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甑皮岩遗址博物馆

更新时间:2024-11-05 09:08

桂林甑皮岩遗址博物馆,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象山区甑皮岩路26号,其总面积59145平方米,包括独山山脚坡地、水塘及独山山体。

历史沿革

桂林甑皮岩遗址博物馆原名桂林甑皮岩洞穴遗址陈列馆。

1987年,桂林甑皮岩洞穴遗址陈列馆成为正科级事业法人单位,人员定编7人。

1992年,桂林甑皮岩洞穴遗址陈列馆人员增至9人。

2001年,桂林甑皮岩洞穴遗址陈列馆人员增至10人。同年,改名为桂林甑皮岩遗址博物馆。成立初期不具独立法人资格,隶属于桂林市革命委员会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文物工作队。

建筑格局

综述

桂林甑皮岩遗址博物馆在独山南麓自东而西依次建有大门及围墙(1983年建成)、办公楼(1999年建成)、多功能厅(1983年建成)、陈列厅(1978年建成)、文物库房(1998年加层扩建)、值班房(1983年建成)等,总建筑面积1148平方米。主体建筑为陈列厅和多功能厅,均为单体砖混结构建筑,屋顶以小青瓦装饰,具南方干栏建筑风格,其中陈列厅建筑面积410平方米,多功能厅面积约250平方米。2003年甑皮岩遗址发掘30周年之际,筹资300余万元对馆区环境进行了大规模整治和改造。

展厅

1978年建馆时设置有《甑皮岩洞穴遗址出土文物陈列》。1986年1月29日,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国家副主席王震参观遗址及出土文物陈列。2003年甑皮岩遗址发掘30周年之际重新设计、制作了集科学性、通俗性、趣味性、观赏性于一体的基本文物陈列—《万年前的桂林人》。展厅面积256平方米,展线长度105米,展出文物242件。新陈列以《“万年前的桂林人”》为主题,下设“甑皮岩的秘密”“奇异的穴居氏族”“蛮荒的精灵”“崭新的天地”四个分主题予以诠释,每个分主题为一个展区,各展区又由若干个单元组成,前有序厅,后有尾声,前后呼应,构成一个结构完整的展览。

“序厅”:烘托氛围,把观众从现在引回到原始时代。布置有展标、前言和表现万年前桂林人基本形态和生产方式的雕塑。

“甑皮岩的秘密”展区:引导观众跟随考古学家的考古历程,逐步揭开甑皮岩遗址的秘密。下设三个单元,“洞穴与人类”单元介绍原始人类对洞穴的利用、中国及桂林史前洞穴遗址分布情况:“石破天惊”介绍甑皮岩遗址发现与发掘经过:“穿越时空”单元介绍甑皮岩遗址的地层堆积、出土文物及其年代分期。

“奇异的穴居氏族”展区:使观众真正穿越时空,相会“万年前的桂林人”。下设二个单元,“屈肢蹲葬”单元反映他们企盼死后再生的丧葬习俗:“美丽人身”单元反映他们的体态面貌及服饰。

“蛮荒的精灵”展区:使观众回复到万年前桂林人的生存环境,了解他们的适应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体会桂林自古就是最适合人类居住地方。下设三个单元,“漓水渔歌”单元介绍他们的渔捞活动、漓江自然环境及水生动物,“桂山猎谣”单元介绍他们的狩猎活动、山地平原环境及哺乳动物和鸟类动物,这两个单元表现了他们适应自然的能力;“陶纹心声”单元介绍他们的制陶术、烹饪术、审美观,表现了他们改造自然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崭新的天地”展区:使观众追寻着甑皮岩人的足迹,了解甑皮岩人的去向以及岭南其他地区的史前文化。

“尾声”,使观众意识到他已经是众多寻访过“万年前的桂林人”的现代人中的一分子。主要展品为邓小平参观照片和其他领导专家以及普通观众的参观照片,并且随时更新。

2003年12月,“华南及东南亚史前考古—纪念甑皮岩遗址发掘三十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的国内外专家参观了甑皮岩遗址和《万年前的桂林人》文物陈列,评价新文物陈列主题把握准确,富有吸引力;展览结构合理,内容充实;语言精炼,富有情趣,通俗易懂;表现形式富有创意,形式与内容协调统一,总体上已达到史前遗址类专题陈列设计的较高水平。

