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7-25 11:25
柯家村原名郑坑村,郑坑村位于缙云县东南部,全村共有112户,525人,山林面积2000多亩,耕地面积80亩,三面环山,距仙居县安岭乡政府所在地3公里,距横溪镇30公里。2003年,郑坑村支书柯良新带着全村500多名村民的共同心愿,赶到横溪镇,向该镇党委政府提出,要求到横溪落户,得到镇里大力支持。
柯家村是原郑坑村全体搬迁到此,全村人都姓柯,是地地道道的姓柯村。
2007年,对于柯家村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就在猪年伊始,柯家村破土动工,意味着郑坑人的新家柯家村进入全面的建设阶段,历经多年的梦想终于实现了。姓柯人的家——柯家村,这是浙江省首个跨县高山移民自然村。
柯家村原为郑坑村,从缙云县大源镇搬迁到这个地方。我们村在人大代表、村书记柯良新的带领下,终于实现了搬迁梦,这是摆脱贫穷,迈向新农村的开始。这注定会打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场面,即将迎来的是“城镇化的城里人”生活。让我们团结起来,携手并肩,走出柯家人自己的路,再铸郑坑人的辉煌。
柯家村是浙江省首例跨地区移民村。
那么“柯家村”的地名是怎么来的呢?到过柯家村的人都知道,村里有一颗大樟树,在城建规划中,大樟树被保护了起来。原来我们郑坑村有一条坑的,可是移民到横溪后没有坑了,总不能还叫郑坑吧,经过讨论后决定,村里面没坑了,但是我们村里有一颗大樟树,就从樟树上取名,大家取的第一个名字是“郑樟村”,回想一下觉得不对,我们村里人都姓柯,叫郑樟显然不大合适,所以就改成了“柯樟村”,柯樟村的同音(仙居话)就成了柯家村。后来,大家一致认为,“柯家村”更为贴切,柯家——姓柯人的家,让居住在柯家村的人更为自豪,这片土地是属于柯家的,是姓柯人的家。从2006年开始,郑坑村向横溪镇实施跨县整体移民,我们将这个移民新村取了个名字叫柯家村。于是,在横溪镇的版图上,就多了“柯家村”的新地名。
2006年7月13日,横溪镇隆重举行移民新村奠基仪式,至,387间房屋一部分已经建成,住进了移民。2008年,500多名移民将全部入住现代化的居住小区,开始他们的脱贫致富之路。
柯家村原为郑坑村,从缙云县大源镇搬迁到这个地方。柯家村位于仙居县横溪镇上沈村边上,横溪镇是江南古镇,横溪镇旅游资源极其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如响石山、神龙谷、大佛岩洞等神奇自然胜景,吴时来墓、溪头古祠堂、百鱼梁等珍贵历史遗迹,境内有闻名遐尔的省文物保护单位下汤遗址,据考证为距今4000至7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是浙东南人类祖先发祥地之一。境内丰富的土地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等,都为横溪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郑坑人,一个让人自自豪的地方,我们的祖先开辟了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的故乡,在大源镇,乃至缙云县都小有名气,凭的是什么,靠的就是郑坑人的勤劳与智慧,一种敢为天下先的拼搏精神。而今,我们要用自己的双手来建设新的家园——柯家村。柯家村是原郑坑村全体搬迁到此,全村人都姓柯,是地地道道的姓柯村。这是改革开放,建设小康社会,新农村建设的地方。我们村在人大代表、村书记柯良新的带领下,终于实现了搬迁梦,这是摆脱贫穷,迈向新农村的开始。这注定会打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场面,即将迎来的是“城镇化的城里人”生活。我们需要做些什么,我们都准备好了吗?我们依靠什么生存,没有土地种我们可以去和能去干点什么?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建设社会主议新农村的课题。
