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体系

更新时间:2023-12-23 17:58

标准体系是一定范围内的标准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的科学有机整体。与实现一个国家的标准化目的有关的所有标准,可以形成一个国家的标准体系; 与实现某种产品的标准化目的有关的标准,可以形成该种产品的标准体系。标准体系的组成单元是标准。标准体系应具有以下特性:目的性。即每一个标准体系都应该是围绕实现某一特定的标准化目的而形成的; 层次性。即同一体系内的标准可分为若干个层次。它反映了标准体系的纵向结构,协调性。即体系内的各项标准在相关内容方面应衔接一致,配套性。即体系内的各种标准应互相补充、互相依存,共同构成一个完整整体,比例性。即体系内各类标准在数量上应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动态性。即标准体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条件的改变应不断发展更新。将一个标准体系内的标准,按一定的形式排列起来的图表,就是标准体系表。制订标准体系表,有利于了解一个系统内标准的全貌,从而指导标准化工作,提高标准化工作的科学性、全面性、系统性和预见性。

结构

标准体系内部标准应按照一定的结构进行逻辑组合, 而不是杂乱无序的堆积。由于标准化对象的复杂性,体系内不同的标准子系统的逻辑结构可能体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1、层次结构。层次结构是表达标准化对象内部上级与下级、共性与个性等关系的良好的表达形式。层次结构类似树结构, 父节点层次所在的标准相较子节点层次的标准, 更能够反映标准化对象的抽象性和共性, 反之, 子节点层次的标准能更多地反映事物的具体性和个性。层级深度如何, 也体现了对标准化对象的管理精度。标准层次结构的完备性, 标志着标准体系的灵活与弹性, 是标准体系适应现实多样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像档案著录标准子系统、交换格式子系统等都可以用层次结构来进行表达。

2、线性结构。又叫做程序结构, 是指各标准按照过程的内在联系和顺序关系进行结合的形式。该结构主要体现了标准化对象在活动流程中的时间性, 比如档案数据库的设计过程、档案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发都有比较严格的流程控制, 它们都是由若干阶段前后相继完成的, 前一阶段的标准是后续阶段标准得以实施的前提, 如档案数据库设计过程中需求标准与逻辑设计规范之间就是线性结构。

特征

标准体系具有六个特征,即集合性、目标性、可分解性、相关性、整体性、环境适应性。

1、集合性

标准体系是由两个以上的可以相互区别的单元有机地结合起来完成某一功能的综合体,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标准体系的集合性日益明显,任何一个孤立标准几乎很难独自发挥效应。

2、目标性。标准体系实质上是标准的逻辑组合, 是为使标准化对象具备一定的功能和特征而进行的组合。从这个层面上讲, 体系内各个标准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功能形成的, 而非各子系统功能的简单叠加。

3、可分解性。为保证标准体系的有效性,这就要求体系的可分解性。标准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是某一技术水准、管理水平和经验的反映,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但随着各方面情况的发展,标准对象的变化、技术或者管理水平的提升都要求制定或修订相关标准,这就要求对标准进行分解,以对标准进行维护,包括修改、修订、废止等操作。

4、相关性。标准体系内各单元相互联系而又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又相互依赖,它们之间任何一个发生变化,其它有关单元都要作相应地调整和改变。

5、整体性。标准体系是构建标准体系的一个主要出发点。在一个标准体系中,标准的效应除了直接产生于各个标准自身之外,还需要从构成该标准体系的标准集合之间的相互作用中得到。构成标准体系的各标准,并不是独立的要素,标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约束、相互补充,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统一体。

6、环境适应性。标准体系存在于一定的经济体制和社会政治环境之中,它必然要受经济体制和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制约,因此,它必须适应其周围的经济体制和社会政治环境。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