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5-21 21:42
擅攀鸟龙(Scansoriopteryx,意为“攀爬的翼”)是一属手盗龙类恐龙,是一种麻雀大小的动物,表现出树栖的适应性(基于中国辽宁发现的仅有的单个幼年化石标本)。化石包括了不寻常的延长的的第三指,可能支撑着翼膜,也包括羽毛的印痕。大多数研究者认为树息龙(Epidendrosaurus)是擅攀鸟龙的异名;其中一些研究者倾向于将擅攀鸟龙视为次异名,尽管它是有效发表的第一个名称。
海氏擅攀鸟龙(Scansoriopteryx heilmanni)的模式标本(标本号CAGS02-IG-gausa-1/DM 607)是一个孵化不久的手盗龙类化石,在某些方面类似于始祖鸟(Archaeopteryx)。第二个标本,即宁城树息龙(Epidendrosaurus ninchengensis,IVPP V12653)的模式标本,也显示出幼年特征。标本部分脱离,大多数骨骼作为印模保留在岩石板中,而不是三维结构。因为已知的标本是幼年,所以完全成长的擅攀鸟龙的大小是未知的(模式标本是一个微小的、麻雀大小的生物)。
擅攀鸟龙以其宽阔的圆形下颌为特点。下颌包含至少十二颗牙齿,牙齿在颌骨前部比在后部更大。下颌骨可能已经融合在一起,这是一种仅在偷蛋龙下目中已知的特征。
牙齿小,尾巴很长。前肢长,因为外指过长,所以前掌非常不对称。至少未成年个体的浅,拇指翻转。
擅攀鸟龙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其延长的第三指,是最长的手指,几乎是第二指的两倍长。这与大多数其它兽脚类不同——它们是第二指最长。一种近缘生物,奇翼龙(Yi),显示这个延长第三指在羽毛旁支撑着某种翼膜。
擅攀鸟龙有一个无穿孔的髋臼,而绝大多数其它恐龙的的髋臼是穿孔的。擅攀鸟龙的耻骨指向前方,是兽脚类的一种原始特征,而一些与鸟类更密切相关的手盗龙类耻骨指向下方或后方。腿很短,沿着跖骨保留了小卵圆形鳞片,同一区域还有可能是长羽毛的印痕。一个非常大的第一趾(拇趾)位置很低,可能是反向的,允许一定的抓握能力。
尾巴很长,是股骨长的六到七倍,并以扇形羽毛结束。
擅攀鸟龙正模标本的来源尚不确定,因为它是从没有记录确切地质数据的私人化石经销商处获得的。Czerkas和袁崇喜最初报道它可能来自义县组,但汪筱林等人(2006年)对道虎沟层的年代的研究表明它可能来自同一岩层,因此很可能是树息龙的同义词。道虎沟层据信可追溯到侏罗纪中后期,但有争议。
擅攀鸟龙的正模标本(擅攀鸟龙科的模式属)及其树栖适应性特征于2000年在佛罗里达考古和自然历史博物馆(Graves Museum of Archaeology & Natural History)举行的佛罗里达恐龙/鸟类进化研讨会(Florida Symposium on Dinosaur/Bird Evolution)期间首次展出,尽管标本直到2002年才被正式描述。
2019年5月,来自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团队,在辽宁省发现了属于擅攀鸟龙类的长臂浑元龙化石标本。它的相关研究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在2019年5月9日的《自然》(Nature)杂志上。
2002年8月27日,中国ivpp张福成研究员等专家在naturwissenschaften (2002,89:394-398)上发表的论文描叙了一种生活在树上的虚骨龙类(Coelurosauria),并命名为树息龙(Epidendrosaurus,新属)。
随后出现了学名有效性的争议。Czerkas与袁崇喜由另一块同属的标本发表的论文(在线论文)《Feathered Dinosaurs And the Origin of Flight》描述了擅攀鸟龙(Scansoriopteryx),出版日期是2002年8月1日,按命名优先原则,Scansoriopteryx才是有效名。
但是张福成等专家反驳说擅攀鸟龙的研究人直到2002年8月26-29日才向他们发送传真通报,因此不可能是在2002年8月1日出版。最严重的是,擅攀鸟龙的标本来源不明,极可能是走私的标本,按照国际惯例,走私的标本是不能研究与发表的。
Jerry Harris以树息龙和擅攀鸟龙的命名纠纷为例,向国际动物命名委员会提议,使具有数位物件识别号的网络资源也成为有效的学名公布处。因为提议尚未通过,擅攀鸟龙是有效名。
以小型肉食性恐龙来说,擅攀鸟龙有一些奇怪的特征,而这些特征全都显示这种动物会爬树。它的前肢很长,第三指比第二指大两倍(通常肉食性恐龙的第二指是最大的)。而足趾上的爪也特别发达。
为什么会有恐龙想要生活在树上呢?因为树顶是躲避大型动物的安全藏身处,而且擅攀鸟龙还能在树上找虫子吃。虽然擅攀鸟龙不会飞,但它身上也和当时其他许多小型恐龙一样被羽毛覆盖。
一头年轻的擅攀鸟龙(这也是我们仅知唯一的一种擅攀鸟龙)可以借助自己修长带钩的第三指爬上树。它第一趾趾尖向后弯的特征也是攀爬鸟类所具备的特征。尽管长着长长的羽毛,擅攀鸟龙却不会飞,但或许能够从树上向地面滑翔。
在泰国Phu Phok的Sao Khua组发现的几个小化石蛋(其中一个包含胚胎)最初被认为是由类似于擅攀鸟龙的小型恐龙产下的。然而,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这些蛋实际上属于一种蛇蜥类(Anguimorph)蜥蜴。
“树息龙”的正模骨架是从中国东北的道虎沟化石层中采集的。过去,这些岩层的年龄存在一些不确定性,从中侏罗世时期(1.69亿年前)到早白垩世时期(1.22亿年前)。这一岩层的年代和树息龙与其它类似的恐龙有关,通常和鸟类起源也有关。中侏罗世的年代意味着道虎沟岩层的类似鸟类的恐龙比晚侏罗世的始祖鸟更古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