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尔斯·格洛弗·巴克拉

更新时间:2024-10-08 18:00

查尔斯·格洛弗·巴克拉(英语:Charles Glover Barkla,1877年6月7日-1944年10月23日),英国物理学家,任教于剑桥大学以及爱丁堡大学的他,致力于基础物理研究。

人物生平

童年时期

Charles Glover Barkla1876年6月7日出生于英国兰开夏郡的威德内斯 (Widnes) ,父亲是化学公司的一名秘书。Barkla中学在利物浦书院学习。

大学生涯

1894年进利物浦大学学院攻读数学和物理学,师从知名物理学家洛奇( Lodge) 。

1898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物理系,次年获硕士学位。

1899年获得 1851 年大展览会奖学金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

1902 年回到利物浦大学当洛奇的助手,1900年转到国王学院

1905到1909年相继担任表演师、助理物理讲师和进阶电学讲师。

1909年继 H.A. 威尔逊当伦敦大学教授。

1913年起直到去世,在爱丁堡大学任自然哲学教席。

Barkla的第一项研究是关于电波沿导线传播的速度,但从1902年起,他开始进行 X 射线的研究并在这一领域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发现。

婚姻与家庭

Charles Glover Barkla于1907年与Mary Esther结婚,她是英国曼岛( the Isle of Man )接待员John T. Cowell的大女儿,他们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最小的儿子Michael Barkla,是一位飞官,同时也是个有才器的年轻学者,却不幸於1943年命丧于一次任务。Barkla的主要兴趣是唱歌,有着澎湃有力的男中音嗓门,他也是国王教会唱诗班的一员,而晚年他也开始迷上打高尔夫球。

Barkla在1944年10月23日在他位于爱丁堡Braidwood的家中逝世。

工作伙伴

Moseley是最年轻且最有才干的一位合作者, 1913 年才 26 岁。他本来一直在研究 b 射线,被 X 射线研究的巨大成果和广阔前景所激励,主动地投入到 X 射线的特征谱研究之中。他采用亨利·布拉格X 射线光谱仪,对一系列元素进行系统的分析,获得了非常简单的规律。

Moseley在“各种元素的高频光谱”一文,把九种元素 ----Ca 、 Ti 、 V 、 Cr 、 Mn 、 Fe 、 Co 、 Ni 和 Cu ,在相同反射角的条件下拍摄到的 X 射线特徵谱排列在一起,显示了明确的规律性。 1914 年Moseley进一步作了定量计算,得到了一个和巴耳末公式类似的公式,并且证明原子中的电子数正是元素周期表中的原子序。这样,Moseley就在Barkla的基础上对波耳原子模型理论作出了有力的支援。

Moseley的工作深受物理学界的赞赏,可惜 1915年他不幸死于欧洲战场。Moseley是一位非常有才华的实验物理学家,对特征X 射线谱的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有人说,如果Moseley不是过早去世,他应该能够和Barkla共享诺贝尔物理学奖

科学成就

Barkla是第五位因研究X 射线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在他之前有1901年获奖的伦琴,1914年获奖的劳厄和 1915年获奖的布拉格父子。不到二十年就有五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占当时总数的四分之一以上,由此可见,X 射线的研究成果在二十世纪前二十年中占有何等重要的地位。

爱丁堡大学的Barkla从1902年起就在研究 X 射线。他从 X 射线受物质的散射证明原子中的电子数大约等于该元素的原子量的一半。后来证明,这一结果对轻元素是相当正确的。Barkla在研究中发现了 X 射线的偏振性,这对认识 X 射线的波动性有一定影响。人们知道,X 射线的波动性是 1912 年德国人劳厄用晶体绕射(衍射)实验发现的。在此之前,人们对 X 射线的本性众说纷纭。伦琴倾向于 X 射线可能是以太中的某种纵波,斯托克司认为 X 射线可能是横向的以太脉冲。由于 X 射线可以使气体分子电离, J.J. 汤姆森也认为是一种脉冲波。

