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29 09:03
柏林堡是位于解家堡(今神木镇)境内的明代古城堡,距离神木城约25公里,始建于明宪宗成化初年,系延绥镇长城沿线三十六堡之一。柏林堡的得名与当地柏林山上漫山遍野的柏树有关。
在余子俊兴修明大边长城之前,延绥镇辖境各地已经开始了各处军堡、城寨的修建工作。《神木县志》记载,明英宗正统年间(1436年~1487年),都督王植便开始筑城堡墩台,以防备占踞河套的蒙人南犯;宪宗成化二年(1466年),尚书王锐、巡抚卢祥又相继添设堡墩。在今神木县境内,当时就已有了神木堡、高家堡、柏林堡等延绥名堡。
柏林堡的得名,与当地柏林山上昔日漫山遍野的柏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据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神木知县王致云等编纂的《神木县志》记载:“柏林山在县西南五十五里,上有古柏百余株,苍翠如盖,其枝皆左纽纹……今于山顶建立武庙,土人谓分关王峁。柏林河在县西五十五里,源出点军崖,北流合关王峁水,为柏林河,绕解家铺入大柏油西河水,东南达二十里铺入窟野河。”
从明成化初年开始,柏林堡便登上了历史的舞台。时延绥镇巡抚卢祥最早置土城于山原,建起了周围“二里又二百二步,东西二门,楼铺八座”的柏林寨。正德年间(1506年~1522年),柏林寨改称为柏林堡。
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巡抚涂宗浚又用砖包砌。据涂宗浚所上《酌议砖包冲边城堡疏》记载:“本镇边长兵寡,无地不当敌冲,延东一带尤为要害。东路十城堡,率皆土筑,低薄不堪保障……议用砖石包砌,诚为一劳永逸之计……各堡工程,先皇甫川、镇羌、柏林三堡,自万历三十五年三月兴工,亦限本年通完。”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和五十一年(1786年),神木知县潘时选、王文奎又对柏林堡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维修。
明代柏林堡驻兵多达627名,另配骡马223匹,可谓是兵强马壮。清代裁减为35名,配马5匹。但根据《神木县志》记载,明一代柏林堡并未发生大规模的战事,反而是清同治年间,回民起义军首领马治和率兵数万,攻破了高家堡、柏林堡等地,随即北上攻克了神木县城。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驻守神木的国民党258团团长杨仲璜为巩固柏林城的守备而建白墩,当年驻有20余名军人。白墩实际上就是座碉堡,因外表涂成白色,因此人们将它俗称为‘白墩’。杨仲璜还把柏林城的四座敌台改造成了炮楼。
柏林堡位于神木市神木镇境内,距离神木城北25公里,始建于明宪宗成化初年,是延绥镇长城沿线三十六堡之一。
城墙高5~7米,仍保持着原有的形制,部分城墙因雨水冲刷,顶部坍塌严重。东西两座城门,原还均建有瓮城,瓮城门已毁,还建有4座敌台,后被改为炮楼。城门以东约200米为白墩,其座南朝北,正面镶嵌着一块书有“安邦”的石质匾额。穿过高仅1米的拱门,可见碉堡内两张土炕分列左右,四周均建有一尺见方的瞭望、射击孔。碉堡内部东西两侧还各有一条宽约0.5米、高约1米的通道通往顶部。通道已被砖石损坏。其女墙高约1.5米,嵌有大量的射击孔。
西、南城墙约50米处,还有两段平行于城墙的土筑护城墙,仍存。周围有多座用于瞭望和传递信息的烽火台。
据《柏林村志》记载,古城城外城内有三官庙、玉皇庙、城隍庙、文昌庙等;城外东侧,依次有马王庙、龙王庙、娘娘庙、祖师庙、文泉寺、老爷庙。这些庙宇大都是为五脊六兽式建筑,上覆墨绿琉璃瓦和猫头滴水;庙内楼台、殿阁石碑矗立,飞檐翘角,雕梁画柱,绘画雕塑艺术高超,神像栩栩如生,表情丰富。后在“文革”时期摧毁。
