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必恒

更新时间:2024-10-11 09:18

柳必恒,男,1980 年2月出生,湖北武穴人。现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光学与光学工程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人物经历

1980年2月,柳必恒生于湖北。

1998年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学习,2002年获得学士学位,2007年获得博士学位。

2007年7月至2009年12月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博士后。

2009年12月至2020年6月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副教授。

2020年6月起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光学与光学工程系研究员。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量子信息,量子光学,开放系统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三项),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等,在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90余篇,他引两千余次。其中近5年以通讯作者在Nature子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发表论文14篇。

2024年10月,李传锋、周宗权、柳必恒等团队成员基于多模式固态量子存储和量子门隐形传送协议在合肥市区实现了跨越7公里的非局域量子门。据介绍,这也是首次在城市距离上实现分布式光量子计算的演示,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期刊《自然·通讯》( 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近年来的代表性工作】

1、B. H. Liu, L. Li, Y. F. Huang, C. F. Li, G. C. Guo, E. M. Laine, H. P. Breuer, and J. Piilo, Experimental control of the transition from Markovian to non-Markovian dynamics of open quantum systems, Nature Physics 7, 931 (2011).

2、Y. F. Huang, B. H. Liu, L. Peng, Y. H. Li, L. Li, C. F. Li, and G. C. Guo, Experimental Generation of an Eight-photon Greenberger-Horne- Zeilinger State, Nature Communications 2, 546 (2011).

3、B. H. Liu, D. Y. Cao, Y. F. Huang, C. F. Li, G. C. Guo, E. M. Laine, H. P. Breuer, and J. Piilo, Photonic realization of nonlocal memory effects and non-Markovian quantum probes,Scientific Reports 3, 1781 (2013).

4、B. H. Liu, S. Wissmann, X. M. Hu, C. Zhang, Y. F. Huang, C. F. Li, G. C. Guo, A. Karlsson, J. Piilo, H. P. Breuer, Locality and universality of quantum memory effects, Scientific Reports 4, 6327 (2014).

5、Y. J. Cai, M. Li, X. F. Ren, C. L. Zou, X. Xiong, H. L. Lei, B. H. Liu, G. P. Guo, and G. C. Guo, High-Visibility On-Chip Quantum Interference of Single Surface Plasmons, Physical Review Applied 2, 014004 (2014).

科研项目

1.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开放系统中的量子信息过程实验研究》(2014/01-2017/12)

2.参与科技部973子课题《线性光学量子信息处理器件》(2011.01-2015.12)

3.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仪器专项《多功能固态量子存储器》(2014.01-2018.12)

人才培养

【教授课程】

《光学与原子物理》

荣誉表彰

1、2013年获饶毓泰基础光学奖一等奖;

2、2014年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第四获奖人);

3、2014年获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第四获奖人)。

4、2021年11月,获得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