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02 14:57
柘荣县,福建省宁德市辖县,位于福建省东北部,东接福鼎,西连福安,北邻浙江省泰顺县,南靠霞浦,介于北纬27°05'-27°19'(27°209'),东经119°43'-120°04'(119°897')之间,总面积543.9平方千米。截至2023年6月,柘荣县下辖2个镇、7个乡。截至2023年末,柘荣县常住人口9.2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5.25%。
县名似以柘洋得名。据《读史方舆纪要》:“柘洋东山,东望海外数百里。”柘荣县在宋为长溪县灵霍乡柘洋里,元为福宁州灵霍乡柘洋上里。明初属福宁县;明成化九年(1473)属福宁州。清雍正十二年(1734),属福宁府霞浦县。宋设库溪(今富溪)巡检司。明正统六年(1441)设柘洋巡检司,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裁撤,清乾隆四年(1739)复置。
清宣统元年(1909)至民国20年(1931),为霞浦县上西柘洋区。民国21年(1932),为霞浦县第六区。民国22年(1933),为霞浦县第四区。民国23年(1934)4月,中国共产党在柘洋开辟苏区成立霞浦上西柘洋区苏维埃政府。同年5月-10月,柘洋苏区建立霞鼎泰县苏维埃政府,属闽东苏维埃政府。民国24年(1935)6月,设立柘洋特种区,直属福建省第一行政督察区(督察专员公署驻长乐县城,公元1938年即民国27年移驻闽侯,公元1942年即民国31年移驻福安)。民国32年(1943)9月,属第八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福安县城)。
民国34年(1945)10月1日,撤销柘洋特种区建制,设置柘荣县,仍属第八行政督察区。民国36年(1947)4月,属第一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福安县城)。1949年6月15日柘荣县解放,属第三专区(专员公署驻福安县城,1950年3月改名福安专区)。1956年8月12日,柘荣县制撤销,原县境并入福安县辖。
1961年10月15日,柘荣恢复县建制,仍属福安专区。1970年7月1日,柘荣县建制再次裁撤,原县内的城关、东源、宅中、黄柏、富溪、楮坪、英山7个人民公社划归福安县辖,乍洋人民公社划归福鼎县辖。1975年3月15日,柘荣再次恢复县建制,属宁德地区。1989年8月18日,国务院批准,柘荣列入对外开放的全国55个市、县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柘荣县人民政府下设1个双城镇和第一(富溪)、第二(石咸)两个区,暂时沿用旧保甲编制贯彻新政。
1950年1月,撤销双城镇,划全县为3个区。6月,废除旧保甲制度,实行民主建政,建立乡政府。全县划分为3个区,辖24个乡。
1952年4月,土地改革完成,全县划为3区1镇35乡。
1954年9月,全县调整为3区1镇43乡。
1955年,撤销一区区公所,所辖1镇15乡归属县直接领导;二区改称富溪区;三区改称楮坪区,原区公所驻地由石咸移驻楮坪。
1956年4月,全县原来1镇43乡整编为1镇30乡。
1956年8月,柘荣县建制裁撤,全境并入福安县。原(柘荣)县直辖的1镇11乡和楮坪区辖的9乡合并成立柘荣区,区公所驻下城。富溪区名称及其辖乡不变。
1958年8月,富溪区裁并柘荣区,两区原辖的1镇30乡,重新调整为1镇8乡。
1958年10月,实行“公社化”管理体制,建立“政社合一”的农村人民公社。原柘荣区改建成立福安县柘荣农村人民公社联合社,下辖柘荣、富溪、楮坪、岐洋4个农村人民公社(简称公社,下同)、42个生产大队。
1959年12月,岐洋公社撤并柘荣公社。
1960年,富溪公社增设东溪、山樟2个生产大队。
1961年7月,公社体制下放,恢复区建制。原来3个公社改为柘荣、富溪、楮坪3个区,原来社属44个生产大队整编为区属23个人民公社(简称小公社),并在柘荣区之下,另设1个双城镇,专理非农业人口事务。10月15日,恢复柘荣县制,仍辖3个区、1个镇、23个公社。原柘荣区改称为城郊区(区公所由下城移驻前山)。
1964年,城郊区的双城镇与新城公社合并成立两个牌子一套人马的城关镇和城关公社。
1965年2月,实行撤区并社。由23个公社(镇)合并为8个公社,下辖83个大队。
1966年,东源公社增设洋边1个大队(由东源大队析出)。
1970年7月1日,柘荣县建制再度裁撤,将城关、东源、富溪、黄柏、宅中、楮坪、英山7个公社及其所辖73个大队并入福安县管辖(并入后,城关公社改称柘荣公社);乍洋公社辖11个大队划入福鼎县管辖。
1972年,英山公社增设田头洋1个大队。
1973年,黄柏公社增入下坪1个大队。
1975年3月15日,柘荣县再次恢复建制,原划给福安及福鼎管辖的8个公社,全部划归柘荣。同时,在柘荣撤县期间,福安县潭头公社划归黄柏公社管辖的下坪大队,也随同柘荣复县而划入柘荣管辖。撤县期间的柘荣公社在复县后仍恢复为城关公社。此时,全县共辖8个公社、86个大队。
7月,楮坪公社增设茶湾(由湾里大队析出)、靴岭尾(由金家洋大队析出)2个大队;英山公社的和尚洋大队改称凤洋大队。全县共辖88个大队。
1980年8月16日,城关公社析出北街、南街、溪坪、上城4个大队恢复设置县属城关镇。原城关公社则改称城郊公社,同时将乍洋公社的仙山大队和楮坪公社的金家洋、靴岭尾2个大队划城郊公社管辖。
