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边纪略

更新时间:2023-07-09 01:59

《柳边纪略》是清康熙四十六年(公元1707年)杨宾编写的一部全面叙写东北的地理学专著。它是中国历史上继南宋洪皓的《松漠纪闻》之后又一部全面叙写东北的专著。给当时国人揭开了关东神秘的面纱,给后来史家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史料。

名称

杨宾取名《柳边纪略》的原因在于他要写的是“柳条边”以外的宁古塔地区。所谓柳边者,插柳为边,“高者三四尺,低者一二尺,掘壕于外,呼为‘柳边’,又曰‘条子边”。它是从清初顺治年间开始分段修筑,至康熙时陆续完成的一条柳树篱笆,是用来禁止关内居民越过篱笆打猎、采人参和放牧的。以后又起着限制汉民族出边垦荒的作用。它南自今辽宁凤城起,东北经新宾折西北至开原,又折而西南至山海关北接长城的一条,名为“老边”。又自开原东北与老边相接吉林市北的一条,名为“新边”。初设边门21座,后减为20座。每门常驻官兵为十数人,稽查行人出入,这就是历史上曾名著一时的“柳边”。当时柳边以外的地方主要是宁古塔辖境,黑龙江也属宁古塔管辖。

主要内容

杨宾写作《柳边纪略》的态度极为严谨。他曾两去宁古塔,对由京师至宁古塔计算出2 878里,经过115个地方,各地与各地之间的距离都有记载,这是极其难能可贵的。他考察明代在东北设立的384卫,24所,7站,7地面,1寨,所有名称无一遗漏,全部记载下来,这对以后研究明代卫所设置很有帮助。

《柳边纪略》中,对宁古塔的记述极详。新旧城的设置、新城的住户、房屋、庙宇,宁古塔的官员和兵丁人数及宁古塔附近的五国城(今依兰)、金上京会宁府遗址、唐代渤海龙泉府都有考察。特别记述了宁古塔西“有大石曰德林”,实际就是火山口森林至吊水楼瀑布间的石龙。这些是了解宁古塔真实历史情况的可信史料。

杨宾还用较多篇幅记述了宁古塔的风俗民情。这里人民的生活虽然并不富裕,但民风纯厚,有的居民缺衣缺食,邻人自动救助。每家街门为木栅,只为阻挡牲畜,人可自由出入,夜无盗贼。交易用银,但无钱,价钱够一两银子的要交,不足一两银子的谢一声即可拿走。这里对老人十分尊敬,称之为“马法”(老爷爷)。满人相见,以屈躬为礼,久未相见则相抱或执手。一般人皆以鱼皮、兽皮为衣,官员和富者以麻布为衣,以穿白布者为尊贵。汉人多为流人,有文化,也有的懂贸易,一般较富;而满人较穷,向汉人借贷,到期必还,对流人从不歧视。这种民风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柳边纪略》还记录了边外的特产,有东珠、人参、貂、獭、猞猁狲、猎鹰、鹿、鲟鳇鱼、大马哈鱼等。清朝规定,貂皮皆为贡品,远地三年交一次,近地一年一交,交时赏以布、绸及生活用品,当地都统副都统,对一年交一次的,宴一次;三年交一次的,宴三次。在参、珠采集季节,“设官督丁,以时采捕”,或“遣大人监督,甚重其事。”进山海关要检查, “宗室有定额,超过纳税”,走山者(私挖人参),多时年达百人,派兵堵截,但不能禁。对这些特产有的已经绝迹,有些产量大减,是很可惜的。

历史影响

《柳边纪略》是一部比较全面记述黑龙江地区乃至全东北的历史地理名著。梁启超认为此书是“开创边疆地理研究风气之名著”,对我们研究黑龙江地区和东北历史有不可缺少的贡献,对当前的实际工作也有重要的参考意义。随着时间的流传,历史越久,越会显现其非凡的价值。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