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10-27 14:49
早在一千七百多年年以前,也就是在三国时期,张掖郡民乐县南古乡柳谷村发生过一桩震惊朝野的大事,就是柳谷坝出现了有裂缝的大石头,这石头在魏建安年间(196年一220年)出现,在魏黄初年间(220年一226年)形成,在魏太和年间(227年一232年)花纹图象就齐备。
柳谷瑞石,又名柳谷涌石,柳谷异石或柳谷元石。
柳谷,地名,即今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南古镇的柳谷村,有“瑞石之乡”之称。
此奇石,方圆七寻(八尺为一寻),高达一仞(七、八尺为一仞),质地青蓝,有白色花纹,清楚地显着龙、马、鳞、鹿、凤凰、仙人等图象,民间传为预示着魏、晋兴盛的天象。到了晋泰始三年(267年),张掖郡太守焦胜发现石上图文发生变化,描慕图文呈于皇上:图中有五匹马,其中一匹,有一个执戟而乘;一匹既像马又不像马,字中有个“金”、“中”、“大司马”、“王”、“大吉”、“正”、“天寿”字样;还有一些字排成行,为“金当取之”。细校其意,指代金德的晋王朝将会取代魏王朝。
这就是“开石文字”,也就是“柳谷瑞石”的传说。
《旧唐书·卷一百六·列传第五十二 》:行冲以本族出于后魏,而未有编年之史,乃撰《魏典》三十卷,事详文简,为学者所称。初魏明帝时,河西柳谷瑞石有牛继马后之象,魏收旧史以为晋元帝是牛氏之子,冒姓司马,以应石文。行冲推寻事迹,以后魏昭成帝名犍,继晋受命,考校谣谶,著论以明之。
《搜神记·卷七》:初,汉元、成之世,先识之士有言曰:‘魏年有和,当有开石于西三千余里,系五马,文曰:大讨曹。’及魏之初兴也,张掖之柳谷,有开石焉:始见于建安,形成于黄初,文备于太和,周围七寻,中高一仞,苍质素章:龙、马、鳞、鹿、凤凰、仙人之象,粲然咸着。此一事者,魏、晋代兴之符也。至晋泰始三年,张掖太守焦胜上言:以留郡本国图,校今石文,文字多少不同,谨具图上。案其文有五马象:其一,有人平上帻,执戟而乘之。其一,有若马形而不成,其字有金,有中,有大司马,有王,有大吉,有正,有开寿。其一,成行,曰:金当取之。
《魏氏春秋》:状像灵龟,广一丈六尺,长一丈七尺一寸,围五丈八寸,立于川西。有石马七……
《汉晋春秋》:氐池县大柳谷,有苍石立水中,长一丈六尺……白石画之为十三马,一牛、一鸟……
《世说新语》:……又有一鸡象……
《甘州府志-世纪》:张掖太守焦胜上元石图,胜上言:氐池大柳谷元石以留郡,本图校今石文,文字多少不同,谨具图二……诏以制币,告于太庙,藏之天府。
《读史方舆纪要》(清.顾祖禹):大柳谷,在镇东南百里,与山丹卫接境。曹魏青龙三年,张掖柳谷水溢,宝石负图立于川西,时以为司马氏之谶也。又晋泰始二年,张掖太守焦胜言:氐池县大柳谷口水溢,有玄石之瑞。《隋志》张掖县有大柳谷。
另外,《重刊甘镇志》、《东乐县志》、《创修民乐县志》,也都有相关的记载。而且还把“柳谷瑞石” (即开石文字)作为本地的名胜古迹来对待。 《东乐县志·名胜》篇目中,第一篇就是《柳谷石瑞图》。
1、西晋著名文学家左思《三都赋》:……瑞石灵图出於张掖之柳谷,始见於建安,形成於黄初,文备於大和,周围七寻,中高一仞,旁厚一里,苍质素章,龙马凤凰仙人之象,粲然盛著,是以有魏诗云鸟之书。黄初二年,醴泉出,河内郡玉璧一枚。延康元年,三足乌、九尾狐见於郡国,嘉禾生,醴泉出。易曰:显道而神德行。是故可与酬酢,可与佑神矣。……
2、前金塔县知事蔡振西诗云:
谷有斑斑石,神工辟奥区。
小朝谈魏晋,大德记唐虞。
罗列龙麟瑞,纵横蝌蚪图。
笑他三国史,一样画葫芦。
3、清光绪甲午举人赵赓云诗云:
临松山下石磷磷,景物天然助有神。
直讶岣嵝探禹穴,莫将篆隶辩秦人。
河图献象夸龙马,飞走成形幻凤麟。
文字迥超苍颉外,二十八宿动星辰。
4、前民国甘肃省参议会参议长慕寿祺诗云:
暗谷依依柳色青,
天生奇石画图形。
时逢圣世多祥瑞,
麟凤龟龙畜四灵。
5、清人宋宏识《柳谷三石字赋晋、凉、魏各一章》:
(一)
巍巍铜雀赛底祁,石亦能言子野知。
三马吞来八马斗,也为典午绘争弛。
(二)
金马销磨渐蹶张,泰占投笑据姑臧。
岩岩初祚文光现,太伯称尊岂算祥?
(三)
是真君喜谶符,太平摹仿抱孙雏。
昭成道武名皆晓,拓跋何容贺魏榆。
6、清代皮锡瑞《经学通论》:“……所谓天锡当有是事,三国魏时张掖涌石有牛马之形,及大讨曹字,足见祥异之兆,有不可据理以断有无者,安见三代以前,必无石见文字之事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