X 射线是波还是粒子?是纵波还是横波?最有力的判据是干涉和绕射(衍射)这一类现象到底是否存在。 1899 年哈加 (H. Haga) 和温德 (C. Wind) 用一个制作精良的三角形缝隙,放在X 射线管面前,观察 X 射线在缝隙边缘是否形成绕射(衍射)条纹。他们采用三角形缝隙的原因,一方面是出于无法预先知道产生绕射(衍射)的条件,另一方面是因为在顶点附近便于测定像的展宽。他们从 X 射线的照片判断,如果 X 射线是波,其波长只能小于 10 - 9 厘米。这个实验后来经瓦尔特 (B. Walter) 和泡尔(R. Pohl) 改进,得到的照片似乎有微弱的绕射(衍射)影像。直到 1912 年,有人用光度计测量这一照片的光度分布,才看到真正的绕射(衍射)现象。索末菲据此计算出 X 射线的有效波长大约为 4 × 10 - 9 厘米。

X 射线还有一种效应颇引人注目。当它照射到物质上时,会产生二次辐射。这一效应是 1897 年由塞格纳克 (G. M. M. Sagnac) 发现的。塞格纳克注意到,这种二次辐射是漫反射,比入射的X 射线更容易被吸收。这一发现为以后研究 X 射线的性质作了准备。 1906 年Barkla在这个基础上判定 X 射线具有偏振性。Barkla的实验原理 。从X 射线管发出的X 射线以 45 °角辐照在散射物 A 上,从 A 发出的二次辐射又以 45 °角投向散射物 B ,再从垂直于二次辐射的各个方向观察三次辐射,发现强度有很大变化。沿着既垂直于入射射线又垂直於二次辐射的方向强度最弱。由此Barkla得出了X 射线具有偏振性的结论。根据X 射线的偏振性,人们开始认识到X 射线和普通光是类似的。Barkla还对X 射线的吸收和感光作用进行了研究,对这方面的知识作出了有价值的贡献。

偏振性的发现对认识 X 射线的本质虽然前进了一大步,但仅靠偏振性还不足以判定 X 射线是波还是粒子,因为粒子也能解释这一现象,只要假设这种粒子具有旋转性就可以了。果然在 1907 —1908 年间一场关于 X 射线是波还是粒子的争论在Barkla和亨利。布拉格之间展开了。亨利·布拉格根据 γ 射线能使原子电离,在电场和磁场中不受偏转以及穿透力极强等事实主张 γ 射线是由中性电偶极 ---- 电子和正电荷组成。后来他对 X 射线也一样看待,由此解释了已知的各种 X 射线现象。Barkla则坚持 X 射线的波动性。两人各持己见,在科学期刊上展开了辩论,双方都有一些实验事实支援。这场争论虽然没有得出明确结论,但还是给科学界留下了深刻印象。Barkla关于X 射线的偏振实验和波动性观点可以说是后来劳厄发现 X 射线绕射(衍射)的前奏。

Barkla最重要的贡献是发现了元素发出的 X 射线辐射都具有和该元素有关的特征谱线(也叫标识谱线)。他第一个证明了 X 射线的二次辐射具有两种成分,一种是被散射的 X 射线未经改变的部分,另一种是因物质而异的萤光辐射。1909年,Barkla和他的学生沙德勒 (C. A. Sadler) 进一步发现,特征谱线其实并不均匀,它可以再分为硬的成分和软的成分。他们把硬的成分称为K线,把软的成分称为L线。每种元素都有其特定的K线和L线。这些谱线的吸收率与发射元素的原子量之间近似有线性关系,却跟普通光谱不同,不呈周期性。

X射线特征谱线对建立原子结构理论极为重要。显然,X射线的特征谱是揭示原子结构的重要途径。所以,Barkla的工作唤起了许多物理学家的关注和兴趣,特别是在波尔原子模型理论发表之后。其中,H. G. J. Moseley作出的成果尤为重要。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