明正德辛未(六年,即1511年)七月《重修柏林堡武庙碑记》记载:“榆林东路柏林寨,去寨五里东山之麓,山水周环,林木葱郁。旧有武庙,系成化间总镇许公所建也。寨之军师出战取胜,感神之显应焉。”这是关于柏林堡关帝庙的最早记载。柏林山关帝庙周围共有古柏16株。据榆林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站研究分析,这些古柏中树龄最大者2500年,最小的也已经在此生长了1300年,这些柏树的主干和枝杈都是左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自然景象。
在历史上,关帝庙也曾经历过多次重修,《重修柏林堡武庙碑记》记载:“正德己未正月,神木营参将魏君镇提兵至寨,谒祀于祠,睹神之像,岁久黯然,叹曰:‘吾神生奋忠义,辅翼汉室,殁显威灵,助我军旅,镇叨主兵事,敢效忠勇,以除凶顽,与神异世而同辙。于礼于分,正所当祀者。’”此后魏镇领兵出征,用兵如神,屡战屡胜,为报答关老爷灵应,遂修复老爷庙,瓦石破烂处换新,墙壁倒塌处进行修补,并增修了神庙。
2015年4月,柏林山关帝庙进行了翻修和扩建,正殿内供奉关公、关平和周仓,门前立有九龙琉璃碑一座。
柏林山关帝庙周围共有古柏16株。据榆林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站研究分析,这些古柏中树龄最大者2500年,最小的也已经在此生长了1300年。尤其令人称道的是,这些柏树的主干和枝杈都是左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自然景象。于是产生了传说:
相传有一农人,去一地方放牲畜、割草。第二天,这地方又长出了新草,天天如此,长了割,割了又长。这农人琢磨着:奇怪了!抱着好奇心,他找了把铁锹,挖地看个究竟,结果竟挖出一个小鹏。事后,农人将小鹏埋在了另一个地方,随手折了柏树枝插在地上,并把树枝向左扭了一下作为记号,看能再有什么怪事出现。过了几天农人去看,满山都是柏树,而且每棵柏树都向左扭着。
在柏林山的古柏中,有一株被当地人称为“九龙古柏”的“神树”。因此树上长有次生柏,依附在柏树主干上,形成九条圆棱柱形,酷似九条龙盘旋而上故而得名。此树高13米,腰围5.4米,树龄2500年,这在国内也属少见。
据说在民国年间,驻守柏林堡的国民党军队曾试图砍伐这株千年古柏,但每砍一刀,古柏就流出红色液体,刀口也会很快自动闭合。士兵见状吓得不敢再动刀斧,把这一情况报告给了长官。
长官第二天来到树下亲自监督,两个士兵才把大锯拉开,锯条便已折断,树上还出现了两条大蛇相互厮打。众官兵吓得不敢动弹,匆匆回营,从此这棵神树再没有人敢妄加刀斧。
2011年,曾有有识之士见此地古柏极具价值,捐资依托当地人进行了保护。这些古柏错落有致地分布在柏林堡关帝庙的四周,书写着自己千年的不老传奇。
此处记载关帝庙的创建者为延绥镇总镇许公所建,但在柏林堡当地却流传着一个田大人建关帝庙的传说,一日田大人带兵西征,路过柏林山时突然被几株谷穗缠住了马腿,任凭怎样抽打坐骑,就是始终无法摆脱。田大人心想,是什么在作怪?难道是官老爷显灵了?于是他滚鞍下马,跪地磕头道:“关老爷在天有灵,助我此次西征大捷,来日定为您修庙宇,塑金身,让您享尽人间烟火供奉。”果不其然,田大人出征得胜归来,他也兑现了自己的承诺,于是这便有了今日的关帝庙。
史料中关于柏林堡有如是记载:“周围二里又二百二步、东西二门,楼铺八座。”明成化初年,时任延绥镇巡抚卢祥最早置土城建起了这座寨子,系柏林寨,明正德年间柏林寨改为柏林堡。万历三十五年,巡抚涂宗浚又用砖将此寨进行了包砌。据涂宗浚所上《酌议砖包冲边城堡疏》记载:“本镇边长兵寡,无地不当敌冲,延东一带尤为要害。东路十城堡,率皆土筑,低薄不堪保障,议用砖石包砌,诚为一劳永逸之堡,自万历三十五年三月兴工,亦限本年通完。”清乾隆年间,神木当地知县又对柏林堡进行了两次修缮。
明代柏林堡驻兵较多,到了清代战争减少,逐渐裁减。据《神木县志》记载:明代柏林堡没有发生过较大的战事,但不远处的大柏油堡曾在万历年间发生了一场惨烈的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