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11 21:34
格式塔音译自德语Gestalt,指具有不同部分分离特性的有机整体。格式塔心理学将这种整体性运用于心理学研究,主张“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的意义。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元素)之和,整体优先于部分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格式塔心理学虽起源于视觉领域,但其实际应用并不局限于感觉经验的范畴。相关理论已广泛应用于包括学习、记忆、情绪、思维和运动等各类心理活动的研究。
格式塔学派认为创造性思维就是打破旧的完形而形成新的完形。发展对情境、目的和解决问题的途径等各方面相互关系的新的理解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关键,而只有在一个有组织的知识整体中过去的经验才能获得意义并得到有效的使用。因此,创造性思维都是遵循着旧的完形被打破,新的完形被构建的基本过程进行的。
知觉组织原则
格式塔学派提出了一系列有实验佐证的知觉组织原则。这些原则阐明了知觉主体把经验材料组织成有意义整体的具体方式(见图1):
(a)接近性(临近法则):个体倾向于将彼此靠近的物体视为一个整体。
(b)相似性(相似法则):个体倾向于将相似的元素感知为一组。
(c)连续性(良好延续法则):个体倾向于将物体感知为简单的连续的物体。
(d)封闭性:个体倾向于将物体视为完整的,而不是关注物体可能包含的间隙。
(e)方向性(共同命运原则):个体倾向于将具有相同运动趋势并因此处于同一路径上的物体组合在一起。
(f)简单性:个体倾向于将图形感知为简单的物体。
(g)良好图形性:在物体之间存在交集的情况下,个体倾向于将两个物体视为两个不间断的实体。
似动现象
似动现象是指当两个相继出现的视觉刺激物之间的时间间隔在1/10秒到1/30秒之间时,我们会将这两个物体知觉成一个运动的物体。20世纪初,德国心理学家韦特海默用实验方法研究了似动现象(phi phenomenon)。他发现,当人们观察一对交替光条时,可以体验到光条在一个位置和另一个位置之间移动的错觉。韦特海默指出,这是一种没有任何运动物体的运动感知,亦即纯粹的现象运动。他称之为phi运动。
顿悟学习
20世纪初,苛勒以大猩猩为被试,做了大量有关学习的实验研究。这些研究主要是通过给大猩猩设置各种各样的问题来观察他们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表现。最具代表性的实验有“接竿问题”实验和“叠箱问题”实验。
在“接竿问题”实验中,苛勒将黑猩猩放在铁槛内,黑猩猩的旁边放置一短棍,在槛外放一长棍和香蕉。黑猩猩开始试图抓取香蕉,结果失败。随后,它尝试用短棍去拨,又失败。经过多次观察,黑猩猩忽然拾起短捧,用短棒连结长棒,取得了香蕉。苛勒认为,黑猩猩是在观望时,把握了两根棍棒与香蕉之间的内在关系,取得了顿悟。
在“叠箱问题”实验中,苛勒把一只黑猩猩放在一个大笼子里,笼子顶端悬挂有香蕉,地面上有箱子,此时需要黑猩猩将几个箱子叠起方可够到香蕉。当黑猩猩看到香蕉时,它最初的反应是用手去够但够不着。它就把自己用来躺卧的箱子移到香蕉底下,站在箱子上伸手去取香蕉,但由于不够高仍够不着;突然间,黑猩猩搬起自己曾坐过的箱子,并将它叠放在其他箱子上,然后迅速登箱取得了香蕉。
整体与部分的知觉
格式塔心理学家关心人们在进行知觉时是如何从背景中分离出一种明显的实体即图形。他们认为,一个人的知觉场始终被分成图形与背景两部分。“图形”是一个格式塔,是突出的实体,是人们知觉到的事物;“背景”则是尚未分化的、衬托图形的东西。人们在观看某一客体时,总是从未分化的背景中看到图形。值得注意的是,视觉场中的构造是不断变化的。这意味着,当人们连续不断地扫视环境中的刺激物,种种不同的客体一会儿是图形,一会儿又成了背景。格式塔心理学家用图形与背景交替图来说明这一现象。
韦特海默(1880-1943)通过似动研究确立了格式塔心理学理论基础,他将格式塔心理学的原理应用于人类的创造性思维,并主张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苛勒(1887-1967)把格式塔原理应用到发展心理学,他研究了顿悟学习并把格式塔心理学理论系统化。
考夫卡(1886-1941)明确认定心理学的任务是研究行为与心理物理场的因果关系,他致力于在发展心理学中贯彻完形理论。
先验论
