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更新时间:2023-07-22 08:54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中医方剂名。出自《伤寒论》,具有解肌祛风,兼温经复阳之功效。主治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微恶寒者。

歌诀

桂枝去芍艾何居,胸满阴弥要急除;若见恶寒阳不振,更加附子一枚俱。

组成

桂枝(去皮)三两(9g),甘草(炙)二两(6g),生姜(切)三两(9g),大(擘)十二枚,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5g)。

用法

以水七升(1400ml),煮取三升(600ml),去滓,温服一升(200ml)。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功用

解肌祛风,兼温经复阳。

主治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微恶寒者。

方义

方中桂枝既可解肌调营卫,又可温通胸中阳气,有表邪则解表,无表邪则走里而温通。生姜解表散寒,温通阳气,与桂枝相用,既增强解肌散风寒,又可增强温通阳气。附子温壮阳气,通达胸阳,与甘草相用,温通阳气之中有补阳之用,故可疗胸中阳气虚弱证。甘草、大枣补益中气,既可益营,又可扶阳气,更可调和诸药。诸药相伍,重在温补阳气,解肌散邪,共建其功。

配伍特点

方中桂枝汤补益中焦,振奋中焦营卫生化之源,实卫通阳发散表邪;加炮附子,大热助阳,温通气机,共收温通调补心胸阳气,达邪出表,邪从汗解之功。

运用

本方证是以阳气虚损,胸阳不振,或兼表邪未解为主要病机的病证。与桂枝去芍药汤相比,则阳气转衰,其症在脉促、胸满、心悸短气等桂枝去芍药汤证的基础上,更兼畏寒

现代可用于治疗肺心病之心悸,冠心病胸闷胸痛风心病之心悸,气短,体虚型感冒,妇人产后汗出尤多等病证而见上述证机者。

加减化裁

胸痹者,加薤白瓜蒌;恶寒无汗者,加麻黄紫苏叶;郁而发热者,加石膏、知母;口渴渴、脉促者,加麦冬、知母。

使用注意

若已有结胸证或无太阳中风的胸阳不振、阴虚内热或热盛者禁用。服药期间,禁用乌梅等酸涩之品。

应用本方时,当注意剂量的调配,不可随意改变用量,必须与证机切切相合,在具体应用本方时,可根据病证表现而适当加减用药。

煎煮药物时,最好先煮附子约10—20分钟后再加入他药,以减附子之毒性。

附方

桂枝去芍药汤

组成:桂枝(去皮)三两(9g),甘草(炙)二两(6g),生姜(切)三两(9g),大枣(擘)十二枚

功用:解肌祛风,去阴通阳

主治: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

出处:《伤寒论

化裁方之间的鉴别

桂枝去芍药汤与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相比较,桂枝去芍药汤主治太阳中风证与胸阳不足证相兼;而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治太阳中风证与胸阳虚弱证相兼,其二者虽主表证都是太阳中风证,但主胸中则不尽相同,证有轻重之分。又桂枝去芍药汤与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均可治疗单一的胸中病证,可其主治也有轻重之分,临证应区别用之。

重要文献摘要

《注解伤寒论》:与桂枝汤以散客邪,通行阳气;芍药益阴,阴虚者非所宜,故去之。阳气已虚,若更加之微寒,则必当温剂以散之,故加附子。

《内台方议》:阳虚阴盛,邪在胸中,不可发汗,只得与附子以复阳温经,与桂枝以散其邪也。

伤寒来苏集》:桂枝汤阳中有阴,去芍药之酸寒,则阴气流行,而邪自不结,即扶阳之剂矣。若微恶寒,则阴气凝聚,恐姜、桂之力不能散,必加附子之辛热。

《古方选注》:桂枝汤去芍药加附子者,下后微恶寒,显然阳气涣散于中下矣。当急救其阳,毋暇顾恋阳气,以附子直从下焦温经助阳,臣以桂枝、甘草,载还中焦阴气,以杜亡阳之机,为御后之策。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