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世荣

更新时间:2024-09-27 11:22

柴世荣(1894年—1944年),原名柴兆升,是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的主要领导者之一。从1931年他奋起抗日,到1944年不幸逝世,他的战斗足迹遍及黑龙江、吉林两省东部地区,为抗日救国身经百战,历尽艰险,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他本人,也从一个只有朴素爱国热情的旧军人,逐步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员。

人物简介

柴世荣,原名柴兆升,胶州人。1924年,到日本统治下的朝鲜做修铁路的苦力。1928年回到吉林省和龙县,一个偶然机会当了和龙县警察。“九一八”事变后,参加了由共产党领导的抗日联军,走上了革命道路。1934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2月任东北反日联合军第五军副军长。1937年9月升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军长。1941年初,他根据形势需要组建了15支小分队,宣传发动群众,坚持抗日武装斗争。1944年秋,在一次执行任务时牺牲,时年50岁。

人物生平

柴世荣,原名柴兆升。1894年生于山东省胶县一个农民家庭,1899年随父母迁往吉林省和龙县六道沟。

1912年,柴世荣父亲病故,家境逆转,柴世荣从此辍学。不久即赴朝鲜打工,1928年归国,时值和龙县招用警察,柴世荣前往投考,旋被录用。他虽当了旧警察,但从不欺压良善,而是本着替天行道的精神,抑富济贫,深得周围群众好评。

“九·一八”事变后,37岁的柴世荣毅然扔掉房屋、家产,带领全家人走上了抗日的道路。当时,活动在中东铁路东段道南一线的中国国民救国军影响较大。其总司令是王德林、副总司令是孔宪荣。柴世荣参加了王德林部队,被任命为救国军第四旅旅长。柴世荣能征惯战,不断攻城陷地,令日伪心惊胆寒;“柴旅”于是成为救国军中的一支劲旅。

救国军内部成份复杂,上属领导人之间经常互相拆台,令柴世荣十分苦恼。正在此际,柴世荣惊奇地发现了共产党员周保中的人格魅力和文韬武略。于是,他下定决心:跟着共产党走。从此,柴世荣成了周保中并肩战斗的亲密战友。

1933年冬,周保中奉党的指示,退出救国军,到绥宁着手组建反日同盟军。柴世荣也随之同退同进,加入同盟军。次军12月,中共吉东特委、宁安县委和绥宁反日同盟军党委共同决定,将绥宁反日同盟军改编为东北反日联军第五军。周保中任军长、柴世荣任副军长。

中共中央于1936年2月发表了《统一军队建制宣言》。据此宣言精神,东北反日联军第五军改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柴世荣仍任副军长。同年,五军遵照吉东特委的提议,将主力部队向中东铁路道北转移。第一、二师以宁安为中心,先后破坏了宁安县卧龙屯集团部落,袭击了卧龙屯警察署和自卫团。6月,在三道河子缴了伪军一个连的械,得步枪百余支、轻机枪两挺,子弹4万余发。其后,又在庆城、铁力、依兰、勃利、桦川等地对日伪发攻击,连战皆捷。

1936年末,周保中与柴世荣会面。周保中对柴世荣一年的战绩给予充肯定。高兴地说:“我常说‘打打闹闹数着柴世荣’,看来不够全面,应该说‘兢兢业业数着柴世荣’。”

1937年初,在后刁翎驻防的日军运送军用物资。此情况由地方群众向柴世荣作了报告。柴世荣决定布置埋伏,予以伏击。经过精心谋划、周密布置,打了一个漂亮地伏击战,生俘20余名,缴获大批军用物资、包括粮食、弹药、军毯、皮大衣等等。此后,柴世荣决定乘胜追击,又将龟缩营房不出的日伪军以沉重打击。

1937年至1938年,两年之际,柴世荣调升第五军军长,并参加了中共吉东省委常委工作会议。其间,五军一师师长关书范,伙同军需处长赵子超、和教导团三连指导员郭郁洲谋图叛变。情况被柴世荣发现,他果断临机处置,将赵子超等人正以军法。关书范闻讯潜逃,后被处死。

处决叛徒,粉碎敌人的诱降阴谋之后,日寇对抗联五军发动了猖狂反扑,在牡丹江一线出动飞机大肆扫射,使五军成为孤军。柴世荣临危不乱,展开游击战略,使敌人大兵无法发挥作用。

1941年,柴世荣奉调入苏联。次年冬,被周中任命为八十八旅第四步兵营营长。此后,柴世荣工作之余,手不释卷,努力学习政治和军事理论。

家人

胡真一,1920年2月出生于黑龙江丹东凤凰城(应该是辽宁丹东凤城),1937年参加东北抗日联军第5军,先后在教导团、妇女团、机械团工作,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多次参加与日本关东军的正面战斗。1938年5月,与东北抗日联军第5军军长柴世荣结为伉俪。