2008年12月,桂林甑皮岩遗址博物馆举办《回顾与展望—纪念甑皮岩遗址博物馆成立三十周年图片展》。

馆藏文物

综述

据中国博物馆志显示,桂林甑皮岩遗址博物馆有登记入账2857件,其中石器844件(打制石器803件,磨制石器22件,穿孔砾石器11件,砺石7件,石砧1件)、骨角蚌器358件、陶器(陶片)1638件、人类遗骨17具(14具较完整),均为甑皮岩遗址出土物。有97件藏品已定级,其中l级藏品1件,2级藏品16件,3级藏品80件。漓江鹿、猪等动物骨骼标本尚未及登记入账。

截至2019年末,桂林甑皮岩遗址博物馆有藏品数2569件/套,其中珍贵文物97件/套。

重要藏品

桂林甑皮岩遗址博物馆有出自第一期(公元前10000一9000年)的陶釜残片,因烧成温度不足摄氏250度而被称为中国最原始的陶容器;出自第五期的有针眼的骨针(2级),形状与现代匙勺无异的蚌勺(1级),制作精细的磨光石斧、磨光石镑、磨光石矛、穿孔石器(2级),有房屋图案的泥质陶片(3级),代表了公元前6000—5000年间桂林史前文化的最高水平;14具比较完整的人类头骨,是研究现代华南人和东南亚人起源的重要依据;作为“秀丽漓江鹿”命名依据的完整椅角:对研究家猪起源颇有价值的数十件猪骨。

文化活动

科学研究

桂林甑皮岩遗址博物馆有研究馆员职称者2人、具馆员职称者3人、具助理馆员职称者3人。暂未设置专职科研部室和人员。

2007年,周海,漆招进编写出版《寻访万年前的桂林人》(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2008年,周海编写出版《史前明珠甑皮岩》(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并编印《甑皮岩遗址研究文集》(内部准印)。30多年来由该馆职工独立和参与撰写发表的学术论文有40余篇,成果较丰硕者有漆招进(17篇)、阳吉昌(11篇)、周海(10篇)。其中漆招进于1999年在原来甑皮岩文化分期“二期说”的基础上提出“三期说”,于2004年,漆招进提出甑皮岩人去向“南迁说”,在2006年,漆招进提出甑皮岩遗址碳十四年代偏老率的“非普遍适用性”观点,在中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一定影响,推动了甑皮岩遗址研究乃至华南新石器文化研究的进展。

2004年新基本陈列正式开幕后,桂林甑皮岩遗址博物馆持续开展以“走进甑皮岩——寻访万年前的桂林人”为主题的营销宣传系列活动,桂林甑皮岩遗址博物馆先后举办桂林史前文化知识竞赛和考古小奇兵夏令营(2004年),桂林甑皮岩遗址博物馆拍摄《桂林甑皮岩古人类景区》宣传片参展“2005年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与广西师范大学社会文化与旅游学院、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共建教育实习基地(2005年),策划举办“甑皮岩人头像复原揭幕仪式”(2006年),积极参与每年一度的“国际博物馆日”和“中国文化遗产日”活动以及“桂林读书月——走读桂林文化”活动并配合活动举办考古科普讲座。2009年7月起不定期举办模拟考古系列参与体验活动。同时,积极争取报社、电视台支持,对所举行的重要活动都做到及时在报纸、电视等主流媒体报道。

学术交流

在第一次发掘后委托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鉴别人骨标本和动物骨标本,漆招进委托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鉴别腹足类和瓣腮类标本,委托地质矿产部桂林岩溶地质研究所开展洞穴堆积成因研究和植物孢粉研究,委托北京大学考古学系碳十四实验室、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碳十四实验室开展年代测定,委托上海博物馆开展陶片热释光研究等。2007年委托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开展“甑皮岩遗址水文地质调查与防水论证研究”,委托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开展“甑皮岩遗址地表有害生物分析研究”等遗址保护研究课题。

1993年,桂林甑皮岩遗址博物馆与广西民族研究所合作对人骨标本进行遗传学研究,得出甑皮岩人与现代东南亚人关系较为密切的结论。

1998年,桂林甑皮岩遗址博物馆与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合作对历年出土物进行整理和研究,新鉴别出9种哺乳动物标本,根据陶片整理结果提出文化分期的早中晚“三期说”。

