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希恩

更新时间:2024-01-13 08:03

桂希恩,男,1937年生于湖北武汉,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感染科教授,著名艾滋病防治专家,湖北省艾滋病临床培训中心主任。2004年度中国中央电视台十位“感动中国”人物之一。2010年被湖北省政府授予“人民医学家”荣誉称号。

人物经历

1955年,毕业于武汉大学附属中学(武汉市武昌区昙华林117号,现武汉市第十四中学)。

1960年,毕业于武汉医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医疗系,后志愿赴青海省从事地方病防治及临床医疗工作。

1976年,到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原湖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感染科从事传染病临床医疗、教学及科研工作。

1981年,到美国进修学习,第一次认识到艾滋病病理和临床表现。此后再次赴美进修。

1999年7月,到河南省上蔡县文楼村调查不明原因的传染病疫情,发现该传染病是艾滋病,随即向河南省上蔡县政府报道疫情的严重性,但未获理睬。相反,河南省当地政府以“破坏了上蔡县的形象,影响了上蔡县的经济发展”为由,宣布桂希恩为“不受欢迎的人”,并强行阻拦他进村开展更多调查。为了尽早获得该村疫情更详细的第一手资料,他被迫秘密进入上蔡县,并在多位热心村民的帮助下悄悄深入文楼村调查。同年10月,带着上蔡县文楼村的详细调查报告去北京,向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汇报疫情的调查结果,得到当时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批示。

2000年,继续赴河南省调查艾滋病疫情,依旧被当作不受欢迎的人。有当地官员认为,桂希恩作为湖北医生,“不该管河南的事情”。后到其他地方调查艾滋病疫情。

2001年,将5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带到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做全面检查,却引发一些周围人群的恐慌。为了证明艾滋病不会通过普通接触传染,打消人群的顾虑,将这5名患者带到家里同吃同住。被媒体报道后,桂希恩广受赞誉,此后致力于艾滋病的预防工作。

2004年2月28日,因其在艾滋病教育、预防、关怀等方面的成就,成为贝利马丁基金会(Barry & Martin's Trust)颁发的2003年度贝利马丁奖(Barry & Martin's Prize)得主。基金会创办者英国人马丁·哥顿(Martin Gordon)亲自来到武汉市为他颁奖。

2004年6月11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武汉市,登门看望了桂希恩,感谢和赞扬其积极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得到了中国和世界媒体的广泛报道。

从2004年开始,桂希恩先后开设了湖北省基层骨干医务人员培训班、卫生部艾滋病临床医生进修班。

2005年2月17日,中国中央电视台第三届“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揭晓,桂希恩成为2004年度十大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2005年,被国务院授予先进工作者称号。

2005年9月9日,在2004年度湖北省科技奖励大会上,桂希恩摘取了湖北省最高科技奖——湖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获奖金50万元。省科技厅在桂希恩的获奖材料中写道:他始终跟踪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地方病、传染病,始终深入农村,深入疫区,其研究紧密结合实际,其成果直接服务社会。

2005年10月底,美国《时代》周刊评选出全球18名医疗英雄,其中之一就是桂希恩。

2010年2月27日下午,温家宝总理在做客新华网、中国政府网联合在线访谈时,特别提到桂希恩。温家宝总理在与网友在线交流时,特别强调桂希恩的功绩,称要宣传一下桂希恩教授。

2013年12月1日,桂希恩教授赴京参加了由国家卫计委主持召开的防艾座谈会,向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汇报了艾滋病防治工作。

家庭成员

父亲:桂质廷

母亲:许海兰

社会任职

1955年9月——1960年8月武汉医学院医疗系

1960年9月——1961年12月青海省卫生厅

1962年1月——1970年7月 青海省卫生防疫站地方病科医师

1970年8月——1976年9月 青海省尖扎县医院医师

1976年10月至今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教授

人物评价

他清贫而充实,温和而坚定。仁者的责任让他知难而上。他让温暖传递,他让爱心汇聚,直到更多的人向弱者张开双臂,直到角落里的人们看到春天。他不惧怕死亡,因为他对生命有博大的爱。(2004年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