12月,撤销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和大队革命领导小组,恢复人民公社和大队的管理委员会。
1981年,黄柏公社增设上黄柏(由黄柏大队析出)1个大队。合前全县共辖114个大队。是年11月,城关镇恢复双城镇原名。
1984年10月23日,实行政社分开,恢复乡镇建制,重建乡(镇)人民政府和村民委员会。全县共辖9个乡(镇)、3个街道、114个行政村。行政区划直至1990年底未变。
2003年,柘荣县辖2个镇、7个乡:双城镇、富溪镇、城郊乡、乍洋乡、东源乡、黄柏乡、宅中乡、楮坪乡、英山乡。
截至2023年6月,柘荣县下辖2个镇、7个乡:双城镇、富溪镇、城郊乡、乍洋乡、东源乡、黄柏乡、宅中乡、楮坪乡、英山乡。
柘荣县位于福建省东北部,南联闽中、北接浙南。截至2020年,柘荣县县域面积543.9平方千米。
柘荣县地处闽东北内陆山区,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太姥山脉主峰东山顶海拔1480米,是全县最高点;英山乡下清水坑海拔仅78.8米,是全县最低点。属中山、低山类型区,平均海拔在600米左右。县境内峰峦起伏,地势呈东高西低。山地面积509.16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94.6%,平均海拔600米左右。
气温:柘荣县气候温和湿润,气温立体分布明显雨量充沛,冬长夏短,霜雪冻害较严重的特征,由于境内各地海拔相差较大,气温垂直变化明显,各地平均气温在13-18℃之间,一月平均气温5.6℃,绝对低温-9.8℃(1983年12月31日)。七月平均气温25.1℃、35℃以上的酷暑极少见。年总积温5000-6500℃,年平均稳定通过10℃的平均初日期在3月30日,多年平均无霜期238天左右,多年平均雪日7天,年最低气温低于0℃的日数28天。降水:该县年平均水量在1600-2400毫米,降水充沛。3-4月春雨季,占年总量的16.5%,其特点是雨日多,雨量少,强度弱;5-6月梅雨季,占26.3%,其特点是雨区广,雨量多,湿度大,雨时长而稳定;7-9月台风雷阵雨季,占41.3%,其特点是降水量最多,降水突然,强度大,雨量变化大,极不稳定;10月-翌年2月少雨季,占16.5%。
蒸发和温度:由于该县气温不高,且山地云雾多,蒸发量不大,属潮湿状况,年平均绝对温度15.7百帕,10月至翌年1月属干季,蒸发量大,气候较干燥。
日照:年平均日照时数1634.2小时。
截止2009年,全县耕地面积71483亩,其中水田面积62541亩,农地面积8942亩。
截止2009年,全县山地面积514.85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93.1%,森林面积66.7万亩,森林覆盖率68%。森林积蓄量39.9万立方米,竹林面积4.2万亩。
境内溪涧纵横交错,分为交溪和七都溪两大系,平均年径流量6.97亿立方米。截止2009年,全县可开发的水资源有216处,总装机容量为10万千瓦,已开发利用4.26万千瓦。
柘荣县境内属火山岩地带,截止2009年,已探明的矿产有高岭土、紫砂陶土、明矾、石英、花岗岩、辉绿岩等10多个品种,尤其是紫砂蕴藏量高达260万吨,其品质可与江苏宜兴紫砂相媲美,素有“北有宜兴,南有柘荣”之称;辉绿岩、花岗岩成材率较高,年开采量分别可达1万立方米;天然矿泉水经鉴定为低矿化度,含锶和偏硅酸,获92全国天然矿泉水展览会金奖。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柘荣县常住人口为92989人。
截至2023年末,柘荣县常住人口9.2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6.0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5.25%,比上年末提高0.75个百分点。全年出生率为7.40‰,死亡率为9.67‰,自然增长率为-2.27‰。年末全县户籍人口110240人,比上年末减少185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0.2%,比上年末提高0.6个百分点。
柘荣素有“闽浙咽喉”之称,自古以来,就是闽浙交界商品集散地。
2019年,柘荣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1.42亿元,同比增长10.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53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32.44亿元,增长12.7%;第三产业增加值30.45亿元,增长9.8%。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5.7:46.2:38.1调整为12.0:45.4:42.6。
2020年,柘荣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5.23亿元,同比增长5.0%,增幅分别比上半年和前三季度提高2.2和0.2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91亿元,增长4.4%;第二产业32.15亿元,增长3.3%;第三产业34.17亿元,增长7.2%。三次产业结构为11.9:42.7:45.4。