我们郑坑人很能干,油漆店遍地开花,带动了家乡的经济;我们柯家人更棒,四面八方的人都回到这里寻找归宿,寻找生我养我的那块土地,追索祖先创造的那片家园。看看,常回家看看,我们正在建设新家,我们柯家人,我们柯家村将迎来历史的转折点,这会载入我们的史册,永远铭记在我们每个郑坑人的心中,从此,我们将翻开崭新的一页。
原郑坑村与溪港乡黄坑村相邻,平均海拔500米,与外界的交通是一条崎岖的山路。该村离缙云县城70公里,距离仙居县横溪镇20公里。该村上个世纪50年代曾属仙居县管辖,一直以来,全村99%使用的是仙居方言,村民的主要社会关系及通婚、集市贸易与横溪镇“息息相连”。
郑坑村民落户横溪俞店安置点。该点坐落在集镇区主轴东西大街北侧,距35省道临石线500米,东至民安路、南至东西大街、西至解放路、北至红旗渠,属集镇区,人口密集。村民看病、孩子们上学都很方便,闲置劳动力就业也有了着落,在村民们的一致要求下,慎重地更改村名为柯家村,期待在新起点,开始崭新的生活。柯家村占地60多亩,建有73幢楼房共367间,有153户628名村民在横溪镇安家落户。村党支部书记柯良新激动地说:“横溪镇干部群众待我们如同自家人一样,我们觉得真是回家了”。
为做好下山移民安置工作,在省、市、县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围绕“搬得出、住得稳、富得起”这一目标,横溪镇指定一名班子成员专职管理,成立了下山脱贫办公室,组成了强有力工作班子。并采取“三最三结合”制度,三最:即把最优惠的地价出让给移民;二是最优惠的扶持政策;三是最贴心的服务。同时,把移民工作与经济工作考核、干部工作实绩、年终奖励结合,创造出困难在一线解决、干部在一线锻炼、变化在移民村中体现的工作模式。
眼前这一排排整齐划一的洋楼别墅小区,就是柯家村的新村舍。这已经成了横溪镇的样板村。柯家村党支部书记柯良新:“地皮增值了,没有钱的村民变有钱了,一间房子几十万块钱,两间房子就三四十万了。”
柯家村是个移民村,之前可是位于离横溪镇二十多里路,与缙云交界的高山上。一个多小时的盘山公路,让村民出门成了一件大难事。“到镇里办点事,都要个半小时,一去就要个半小时都是弯弯曲曲的山路,没有一个是平路。”
如何改变这一现状,直到村里来了新书记柯良新,他在村两委的会议上提出了全村整体移民下山的大胆构想。但这提议遭到部分群众的反对。
为了消除村民们的顾虑,柯良新发动村两委,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做不通的,接着做。一些思想比较保守的老人,村两委就带他们下山到移民新村实地参观。
村民们的顾虑解决了,但高额的移民费用又成了村两委的新问题。有的村民造房子的钱没着落。“有的互相借,买地皮一万两万都要借。有钱的借一点,我们自己也借给人家。借了几户。村里通过投标,地皮也有点结余,这点十多万也先借给他们。”
到年初,柯家村的移民工程全面完成。新建的移民小区占地面积60多亩。小区内完成了道理硬化,绿化工程。还建成了文化俱乐部和标准化的篮球场,羽毛球场。“我们很高兴,里面装修的好好的,很漂亮,谁能想得到。我想这是毛主席的恩情,是胡锦涛的政策好。”
高山移民的工作完成了,但如何解决村里剩余的劳动力,增加村民的收入呢。在村两委的紧急会议上,两委干部达成了对外招商引资的共识。由村集体出台优惠政策,让村民创办小区式作坊。在家无事可做的村民在这些企业打工赚钱。
很快,柯家村移民小区的四周,由村民投资办起了四家小区式作坊。柯家村子标鞋面厂厂长:“我一直在外面打工,辛苦作了几年。也赚不到多少钱。在外面技术学回来后,村里支持我们,牵线搭桥,让我们搞个企业,这是很好的机会和平台。”
柯家村子标鞋面厂工人:“我们在家带孩子嘛,顺便过来做做。有一点时间,我们就过来做一下。像我们带小孩,一个月也有差不多一千到两千。又不用出去,家里又可以照顾。”
柯良新告诉记者,他上任柯家村村委书记的第一天,就给自己定了目标。要为村民办几件事:移的下,住的牢,富得起。移民安置的事情完成了,闲置的村民也有了事情做。接下去,他要把工作重心放到原来的村子上,开发那里的自然资源,给村民们带来更大的经济收益。
说起郑坑村,以前是全县出了名的交通不方便,村房破旧的高山村。如今的柯家村全村迁入了仙居县第一强镇---横溪镇,村民不光出门方便了,家家户户还搬进了小洋楼,一起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