2005年的11.4%,工薪收入比重由2000年的81.8%下降到2005年的72.6%,收入构成的变化,折射出城镇居民择业观念发生的变化。社会消费品零售额71033万元,比上年增长17.8%,比2000年增长68.1%,年均递增10.9%。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13371元,比上年增长17.2%,比2000年增长63.2%,年均递增10.3%。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5394.45元,恩格尔系数43.5%。农民人均消费支出2406.89元,恩格尔系数40.2%,比2000年下降1.8个百分点;交通通讯占生活消费的比重为15.6%,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比重为9.2%,分别比2000年增长6.3和4.3个百分点。

体制改革

由于历史的原因,到上世纪末,柏各庄农场经济体制还是“国老大”,国有经济占GDP的比重在90%以上。面对市场经济的大潮,国有经济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势在必行。“十五”期间,农场对124家国有企业进行了改制、改组,通过改革,盘活存量资产5.95亿元,企业甩掉了包袱,焕发出生机与活力,2005年民营经济比重预计可达63.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减少、规模增大。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2000年的69家减少到2005的57家,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61592万元,比2000年增长1.2倍,年均递增17.2%;平均每个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081万元,比2000年增长2.1倍;完成利税总额12022万元,比2000年增长87.8%;平均每个企业创利税211万元,比2000年增长1.3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所有制构成发生质的变化。在57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企业7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12.3%,比2000年减少32家,比重下降44.2个百分点;2005年国有企业增加值3989万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6.5%,比重比2000年下降36.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行业结构发生积极变化。“九五”末,柏各庄农场形成以食品、服装、造纸、建材四大行业为主的工业结构,四大行业企业个数56个,增加值21541万元,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81.2%和89.7%;到“十五”末,四大行业企业个数40个,增加值39058万元,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58.0%和63.4%,比重比“九五”末下降23.2和26.3个百分点。“十五”末,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4个,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1个,通用设备制造业2个,交通设备制造业2个,这些行业填补了“九五”时期工业行业空白,增加值达到14263万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23.2%。工业强场战略成果显现。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提高,2005年全部工业增加值预计76773万元,占GDP的比重由2000年的19.5%提高到26.9%,五年提高了7.4个百分点。曹妃甸工业区的开发建设,“大港口、大石化、大能源、大电力”四大产业的接续产业,给该场工业发展开辟出广阔的空间,虽然“十五”期间对工业的拉动尚未显现,但发展势头已隐约可见,工业的腾飞将在“十一五”期间成为现实,从而实现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