2001年,桂林甑皮岩遗址博物馆与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广西文物工作队、桂林市文物工作队合作对甑皮岩遗址进行第二次正式发掘,编写大型发掘报告《桂林甑皮岩》(2003年文物出版社出版),基本弄清了甑皮岩遗址的文化分期及年代框架等基本问题。

2006年,桂林甑皮岩遗址博物馆与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合作,根据出土人骨标本复原了一男一女甑皮岩人头像。

2007年,桂林甑皮岩遗址博物馆与中国地质大学生命地质和环境地质实验室合作启动“甑皮岩遗址陶器有机残留物分析研究”。

2008年,桂林甑皮岩遗址博物馆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合作启动“甑皮岩遗址人骨食性分析研究”。

2009年,桂林甑皮岩遗址博物馆与桂林高等旅游专科学校合作开展“甑皮岩古人类遗址文物模拟仿真保护技术研究”,该三项研究课题仍在进行中。

桂林甑皮岩遗址博物馆先后以甑皮岩遗址为主题举行过2次大型学术会议,推动甑皮岩遗址研究。

1986年10月,中国世界史学会举办“原始社会史暨甑皮岩遗址学术讨论会”,会后桂林博物馆编辑出版《甑皮岩遗址研究》论文集(漓江出版社1990年出版)。

2003年12月,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广西文化厅、桂林市人民政府举办“华南与东南亚史前考古—纪念甑皮岩遗址发掘三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会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参与编辑出版《华南与东南亚史前考古》论文集(文物出版社2005年出版)。此外,积极参加中国博物馆学会史前遗址:博物馆专业委员会、中国百越民族史研究会、中国西部考古协作会、国际古迹理事会等学术组织的年会,交流成果,开拓视野,共谋进步。

桂林甑皮岩遗址博物馆自2000年以来不定期邀请馆外学者举办学术讲座,先后有:考古学家张忠培教授、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林雪川博士、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RichardP.Evershed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傅宪国研究员和韩康信研究员、日本东京大学大贯静夫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吕烈丹博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侯亚梅研究员等。

所获荣誉

2004年,桂林甑皮岩遗址博物馆被桂林市委市政府命名为“桂林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

2007年,桂林甑皮岩遗址博物馆被命名为“桂林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文化保护

桂林甑皮岩遗址博物馆里绝大多数石质、陶质藏品保存状况尚可。但由于库房和展厅比较简陋,无法实现恒温恒湿,有机质藏品如骨角蚌器、人骨标本、动物骨标本存在霉变和自然风化的风险。只能采取将已定级藏品放置于恒温箱中予以重点保护的措施。此外,部分暴露在遗址文化层中的遗物、遗骸和遗迹也面临霉变、风化、虫蛀、鼠咬等风险,目前可靠有效的保护方法。

机构设置

桂林甑皮岩遗址博物馆是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

桂林甑皮岩遗址博物馆经济来源为财政全额拨款。

桂林甑皮岩遗址博物馆设有业务部、保卫部、办公室3个中层机构。

桂林甑皮岩遗址博物馆有事业编制数10人,现有在编人数10人。另聘请合同工11人。在编人员属干部编制者7人,属工人编制者3人;具大专以上学历者9人;具专业技术职称者8人,其中研究员2人、馆员3人,助理馆员3人。

桂林甑皮岩遗址博物馆可以参观甑皮岩遗址;参观《万年前的桂林人》基本陈列和临时展览;观看《甑皮岩遗址第二次发掘纪实》等专题片;参与模拟考古系列体验活动。配有公厕、休闲桌凳、小卖部。

桂林甑皮岩遗址博物馆每年约1万人(不包含阳朔图腾古道景区甑皮岩古人类遗址展示馆参观人数),主要观众为学生、市民等免费和优惠群体。

参观信息

地理位置

桂林甑皮岩遗址博物馆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象山区甑皮岩路26号。

开放时间

9:00—11:30,14:30—16:30。

门票价格

15元/人(学生、军人、寿星、残疾人免票,市民凭证优惠)。

交通路线

1、从桂林市政府出发,走西城大道,进入万福路不久即可抵达。

2、从广西桂林国家森林公园出发,走万福路不久即可抵达。

3、从桂林站出发,走环城西二路,环城西一路,进入环城南三路,进入凯风路,不久即可抵达。

4、从桂林站出发,走中山南路进入崇信路,不久即可抵达。

5、从桂林站出发,走环城西二路,进入崇信路,不久即可抵达。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