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03 15:58
1949年以前,因湖中芦草甚多,每年秋冬枯水季节,附近群众纷纷下湖打柴而得名。
1959年前,柴泊湖与长江相通,承雨面积14平方千米。当湖水位21.5米时,湖泊面积4.2平方千米,容积525万立方米;当湖水位22.4米时,该湖水与武湖连成一片。
20世纪80年代,当水位19.12米时,湖泊面积2.8平方千米,相应容积341万立方米。
柴泊湖最低水位17.26米,最高水位18.86米。2012年,湖泊水面面积2.87平方千米,容积420万立方米,岸线长度11.93千米。因周围建有阳逻电厂、阳逻水泥厂,湖水受到严重污染,水质为劣V类,湖水排入长江。
2023年1月,武汉市开展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柴泊湖因湖泊整治未监测。
柴泊湖排水系统汇水面积14平方千米,包括平江路以北、阳光大道以西地区。柴泊湖水系地区雨水在汛期经柴泊湖调蓄后往南通过阳逻电厂和阳逻水厂之间的排水明渠(黄泥港)及柴泊湖泵站抽排进人长河,非汛期雨水通过自排闸自排,经长河入江。
柴泊湖地面高程一般为18.88—26.22米,沿线分布有阳逻一中、阳逻三中、天琴湾小区及阳逻广场以及农田、鱼塘及水沟。区域地貌属长江II级阶地。阳逻地处仓阳岗南端,境内大丘小山颇多,地势自东北向西南倾斜,东部为起伏跌宕的丘岗,西部为武湖平原和滨江平原,丘岗与平原面积参半,最高点为淘金山海拔90.9米,最低点在武湖二垦区的虾子沟海拔16.5米。
柴泊湖湖区属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的季风气候区,冬寒春暖,夏热秋凉,四季分明。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997小时,年平均气温为16.9℃。
柴泊湖属于城郊湖泊,区域两栖类动物、鸟类、维管束植物、野生植物、鱼类资源丰富。湖泊中部有鲇鱼山,山体植被丰富,滨湖湿地植物种类较多。
由于柴泊湖四周为岗地,是当地农田灌溉的主要水源。沿湖修建20多处提水埠头,有近万亩农田受益。湖中多莲藕,水质适合养鱼。
1960年,建成柴泊湖渔场,60年代成鱼最高产量为91吨,年均产鱼46吨。20世纪80年代最高年产量86吨,年均产量55吨。湖内还产莲子、贝类等。柴泊湖管理权属阳逻水产中心,由阳逻渔场负责湖泊经营管理与保护,养殖面积3.3平方千米,主产鲢鱼、鳙鱼。
1959年,筑堤3.2千米,隔断江水,将柴泊湖与长江、武湖分开,成为独立湖泊。
为确保柴泊湖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武汉市新洲区环保局要求阳逻开发区在开发建设的同时,在该湖常年最高水位线以上构筑截污暗渠,保证承雨面的雨水对柴泊湖水源的补充,确保周边各种污水沿环湖暗渠排向指定的纳污水域进行处理。同时对柴泊湖周边污染企业特别是水污染企业进一步加强治理,实现外排污水达标排放。在柴泊湖周围的迎水面范围内严禁新建水污染项目,对已建的水污染项目必须限期治理达标后才能投人使用。加强对柴泊湖周边地区及湖面的固体废弃物管理,确保水体不受污染。
21世纪后,位于柴泊湖东南的阳逻港在现代物流经济的拉动下,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启动武汉阳逻经济开发区建设。
武汉阳逻经济开发区地处长江中游北岸武汉市新洲区阳逻街,距武汉中心城区20千米,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带动和促进武汉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重任,是湖北省、武汉市重点对外开发区,是新世纪武汉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开发区规划面积35平方千米,分为港口物流区、工业园区和综合生活配套区,其发展定位为:华中地区重要物流中心、现代港口、工业新城。
武汉阳逻经济开发区的远景目标是建成辐射华中,面向全国的区域型港口经济产业区和现代工业新城,即武汉东部地区的综合新城,现代港口和物流枢纽、重要制造业基地。根据武汉市新一轮总体规划,阳逻地区是东部新城的核心组团,远期总规划面积约100平方千米,规划人口60万人。未来发展主要以“一带、一心、双轴”的总体功能结构拓展。“一带”,以深水港区为依托,以武钢、武船、亚东水泥等大型产业项目为基础,发展长达12千米的沿江产业带;“一心”,以柴泊湖为中心,完善行政、商业.教育培训、居住等综合服务功能,构成阳逻新城的核心区;“双轴”,阳逻新城构成“十”字形发展轴,沿外环公路、平江路延长线形成产业拓展轴,是未来重型工业产业主要发展方向,同时依托汉施公路现有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向东适度推进,建设轻工(塑化)、轻纺产业园区。
涂长望(1906-1962年),湖北武汉人,中国共产党党员,气象学家,社会活动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涂长望1929年毕业于上海沪江大学;1932年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获气象学硕士学位 ;1934年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研究员;1939年任教于浙江大学;1942年任教于中央大学;1949年12月任中央军委气象局局长;1954年8月—1962年任中央气象局局长;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62年6月9日逝世,享年5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