一个教授做的5年,可以影响中国5百年。(2004年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

马丁·哥顿:桂希恩教授是湖北乃至中国战斗在艾滋病防治与控制工作战线上的杰出代表,从他身上,看到了中国预防和控制艾滋病所取得的成就。

顾海良:“要像桂希恩那样为学、为人、为事、为医、为师,要像桂希恩那样求真、求实、求新、求美、求善。

获奖记录

1990年湖北省白求恩式卫生工作者

1990年全国卫生系统优秀留学人员

1992年湖北省卫生系统模范工作者

1992年全国卫生系统模范工作者

1995年湖北省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

1997年湖北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1998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9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2年武汉大学师德标兵

2003年全国卫生系统先进个人

2003年获贝利—马丁奖

2004年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

2004年十大感动中国人物”颁奖活动中,桂希恩被评为“十大年度人物”之一

2005年,《我所知道的艾滋病》获度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5年桂希恩教授被授予湖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

2008年白求恩奖章

2010年11月27日,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桂希恩教授“人民医学家”荣誉称号。

2021年12月,列入《2021中国品牌人物500强》榜单,排名第469位。

2022年度吴阶平医学奖。

社会捐赠

2023年12月27日,桂希恩教授将50万元吴阶平医学奖奖金全部捐赠给公益慈善基金,用于开展希望之友、医学生下基层、医学人文教育基金等公益活动。

人物轶事

做一个对人民有益的人

1960年,桂希恩即将大学毕业,同学们都想方设法留在大城市,桂希恩的父亲桂质庭、母亲许海兰都是武汉大学的知名教授,他完全有条件留在武汉,但年轻的他心中有一个抱负———将自己的所学献给缺医少药的边区人民。他向父母表达自己的这一愿望时,父亲桂质庭对他说,你以后的路由你自己选择,你只要把握一点,做一个对人民有益的人。

在青海,桂希恩主要从事的是传染病和地方病的防治工作,在当时艰苦的条件下,青海的沟沟坎坎都留下了他的足迹。1976年,为了照顾年迈的父母,桂希恩调到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原湖北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工作,当了一名传染科医生。

帮助农民是一生的安慰

桂希恩从不张扬他的过去。他经常下农村,并常对学生说:“不到农村一线是学不到真正的知识的。”“是农民给了我们粮食,也教会了我们怎样做人,我能用知识去帮助他们这是我一生的安慰。”桂教授跑遍了湖北的二十多个县,很多时间是在“三九”、“三伏”天的寒暑假,因为那段时间他可以带着学生一同前往。

为实验亲身注射干扰素

1985年,为了开展国内的出血热治疗,他从美国带回了基因工程干扰素

由于这种干扰素为1000万单位,需要进行临床实验,桂教授将这种干扰素注射进自己的体内,结果高烧不止。他是我国第一个接受基因工程干扰素注射的人,也是我国第一个使用基因工程干扰素的医生。

从1985年到1987年,他连续三年都到钟祥进行出血热防治工作,每次一去就是三个月。1986年底,在钟祥进行病毒唑治疗出血热的临床实验,要过年了,同去的人都走了,他一个人坚持了下来,既当化验员又当医生,240例临床实验他一人就完成了80多例。

四年工作拉响艾滋警报

1999年夏天,桂希恩的一位来自河南上蔡的学生告诉他一件事,说村里很多人得了一种怪病,发烧、拉肚子,怎么也治不好,还有一些人已死于这种“怪病”,向老师请教这到底是什么病。几天后,桂希恩就来到上蔡县文楼村。第一次抽了11人份血样回来,结果10人艾滋病检测呈阳性。第二次抽140人份血样回来,一半艾滋病是阳性,而且他们都卖过血。

从当年开始,桂希恩数十次深入到河南艾滋病高发区,倾其所有为当地人提供检测和治疗的帮助,并开展家属内传播和母婴传播的研究。

在长达4年的“地下”工作后,艾滋病高发区的真相终于大白于天下。艾滋病高发区就这样被发现。

桂希恩发现艾滋病高发区,不仅揭示了中国艾滋病感染者之众,而且还揭示了艾滋病在中国一个重要的传播途径———血液传播。这对中国防治艾滋病工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