全家抗日

1931年冬,柴世荣由于进行抗日活动,常常一二十天不回家。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柴世荣忽然跑回家,没头没脑地对妻子说:“你跟不跟我走?”妻子感到愕然,焦急地问:“到哪里去?家怎么办?”柴世荣说:“没有国,还有什么家?日本鬼子来了脑袋都得搬家。只要有人就行了!”柴世荣的妻子尽管对丈夫的话不完全理解,更不愿丢弃这苦心经营的小家庭,但与柴世荣多年共患难的生活,使她深信丈夫是不会错的。于是,她就毅然带着三个孩子,拿了些简单的随身用品,上了柴世荣预先准备好的牛车。就这样,柴世荣为抗日救国,“要国不要家”,带领全家参加了抗日活动。后来又都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他和三个孩子先后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献身革命

救国军

“九一八”事变后,在东北形成的抗日队伍中,由留在东北的旧军队(主要是原东北军的队伍)组成的抗日武装,是一个重要的方面。除吉林东部的王德林、吴义成以及柴世荣等组织的“抗日救国军”外,在这前后,主要的还有西、北满的马占山、苏炳文、李杜;南满的唐聚五、邓铁梅、苗可秀等等。他们纷纷组织“自卫军”、“救国军”等抗日武装,在各处抗击日寇的进攻。但时隔不久,由于日寇强大的军事进攻,缺乏正确领导的由旧军队组成的抗日武装,大多数很快就失败了。王德林领导的“救国军”,大部分也相继撤往国外或关内。1933年秋,担任救国军代理司令的吴义成,再次提出放弃抗日、撤往国外的主张,柴世荣同志坚决反对,力主在东北土地上坚持斗争。他说:“为了抗战到底,就是把白骨埋在长白山、镜泊湖畔,也心甘情愿!”由于柴世荣等同志的坚决斗争和共产党员胡泽民、周保中等同志的支持,“救国军”的残部继续坚持了下来。

反日同盟军

1934年初,“救国军”部分上层领导人又对抗日前途发生动摇,导致“救国军”的分化。在这关键时刻,柴世荣毅然率领其所属的一个旅,参加了由共产党员周保中等同志创立的“反日同盟军”。当时,在吉东地区的抗日武装中,柴世荣旅是武器较齐全、战斗力较强的一支部队。柴世荣旅参加“反日同盟军”,为抗日联军第五军的建立和壮大,增添了新的力量。从此,柴世荣同志开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抗日活动,逐步从一个领导群众抗日武装的旧军人,成长为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军队的指挥员,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5年2月,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成立时,周保中同志任军长,柴世荣同志任副军长。经过党的长期教育和培养,1936年,柴世荣同志由周保中同志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6年秋,周保中同志任第二路军总指挥,柴世荣同志接任第五军军长。从五军创建开始,柴世荣同志就担任主要领导工作,为第五军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柴世荣同志很重视游击根据地的建设,1936年,他亲自选定,在吉林东部的三道通建立了临时游击根据地,在当地农民群众中组织了“反日会”,并建立了筹办部队给养的机构。在深山密林里,他和其他同志一道筹划建立了一些密营,以及医院、裁缝所等后勤机构。这样,战斗部队有了后方基地,为以后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坚持斗争,在组织、军事和物资等方面做了必要的准备。

坚持战斗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东北抗联部队的“讨伐”。他们在军事上实行“篦梳”式的纵横“扫荡”;在经济上,实行断绝给养来源的严密封锁。他们残酷地推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和“归大屯”的办法(即把山沟里的零散居民强迫归并到大的村镇中去),断绝群众对抗日武装的支援。在敌人的大举进攻下,东北抗联的游击根据地遭受到很大的破坏,部队大量减员,许多重要的领导人牺牲。在这危难之中,柴世荣毫不动摇,坚决率领五军英勇战斗,保存了五军的一部分队伍,成为二路军后来坚持同日军周旋战斗的重要力量。

处境艰难

1939年,虽然抗日战争在全国进入了相持阶段,日寇在东北对抗日联军的“讨伐”却更为残酷和疯狂,抗日联军的处境更加艰难了。这时,有些同志对抗战的前途和要不要把东北抗联的旗帜继续打下去,发生了怀疑和动摇。特别是到1940至1941年间,这种思潮更加明显。于是在抗联内部逐渐形成了两种针锋相对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抗日游击战争在东北很难坚持了,东北抗联的旗帜不要再打了;另一种意见则认为,东北抗联是鼓舞和团结东北人民进行抗日武装斗争的旗帜,有着巨大的号召力,不管形势多么险恶,也不能抛弃这光荣的旗帜。1941年初,抗联各路军的领导同志在后方基地召开联席会议。会上,两种意见进行了激烈的争论。柴世荣同志力主后者,他说,不论斗争环境如何艰难,抗联部队总可以存在和活动。会议经过长时间的讨论和争论,终于取得了一致意见,坚持东北抗联的旗帜,直到最后胜利;并决定,抗联主力隐蔽整训,另组织15个小分队(每队15至20人)执行军事侦察、宣传和联系群众、骚扰敌人和破坏敌方交通线等任务。这次会议,对统一思想、克服动摇怀疑情绪,坚定信心以及确定今后的斗争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此后,东北抗联的斗争,主要以小分队活动的方式坚持了下来,不断给日伪以打击,直至1945年8月日本投降,这十多个小分队还活动在北满和吉东敌后地区,为东北抗联的英勇斗争谱写了光荣的一页。柴世荣同志身为军长,年纪已近五旬。但他坚决执行党组织的决定,亲自带领小分队,披星戴月,风餐露宿,不畏艰险,深入敌后,每次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当时日伪报纸曾大肆宣扬什么“满洲国共产党根绝”、“匪患肃清”、“大东亚圣战基地巩固”等等,东北抗联十多个武装小分队一直坚持战斗这个事实本身,就足已驳斥、戳穿日本帝国主义的无耻谰言。

