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4-01 11:05
据传说,“桂馨斋”最初是一南方人开设的,后转让给沈姓经营。沈氏曾是“桂馨斋”的门徒,学得一手制作酱菜的技术。他接管“桂馨斋”后,坚持精选原料、精工细作和薄利多销的原则,所以买卖越做越好。由于“桂馨斋”擅长制作冬菜、梅干菜和佛手疙瘩,被誉为“冬菜老店”。清朝时,“桂馨斋”的酱菜得到宫廷御膳房的赏识,被赐给“腰牌”一个、白底红穗帽子一顶、黑色马褂一件,凭此可进入皇宫送菜。
桂馨斋的首创者是一对由南方来京谋生的夫妇。这也决定了桂馨斋的风味桂馨斋属南酱园。
桂馨斋在铁门胡同的门脸儿不大,两间门面,收拾得十分干净,一块黑底金字的大匾悬在门面正中。桂馨斋采取的是前店后场的形式。
铁门胡同里不只桂馨斋这一家酱园,其余如兰馨斋等当时亦有声名。因为酱园多,胡同里井也多。《燕都丛考》有云:“胡同内约有井七十二眼,虽室中,往往亦有井眼。其地多制酱局,需水多,该缘此也。”但今天铁门胡同里的水井已不见踪影,桂馨斋的旧迹也不复存在。
首创桂馨斋的南方夫妇后来把手艺传给了一沈姓徒弟,沈某接管后,在铁门胡同慈康寺一带建起了手工作坊,酱菜制作精细,很快便闻名京城。光绪年问,桂馨斋曾被赐予腰牌等,作为进宫送菜的特许凭证。
光绪三十年(1904)起,桂馨斋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先后开设了南桂馨斋、桂馨栈、桂馨东记3个分号,在大川淀还拥有了一座相当规模的工厂。
桂馨斋老店位于铁门胡同,很多人都称其为“铁门酱园”,反而淡忘了“桂馨斋”这个名字。
桂馨斋隶属北京六必居食品有限公司,北京六必居食品有限公司是全国同行业中规模最大、技术力量强。机械设备先进的生产经营酱腌菜及调味品的专业公司。拥有京城著名的具有470年历史、堪称老字号之最的“六必居”及270多年历史的“桂馨斋”、130多年历史的“天源”等老字号。公司酱腌菜产品的年产量达2万余吨,销售额过亿元,创利税近千万元。
在经济改革的大潮中,企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2000年12月完成了公司的改制工作。把纯国有的管理型公司转制为12个股东参加的股份制公司,企业的净资产达到4千多万元。六必居食品有限公司销售分公司和立达居调味品分公司销售网遍布东北、华北、西北、江南等地。而且还销往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美国、欧洲等一些国家和地区,受到国内外消费者的广泛欢迎。
在北京近郊,又一座占地20亩,8000平方米的厂房建成并投入使用。其拥有国内一流的现代化的生产线,公司技术研究室,汇集了众多的工程技术人员,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桂馨斋创建于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距今已有270多年的历史。创业人是一对来京谋生的南方夫妇,他们先在菜市口摆摊销售自制小菜,后在铁门胡同租赁房屋,招收徒工,开设了桂馨斋南酱园。
桂馨斋酱菜厂在南城刘家窑开设专店的消息传出后,一位家住北城的耄耋老翁闻讯,不辞辛苦地倒了几趟车,慕名来桂馨斋专店买酱黄瓜,买后当即尝了尝,连声称赞:“这黄瓜地道,瓜鲜酱香,真有当年桂馨斋的味儿。”