2022年,柘荣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5.59亿元,同比增长5.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09亿元,同比增长5.2%;第二产业增加值37.35亿元,同比增长1.9%;第三产业增加值38.16亿元,同比增长7.7%。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2.1:42.9:45.0调整为11.8:43.6:44.6。
2023年,柘荣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6.99亿元,同比增长2.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38亿元,同比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33.81亿元,同比下降0.9%;第三产业增加值42.80亿元,同比增长5.6%。三次产业结构为11.9:38.9:49.2。
2023年,柘荣县固定资产投资下降19.0%。第一产业投资下降39.4%;第二产业投资下降19.9%,其中,工业投资下降19.9%;第三产业投资下降15.8%。基础设施投资下降14.4%,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23.9%。民间投资下降19.8%,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59.7%。
2023年,柘荣县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5.87亿元,增长2.7%。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66亿元,下降4.0%,其中税性收入2.35亿元,增长14.2%,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40.0%。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4.30亿元,下降9.0%。
2023年,柘荣县居民可支配收入29940元,增长5.2%。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650元,增长3.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007元,增长7.7%。人均消费支出20901元,增长6.0%。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5392元,增长5.2%;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4540元,增长7.4%。
2023年,柘荣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8.57亿元,增长4.2%。其中,农业产值12.9亿元,增长3.7%;林业产值3.45亿元,增长4.6%;牧业产值1.54亿元,增长7%;渔业产值0.51亿元,增长5.9%;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17亿元,增长4.3%。
2023年,柘荣县粮食播种面积70255亩,比上年增加2452亩,产量25651吨,比上年增加711吨。其中,春粮产量895吨;夏粮产量157吨;秋粮产量24599吨。全年稻谷播种面积59334亩,比上年增加2337亩,产量23175吨,比上年增加718吨。
2023年,柘荣县肉类总产量5119吨,增长13.5%。其中,猪肉产量4564吨,增长15.7%;牛肉产量45吨,下降16.8%;羊肉产量120吨,下降3.6%;家禽肉产量336吨,增长1.8%。禽蛋产量668吨,下降15.6%;兔肉产量53吨,下降1.8%。年末生猪存栏20796头,下降27.8%;生猪年出栏56508头,增长19.5%。
2023年,柘荣县主要水产品产量1395吨,增长5.8%。
2023年,柘荣县主要林产品采集产量58056吨,下降24.1%。其中,油茶籽产量3582吨,增长9.7%;竹笋干产量773吨,增长7.8%。
2023年,柘荣县工业增加值20.66亿元,同比下降8.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下降24.7%。分经济类型看,股份制企业下降24.5%,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下降42.8%,私营企业下降23.1%。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下降12%,重工业下降44.4%。分工业门类看,采矿业下降30.5%,制造业下降24.7%,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下降26.6%。规模以上工业的19个行业大类中有4个行业增加值实现正增长。