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14 18:54
画卷的右半部分,高大的柳树枝上停着三只鸟鸦,其中两只背靠偎依,静观自得,另有一只向下俯视而鸣,似在呼唤躲藏于树根部的一只乌鸦。
画卷的左半部分,一道清澈的水滩上,芦竹高耸,蓼花低垂,两雁傍水而饮,一雁趋前,作欲饮之状,另有一雁,好像已经饮完水,正啮咬湖中的摹花茎,姿态各不一致,形象生动有趣。
《芦雁图》上的押签“天下一人”为后人勾填。右上角所钤“紫宸殿御书宝”及“御书”葫芦印亦是后人加钤。拖尾纸上邓易从、范逾题跋系后人伪作。此图可能当时不止两段,被人分割后加上伪押、伪印、伪跋亦未可知。
宋徽宗晚年,金兵入侵,身处家国危难之秋,而此画蕴藉的内涵,正是这一历史的“实录”,为徽宗所处境遇、哀寂情绪的直接反映。宋人画花鸟,本身就有蕴藉寄托深厚的一面。而且宋代诗画又都深受杜甫诗的影响,如李公麟“深得杜甫作诗体制而移于面”,徽宗画也是如此。《柳鸦芦雁图》正是借杜诗《哀王孙》之比兴主题而形之笔端,透入画幅深处而创作出来的。
《柳鸦芦雁图》共分二段,前段画一株柳树和数只白头鸦。柳树枝干用粗笔浓墨作短条皴写,笔势很壮,显得浑朴拙厚,凹凸节宽之状自然天成。柳条直线下垂,流利畅达,运笔圆润健韧而富弹性,墨色前后层次分明。停在枝上的白头鸦或靠根偎依,静观自得,或喃喃相语,使寂静的大地充满了生机。鸟身用浓墨,黝黑如漆。鸟的羽毛用墨留出白线,鸟的嘴舌用淡红色点染,头和腹部敷以白粉,周围略用淡墨烘染,把白头鸦衬托得分外突出,显得神采奕奕。全图笔墨醇和安谧,脱去凡格,深得熙落墨之意韵。
此图中柳鸦芦雁采用没骨画法,竹以双钩法绘出,设色浅淡,构图洗练。粗壮的柳根、细嫩的枝条、姿貌丰腴的栖鸦、芦雁画得都很精细工整。栖鸦双双憩息嬉戏,芦雁饮水啄食,形态自在安详。点睛用生漆,更显得神采奕奕。此图在黑白对比和疏密穿插上取得了很大成功。整个画面恬静雅致、神静气闲。
此图从技法看,属于五代徐熙一路:落墨为格,杂采傅之,故其气格前就,态度弥茂,与造化之功不甚远。赵佶笔墨醇和安谧,既与“黄家富贵”相区别,而又不落于粗野,得笔墨三昧,尽自然之妙。
青岛市美术家协会终生会员许婷:“此画采用了以墨为骨的画法,并把粗笔写意和写生融合在一起,是研究花鸟画由着重色向墨笔画过渡的典型作品。”
此图曾经北宋内府收藏,卷上钤有“宣和中秘”印,后御赐给北宋大臣邓洵武。明初入内府,卷上有“纪察司印”半印。清初经孙承泽、梁清标收藏,乾隆时归清内府收藏,钤有收藏印记。
新中国建立初期,《柳鸦芦雁图》曾经出现在北京书画市场上,但没有引起北京收藏机构和私人收藏家的注意。上海博物馆的鉴定专家谢稚柳在看过这件作品之后,经过反复研究最后认定此图确是“风流天子”宋徽宗不可多见的亲笔真迹,冒险将其买下,于是,这张《柳鸦芦雁图》便成了上海博物馆的镇馆国宝之一。
从2017年10月21日起,上海博物馆中国历代绘画馆常设展完成新一轮的换展,其中《柳鸦芦雁图》在上博人民广场馆公开展出,展期为三个月。
赵佶(1082—1135),即宋徽宗。宋神宗第十一子。元丰八年(1085)封遂宁郡王。绍圣三年(1096)封端王。元符三年(1100),哲宗死,无嗣,佶以弟继位。初号建中靖国,调和熙宁、元丰与元祐间的党争。不久即改元崇宁,任蔡京为相,变乱新法,国政日非。宣和二年(1120),遣使约金攻辽,成为导致北宋灭亡的祸因。宜和七年(1125),金灭辽后乘势南下,进逼汴京,逐传位于子赵桓,自称太上皇。靖康二年(1127)北宋沦亡后,与其子钦宗赵桓俱被掳北迁,后死于五国城(今黑龙汀依兰),年五十四。崇奉道教,自称教主道君皇帝。擅书法,创“瘦金体”。工花鸟,能诗词。《诗词杂俎》有《宋徽宗宫词》一卷(《十家宫词》三卷)、《疆村丛书》有曹元忠辑《宋徽宗词》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