康德的先验唯心论认为客观世界可以分为“现象”和“物自体”两个世界,人类只能认识现象而不能认识物自体,而对现象的认识则必须借助于人的先验范畴。康德认为人的经验是一种整体现象,不能分析为简单的元素,心理对材料的知觉是赋予材料一定形式的基础并且是以组织的方式来进行的。这一思想成为格式塔心理学的核心思想源泉以及理论构建和发展的主要依据。
现象学
胡塞尔的现象学主张通过直接描述来认识现象。他认为观察者必须摆脱一切预先的假设,对观察到的内容作如实的描述,从而使观察对象的本质得以展现。现象学坚持只有人的直觉才能掌握对象的本质,并提出了具体的操作步骤。这对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提供了具体指导。
20世纪初,物理学的“场论”思想得到发展。物理学家把某个物理量在空间中一个区域内的分布称为场,如温度场、密度场、引力场、电场、磁场等。每个部分的性质由场的整体所决定。格式塔心理学吸收了这一思想,提出了包括“行为场”“环境场”等概念。
20世纪初,心理学的主流观点是基于经验主义的结构主义,其最主要的观点为:心灵从较低层次的感觉中构建所有知觉和抽象思想,这些感觉仅通过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密切相关而相关。而格式塔心理学在系统上起源于形质学派。形质学派将布伦坦诺的意动心理学具体运用到形、形质问题的研究上,认为形、形质的形成依赖于意动。格式塔学派对相关的原子理论(主张将意识分解为特定的元素)提出质疑。他们反对将心理现象分解成更小的部分,相反,他们认为心理现象应该被看作是有组织的,结构化的整体。
1912年,德国心理学家韦特海默在法兰克福大学做了似动现象(phi phenomenon)的实验研究,并发表了文章《移动知觉的实验研究》来描述这种现象。这一般被认为是格式塔心理学学派创立的标志。由于这个学派初期的主要研究是在柏林大学实验室内完成的,所以有时又被称为柏林学派。学派代表人物有韦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
学派成立后,韦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继续发展格式塔理论。1913—1920年,苛勒在大西洋加那利群岛的腾乃那夫岛任普鲁士科学院人类学研究所主任,并在那里做了著名的猩猩实验。1911—1927年,考夫卡一直任职于吉森大学,并进行了题为“对格式塔心理学的贡献”的系列实验研究。1922年考夫卡发表于《心理学期刊》的《知觉—完形说引论》引起了强烈反响。1921年,韦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联合精神病理学家库特·戈尔茨坦和汉斯·格鲁尔一起创办了刊物《心理研究》(Psychologische Forschung),该刊不久成为格式塔学派的宣传阵地。格式塔学派成立后,影响越来越大。到二战前,已经成为德国占统治地位的心理学派。
格式塔心理学在美国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是初步接纳时期(1921—1930),格式塔心理学家及其理论观点初步为美国心理学界所接受。第二是迁移时期(1927—1945),在这个时期,格式塔学派的三位创立者和他们的一些学生相继移居到美国,并在美国的一些大学担任教职和从事科研工作。第三是艰难的综合期(1945年以来)。尽管格式塔心理学在美国的传播缓慢,但它还是吸收了众多的追随者,他们发展这一理论并把它运用至新的领域。
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格式塔心理学诞生地的德国,由于适宜的政治和文化气氛,这一学派又有了复兴的趋势,一些心理学家发展了格式塔理论中的概念和方法,开拓了诸多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课题。格式塔心理学的影响也开始辐射到其他国家。格式塔心理学对日本心理学界的影响在20世纪30年代最显著,并一直持续到60年代。此外,格式塔心理学在前苏联、意大利和中国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1)批判了元素主义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最突出的贡献之一就是对以构造主义心理学为代表的元素主义心理学的批判。格式塔心理学家称构造主义心理学为砖泥心理学,也即心理是砖,由联想(泥)粘合在一起。他们认为构造心理学用内省把人的心理还原为元素,这并不能揭示心理的实质。