其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110.6%,汽车制造业增长13.1%,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增长9.7%。全县三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3.6%。其中,医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3%,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50.78%;金属制品业增加值下增长37.1%,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12.03%;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增加值下降34.1%,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9.44%。
2023年,柘荣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2.66亿元,比上年下降54.5%。分门类看,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2.63亿元,增长46.2%;金属制品业0.2亿元,增长14.4%。
2023年,柘荣县建筑业增加值13.15亿元,增长14.6%。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44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5.49亿元,增长65.3%。
房地产业
2023年,柘荣县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32.9%。商品房销售面积6.47万平方米,增长13.3%。
服务业
2023年,柘荣县服务业增加值42.80亿元,增长5.6%。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0.22亿元,同比增长8.3%;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1.86亿元,同比增长5.0%;金融业增加值6.15亿元,增长18.9%;房地产业增加值4.83亿元,增长4.3%;其他服务业增加值16.93亿元,增长0.6%。全县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11家,全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8.1%。
国内贸易
2023年,柘荣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9.03亿元,同比增长4.4%。其中,限额以上零售额5.30亿元,下降0.4%;限额以下零售额33.73亿元,增长5.2%。限额以上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类增长26.8%,日用品类增长154.8%,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92.2%。
旅游业
2019年,柘荣县累计接待旅游人数136.3万人次,同比增长15.2%;累计实现旅游收入11.61亿元,同比增长23.5%。鸳鸯草场获评国家AAA级景区,与东狮山风景区一道荣获“清新福建·气候福地”首批避暑清凉福地称号。
金融业
截至2023年末,柘荣县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63.21亿元,增长3.0%;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91.28亿元,增长21.7%。
104国道,沈海高速公路复线柘荣至福安段,(现已更名为G1523甬莞高速公路)。
2023年,柘荣县旅客运输量23.02万人次,增长42.03%;旅客运输周转量1319.41万人千米,增长38.56%。货物运输量716.86万吨,增长18.57%;货物运输周转量45352.27万吨千米,下降13.47%。
2023年,柘荣县有普通高中1所,招生768人,在校生2076人,毕业生560人。初中9所,招生1363人,在校生4152人,毕业生1354人。普通小学12所,招生1396人,在校生8765人,毕业生1348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100.0%,毛入学率为100.40%。幼儿园21所,招生1228人,在园幼儿3257人,毕业生1442人,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8.81%。职业技术学校1所,招生754人,在校生2088人,毕业生543人。
