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06 10:37
《柠檬汽水》是由约阿娜·乌里卡鲁执导,马利娜·马诺维奇主演的剧情片,于2018年2月19日在德国第6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首映。
玛拉是一位来自罗马尼亚的单亲妈妈,她在美国短期工作时与病人丹尼尔结婚。婚后,玛拉把她的儿子德拉戈斯接到美国,准备让他在这里开始新的生活。德拉戈斯开始并不愿意,但也渐渐熟悉并适应了新的环境,与他的继父关系越来越好,顺利进入了美国本地学校就读。然而,事情并不如想象中那么顺利,玛拉的绿卡申请被反复审查。为了带着孩子开始新的生活,玛拉不仅要设法摆脱移民官的骚扰,还要忍受丈夫的猜忌。
(参考资料来源)
(参考资料来源)
创作背景
2001年,导演约阿娜·乌里卡鲁来到美国求学,刚开始的几年她生活得非常艰辛,时常与房东好友特雷西互诉衷肠。特雷西以美国谚语“当生活给了你柠檬时,就把它做成柠檬汽水”鼓励她,这正是《柠檬汽水》片名的来源。约阿娜·乌里卡鲁因个人需要曾递交过美国居住权申请,然而因9·11事件而逐渐收紧的移民政策与困难丛生的审核手续,让她心有余悸。约阿娜·乌里卡鲁甚至认为“移民是考验个人极限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她结合自身的遭遇与走访记录创作了电影《柠檬汽水》。
前期筹备
2010年,《柠檬汽水》被戛纳电影节电影基金会和圣丹斯电影节导演工作坊列为开发项目,后又经过约阿娜·乌里卡鲁数年的打磨与坚守,幸于2017年获得同辈校友克里斯蒂安·蒙吉的认可。克里斯蒂安·蒙吉的蒙布拉电影公司以主要制片方的身份入驻该项目,并由克里斯蒂安·蒙吉亲自担任制片人。为了筹措项目资金,蒙布拉电影公司合德国、加拿大及瑞典的多家跨国电影公司一起制作完成,总投资达178万欧元,90%的资金来自于赠款与贷款,其中包括罗马尼亚国家电影中心资助的65万欧元。
《柠檬汽水》通过女主玛拉悬置的“门槛”状态描写人物的身份焦虑,借助反复释义的语言差异说明人物内心的文化坚守,进而揭示了女性移民身处异国他乡的流散性心理状态。导演约阿娜·乌里卡鲁借女主玛拉固守的生活习惯与饮食结构,建构出文化外来者的姿态;又通过个体的道德坚守,滋养着文化外来者的灵魂。前者在反复释义中表达,后者在个体行动中阐释。导演约阿娜·乌里卡鲁精准地选择政治身份作为移民者的痛点,选择文化身份作为移民者身后的“意义之网”,并由此描绘出“生活在西方的女性状态”,即一种复杂的流散性心理状态。它既包含着个体将美国视为他乡的憧憬与幻想,又包含着模糊的政治身份与无根的漂泊感带来的现实焦虑,还包含着集体记忆传承下的文化坚守,三者扭结在一起,酝酿出希望与痛苦并行交织的心理状态。
影片除了描写女性移民的流散性心理状态之外,还引入了一个更为沉重的叙事母题,即克里斯蒂安·蒙吉执导的电影《四月三周两天》中探讨的“性与权力”问题。《柠檬汽水》同样采用了手持拍摄、低照度、自然光的视听手法,延续了克里斯蒂安·蒙吉对于“首尾沉默”的形式预设;坚持了自己与蒙久均认同的艺术规则,即避免性爱场景的直接呈现。作为一部女性题材作品,《柠檬汽水》仍延续着制片人克里斯蒂安·蒙吉不愿舍弃的新浪潮风格。导演尝试了叙事突破与形式探新,企图将制片人宏观指导下的视听风格与自己熟稔的形式技巧相杂糅,可惜这种调和性消泯了艺术电影应有的作者风格。
《柠檬汽水》企图在叙事内容与形式美学等方面进行多元碰撞与探新,导演根据自身经验描绘女性移民的流散性心理状态,借助电影《四月三周两天》的叙事母题问诊美国一切皆可运算的社会顽疾,利用极简主义影像风格与好莱坞经典叙事技巧和跳轴处理的碰撞,企图为式微的罗马尼亚新浪潮电影拾柴添火。然而,如此驳杂的叙事主题、过于巧合的情节设置与刻板的他者视角,使得作品在叙事内容层面显得用力过猛而有失客观。调和性的形式探新消泯了艺术电影应有的作者风格,也不符合戛纳和柏林等国际电影节对罗马尼亚电影转向的审美期待。对于电影主人公玛拉的移民梦和导演的振兴之志而言,《柠檬汽水》显然都是一场未完成的旅行(《世界电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