(2)促进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
格式塔心理学强调整体论,这一观念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比如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马斯洛就曾在韦特海默的指导下学习整体分析的方法,并最终形成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整体研究的方法论原则。同样,人本主义的其他代表人物也都曾强调对对象的整体体验和描述。
(3)丰富了认知心理学的成果
格式塔心理学对认知心理学的贡献分为两部分。首先是对狭义的认知心理学即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的贡献。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重视研究心理的内部机制,强调从整体上对信息的输入、加工和输出进行模拟研究,这一点深受格式塔心理学的影响。其次是对广义的认知心理学的贡献,如知觉心理学和学习心理学等。格式塔心理学的知觉研究推动了知觉心理学脱离感觉心理学而成为一个独立的分支。同样,格式塔的顿悟学习理论也成为人类历史上较有影响的学习理论。
(4)促进了社会心理学的发展
格式塔心理学家将场的思想引入心理学,这一思想后来在社会心理学中得到广泛实践,成为许多社会心理学理论构建的出发点。同时,格式塔心理学的实验现象学方法为后来社会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方法论基础。实验现象学方法及其变种已成为现代社会心理学研究普遍使用的研究方法。
(1)陷入唯心主义境地
格式塔学派重视自然观察,但他们认为知觉自身具有完形性质,不受过去经验的影响,极力缩小甚至否认过去经验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使“完形”变成超验的东西。完形心理学夸大了心理的能动性,用先验的模式和主体内在的规律解释心理形成的完整性,这使其陷入主观唯心主义。
(2)未摆脱形而上学的束缚
格式塔心理学片面地把整体与部分对立起来,认为先有整体,后有部分;整体决定部分,而部分对整体毫无作用。该理论只重视质的分析而忽视量的分析,认为当时的心理学尚处于幼稚时期,因此只适合对经验做质的分析,尚不宜做量的分析。这种观点忽视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格式塔心理学认为心理与行为是场的现象,所以主张当前的事件只受当前情境的影响,而不受现在、未来心理事实的影响。该观点忽视了历史发展的作用。
(3)理论构建有失严谨
格式塔心理学忽视生理基础研究,部分实验结论缺乏足够的证据支撑,部分概念定义含糊,导致许多概念有被滥用的倾向。同时该学派在理论中使用了大量的数理概念而不加特别说明,这使得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过于晦涩深奥。这些都对完善格式塔心理学理论体系的构建造成了不良影响。
光环效应(Halo effect)可以通过格式塔理论在社会信息处理中的应用来解释,光环效应被归类为在印象形成过程中发生的认知偏差。格式塔的知觉理论强调,个人倾向于将行为和特征视为一个整体而不是孤立的部分。人类倾向于对物体和行为建立连贯一致的印象,以实现可接受的形状和形式。所以光环效应是形成个人模式的原因。同样,光环效应会对个人对现实的感知产生真正的影响,无论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这意味着构建关于其他个人或情况的消极或积极形象,这可能导致自我实现的预言、刻板印象,甚至歧视。
在设计地图时,通常会通过相似性允许读者相似类型的要素或具有相似属性的要素选择相似的地图符号;闭合允许将虚线边界线视为连续边界;邻近性使河段的集合显示为一个单一的分水岭,对于识别地理模式和区域至关重要;连续性允许用户识别可能被其他特征遮挡的特征,即使边界在河流下被遮蔽。
格式塔定律用于多个视觉设计领域,例如用户界面设计和制图。例如,相似性和接近性定律可以用作放置单选按钮的指南。它们还可用于设计计算机和软件,以便更直观地供人类使用。示例包括桌面快捷方式的设计和布局(行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