截至2023年末,柘荣县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18家、科技小巨人企业1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个、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山海协作创新中心1个、省级新型研发机构3家、省级众创空间2家、省级星创天地3家。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家、科技小巨人企业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市级新型研发机构1家。全年授予发明专利权12件,比上年增长9.09%。PCT专利申请受理量14件。截至年末,有效发明专利122件,比上年末增长7.96%。全年商标注册477件。
2023年,柘荣县R&D经费内部支出3530万元,增长56.6%,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0.41%。
截至2023年末,柘荣县共有公共图书馆1个,文化馆1个,博物馆1个。文化系统各类艺术表演团体演出133场,其中,政府采购公益性演出17场,观众57800人次。公共图书馆组织各类阅读推广活动9场,全年共接待读者5.26万人次,借还书刊1.87万册次,新增藏书量1千多册,订阅期刊/报刊1百余种。文化馆组织举办展览7个,组织文艺活动17次、培训班25期和公益性讲座2次,服务37600人次。
截至2023年末,柘荣县共有影院1家。其中:国产影片放映达到802场次,观影人数达到30146人次。进口影片放映达到269场次,观影人数达到5452人次。
截至2023年末,柘荣县共有体育场地321个,体育场地面积27.6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3平方米。累计投入了体育场地基础设施建设资金60多万元,进一步改善了全民健身基础设施,新增健身步行道、登山步道逾10千米;新增及改建乡村体育场地11块。
截至2023年末,柘荣县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18个,其中县直医疗卫生机构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个,乡镇卫生院8个(乙类卫生院1个,丙类卫生院7个),村卫生所(室)70个,卫生服务站1个,个体诊所31个,看守所卫生室1个。卫健系统核定编制537名,目前在编人员494人。全系统公立医疗机构共有卫技人员629人,其中高级职称58人,中级职称115人,2023年平均每千常住人口拥有卫技人员6.84人;全县医疗机构执业(助理)医师317人,注册护士363人,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3.45人;每千常住人口注册护士3.95人。全县医疗机构核定床位523张,实有床位530张,平均每千常住人口拥有床位5.76张。现有乡村医生82名。
2023年,柘荣县城镇新增就业325人,比上年增加48人。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人数155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88人。
截至2023年末,柘荣县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9648人,比上年末增加1953人。其中,企事业参保人数12396人,离退休人数2398人。企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离退休人员为2279人,全部实现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参加失业保险人数8097人,比上年末增加429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47010人,减少20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16866人,增加558人,其中参加工伤保险的农民工1981人,减少153人。年末全县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98人,比上年末增加5人。
截至2023年末,柘荣县共有养老机构99个,儿童福利和救助保护机构1个。民政养老床位数1064张,儿童福利和救助保护机构床位10张。年末共有社区服务中心9个,社区服务站119个。
柘荣剪纸
柘荣民间剪纸源自明末清初。2000年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05年被评为省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柘荣剪纸历史悠久,既保留了原始艺术淳朴、粗拙、刚健、浑厚的特征,又具有细腻、古雅、秀丽、柔美的艺术魅力,给人以远古艺术的美感。史载,柘荣的原住民多来自北方,每逢中原逐鹿,大批中原百姓和文人学士迁入柘荣,为柘荣带来绚丽多彩的人文财富,其中包括剪纸,此后,剪纸这门民间艺术在柘荣靠口口相传和手把手传技,得以保留、传承。
柘荣剪刀