带伤作战

柴世荣同志在战斗中曾七次负伤,而他从不在意。每次负伤后,他总是风趣地说:“又让野猪耙了一下,没啥!”一次,他腿部受伤,行动不便,疼痛难忍,但他仍然坚持和部队一起行军打仗,从未离开过部队。柴世荣同志这种献身革命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和坚定了广大指战员坚持抗日武装斗争的决心。

各界评价

柴世荣不仅是东北抗联的一个立场坚定、英勇善战的优秀指挥员,还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品格高尚的好党员。他身为军长,生活上从不特殊。一次,部队在一个村子里过夜,一位比较熟悉的房东老大爷知道柴世荣是军长,坚持要把一个有热炕的房间给他住,他婉言谢绝了,仍和战士们一道睡在麦秸铺的地铺上,而把有热炕的房间让给了几位小战士和一位伤员住。在极端困难的时期,没有粮食,柴世荣和大家一起吃树皮、草根。一次,他带领几个人外出执行侦察任务,几天后,只有他还剩下一点炒面,但他没有独自食用,而是和大家一道分享。

柴世荣对战士十分关心,不管谁有了困难,一旦被他知道了,一定千方百计帮助解决。一次,一位小战士腿受了伤,当时正值天寒,柴世荣同志得知后,立即把自己仅有的皮裤筒子亲自送给他。小战士知道柴军长腿部也受过伤,坚持不收,柴世荣便亲切地对他说:“抗战还没有胜利,需要更多像你这样的青年人,你保住了腿,就等于我柴世荣年轻了二十岁。”有时部队在行军途中经过战士的家,柴世荣常常去探望,在可能的情况下,还要给战士家属留下一些生活必需品。久而久之,战士们亲昵地给他起了一个“柴妈妈”的绰号。

柴世荣对子女要求非常严格。平时,他经常教育他们要抗战到底,并训练他们学骑马、学射击,让他们随时准备上战场。柴世荣把当时年仅十五岁的儿子编入战斗部队去打仗,有意识地在艰苦危险的环境中锻炼他,考验他。后来,党组织决定派柴世荣的子女去苏联学习,他一再叮嘱他们说:“东北老百姓还在水深火热之中,东北党组织和抗日武装都处在艰苦时期,你们不要忘记他们,要好好学习。学不好,对不起党,也不要回来见我。”后来,这三个孩子先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了党的好干部。他的大儿子柴国栋同志1938年回国后,就奔赴抗日战争的最前线,于1939年,在晋察冀战场上英勇牺牲。

与金日成

20世纪30年代初,日本军国主义开始入侵中国。那时,吉林省和龙县警察局有一个副局长柴世荣。柴世荣曾在朝鲜做过4年小工,朝鲜话说得颇流利,加上为人仗义,结交了不少朝鲜朋友,其中有一个曾在吉林上学,之后投身于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争取民族解放斗争的青年。这位青年胆识过人,高大挺拔,皮肤白净,英姿勃发,他就是此后成为朝鲜人民领袖的金日成。他比柴世荣小18岁,但两人却十分投缘。

有一天,金日成和旧日老师秘密约见柴世荣,吐露了一件天大的秘密——金日成这时已成为朝鲜革命人物,他的7名战友被捕关进了监狱,金日成要柴世荣设法救他们出来。柴世荣拼着一死将此事办成了,而那7名共产党员获得自由之时,也成了柴世荣流亡之日。他去了日本,半年之后,“九一八”事变发生了,柴世荣潜回吉林,约了几名志同道合的旧部举起了义旗。金日成也组织起抗日队伍,投入了中朝两国人民共同的抗战大业。

两个好朋友又走到了一起,并且都成为东三省声威赫赫的人物。然而到1932年,他们和先后举义的十多支部队均受到挫折,鬼子悬赏数万大洋取金日成和柴世荣的人头。党组织安排他们秘密转移到黑龙江,柴世荣蓄起了络腮胡子,金日成忍痛剃光了那一头美发,带领部下,化整为零,转移到牡丹江一带。

此时胡真一刚好正式加入东北抗联。在兴安岭的密林里,胡真一从被服厂转到战斗连队,多次参加和日本鬼子的正面作战。1936年,柴世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随后嫁给了丧妻的柴世荣。

1937年某日,柴世荣在刁翎开完军事会议后带着一个人回到自己的住处,来人年轻英俊,高大魁伟,满面带笑,柴世荣向妻子介绍,这位正是被战友们呼为“世界美男子”的金日成。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