据《柘荣县志》记载,柘荣刀剪业是传统手工艺的老行业,创于清雍正十二年,经历明显的三个阶段:一是传统工艺、家庭作坊式。早在清代雍正年(1723-1735),柘荣就有能工巧匠用土铁加钢刃锻打剪刀,长期积累了水磨、下钢、热处理三道传统技艺并代代相传,清同治年间,柘民“袁合兴”、“林木兴”字号的剪刀已颇享盛名,产品还畅销江西、广东等地。二是计划经济时代的建厂创名牌时期。1975年成立柘荣县剪刀厂,1990年改名闽锋剪刀厂,使用电动裁板机、冲床等新式机电设备操作工艺,并创立“闽锋”名牌,该品牌以刀刃锋利、水磨淬火独具匠心而享盛名,在全国剪刀质量评比会上,柘荣剪刀对四十层龙头布一剪到底,刀口坚度、锐利度等十项技术指标均获满分,荣获第三名,驰誉全国,曾荣获轻工业部优质产品称号、福建省优质产品称号,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年产剪刀190万把。三是市场经济时代的民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柘荣县紫砂壶制作工艺
柘荣已探明的紫砂矿蕴藏量高达260万吨,在全国仅位次宜兴,品质亦可与之匹敌。早在北宋时期,柘荣还只是长溪县灵霍乡所属的柘洋里,便已时兴烧制紫砂壶,东源乡青岚面村、鸳鸯头村等地还遗存不少古窖址,佐证了当时的那段岁月。
随着时代变迁,柘荣紫砂历经起起落落。上个世纪60年代初,柘荣县创建国有紫砂厂即柘荣第一紫砂厂,由于技术迅猛发展,品质不断提高,知名度日见提高。1985年,柘荣建立第二紫砂厂,进入上世纪90年代,经过体制改革,改制为柘荣紫砂总厂。当时,作为柘荣四大产业之一的紫砂,一度远销新加坡、东南亚等地,可谓盛极一时。
草编凉席
草编凉席精选上乘席草,采用传统工艺精制而成。具有质优耐用、造型美观、携带方便等特点。
福建柘荣布袋戏
福建柘荣布袋戏由一人一戏台组成。集吹、拉、弹、唱表演于一身,是柘荣最常看到的民间戏曲表演之一。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双城镇的双城城堡、游朴墓、乍洋凤岐吴氏大宅、乍洋溪口永安桥、涉台文物袁氏宗祠、富溪归驷桥。
东狮山:省级风景名胜,群峰耸峙,雄伟挺拔,集太姥山的奇伟雄姿,兼武夷山的柔媚挺秀。
凤岐吴氏大宅:为“亨房”所建,坐北朝南,台基5级,内外两重围墙,四周花园。
黄柏小东山风光:境内多高山峡谷,在绵延群山中矗立着13座千米以上的山峰。有东山(小东山)、蝴蝶山、天星岗、龙井坑峡谷等。
鸳鸯头草场:电影《老兵》拍摄地。万亩的高山草场在福建省实属罕见,应该算是福建省的第一大天然草场。
太子参:柘荣是“中国太子参之乡”全县有开发利用价值的中药材多达296种,其中以太子参为主的中药材种植面积超过6万亩,2012年全县建立太子参GAP中心示范片2000亩,推广面积1万亩,是全国太子参单品种区划的“最佳生产种植适宜区”和太子参交易主要集散地,“柘荣太子参”已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并被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以此为发轫,中西制药相关产业独秀海西,聚集药业及相关联企业20多家。传统刀剪业产量居全国前列,有刀剪企业100多家,年产量近2亿把,产品销往国内20多个省市及东南亚。
牛肉丸将牛肉剁成肉浆,配上淀粉及酱油、辣椒粉、醋、酒等作料,搓揉至有很强的黏性后,揉成一粒粒小丸后煮即成。
鸡冠松:因形似鸡冠而得名。主要原料有面粉、糖、猪油,经过加工制成半咸半甜的食品,以香、甜、酥、为特色。
彭山翠芽:毫峰挺秀,汤色翠绿,香气馥郁持久、鲜醇爽口、解渴生津、回味无穷。
2000年5月,柘荣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2008年,柘荣县被国家日用五金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授予中国刀剪之乡称号。
2009年,柘荣县升格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2009年被评为省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被国家环保总局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柘荣太子参”被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双芽”和“彭山翠芽”茶叶商标荣获福建省著名商标称号,“彭山翠芽”牌绿茶被认定为福建省名牌产品。
2013年,柘荣是全省第一个“中国长寿之乡”、全市第一张“省级生态县”。
2015年,中国伦理学会通过实地考察认证,认定柘荣县为“中国孝德文化之乡”。这是我省首个获此殊荣的县份。
2018年12月,荣获第二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称号。
2019年12月3日,被中共福建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办公室、福建省司法厅评为“福建省‘七五’普法中期先进县”。
2020年5月,入选2020中国县域全生态百优榜。
2018年—2020年度入选福建省级文明县城城市。
2021年4月29日,被教育部命名为2020年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试点县(市、区)。
2021年7月15日,入选水利部第四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