200多年前,桂馨斋开业后,因其产品酱香味浓,吸引了京城远近的顾客光临,生意逐渐兴旺发达起来。清朝宫廷曾赐桂馨斋进宫“腰牌”一块,白底红穗帽一顶、黑色马褂一件,凭这些可直接进入皇宫送货。道光二十五年的《都门记略》上就有桂馨斋及其名产佛手疙瘩、冬菜的记载。
桂馨斋的佛手疙瘩的确与众不同。原料须用南郊小红门产的二道眉芥头,经洗晒腌制后,再反复9次下料蒸煮、晾晒、装坛发酵。生产出来的产品呈酱紫色,断面有光泽,摸着软,吃着脆,酱香醇厚,甜咸适口。因其芥头尾部形似佛手果,又叫九蒸佛手。用九蒸佛手疙瘩炒肉丝,脆韧适宜,清香可口,是不少老北京人喜爱的一道菜肴。
由于桂馨斋产品地道,因此从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始,桂馨斋迎来了历史上第一个鼎盛时期,先后开设了南桂馨斋、桂馨栈、桂馨东记3个分号,还拥有一座加工厂,人员超过百人。
到1937年,桂馨斋职工达到了190多人,营业面积达6848平方米,年产酱菜所用芥菜达100多万斤,白菜150多万斤,其它瓜菜的用量也相当可观,成为京城内首屈一指的大酱园。在1938年编的《北平旅行指南》一书中,桂馨斋是唯一一家以酱菜食品收录的老字号酱园,与全聚德烤鸭、桂香村糕点等名家食品同列榜首。
日本侵占北平后,直到1949年北平解放,由于连年战乱,桂馨斋已是江河日下,年年亏损,几濒破产,门店只剩下14人。
新中国成立后,桂馨斋获得新生。1956年,经公私合营,桂馨斋同兰馨斋、瑞馨斋等几十家酱园合并,以桂馨斋为主成立了“北京宣武酱菜厂”。后又曾几其改名,如宣武酱菜厂、北京市酱菜食品三厂等。
进入上世纪90年代,桂馨斋乘改革春风,迎来了第二个鼎盛时期,职工人数发展到近300人,占地面积2.8万平方米,企业不仅生产佛手疙瘩、五香豆豉、什锦菜、甜面酱这四大产品,而且注重吸收各家酱菜之长,推陈出新,研制、开发出新的酱菜品种,如:桂香丝、盒锦菜、甜辣黄瓜、桂花辣芥、香辣酥等。桂馨斋在保持传统产品的基础上,一是朝着高档酱菜方向发展,二是朝着低盐、低糖、多味方向发展。
随着桂馨斋产品品种的增多,销售范围也空前扩大,不但在京城内拥有崇文门菜市场等数百个销售点,在华北、东北、西北等地区的主要城市,也有100余家大型商场销售桂馨斋的酱菜。
据1956年公私合营时企业登记册记载:桂馨斋创业于清朝乾隆元年(即1736年),创业人为一对来京谋生的南方夫妇,他们先在菜市口摆摊销售自制小菜,后在铁门胡同30号租赁房屋招收徒工,开设了桂馨斋南酱园。现年已70多岁的陈振森老人,是13岁进桂馨斋学徒的,他仍清晰地记得当年门店上的一副门联:桂毓燕山分冀北,馨盈易水胜江南。酱裕周官百世瓮,园留庄子八千年。藏头诗意喻桂馨斋能够流芳百世,千年不衰。
桂馨斋开业后,因酱菜质量好,经营得法而吸引了京城远近的顾客光临,生意逐渐兴旺发达起来。当时,桂馨斋有一来自河北故城县姓沈的徒弟,诚实懂事、聪明能干,深得东家夫妇的喜爱。东家便将做酱菜的手艺及配方传授于沈某,使沈某学到了真正的本领。经过长期磨炼,沈某成为经营酱园的能手。后来,东家夫妇年老南归,除取些盘资费用外,将桂馨斋的全部资产赠与沈某,由其继续经营。
沈某接管桂馨斋后,励精图治,通过向亲友筹措资金,添置生产器具,同时招收徒工,扩大生产规模和经营范围,并在铁门胡同慈康寺一带建起一座手工作坊,开设了批发业务。由于沈某经营得法,酱菜制作精细,质量上乘,很快桂馨斋便闻名京城,不但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而且得到了清朝宫廷的重视,曾赐予“腰牌”一块,白地红穗帽子一顶,黑色马褂一件,凭此可进入皇宫送菜。酱园的声誉名噪京城。
沈某坚持勤俭办店,以身作则,干活抢在前头,不当甩手掌柜。酱园用人制度规定:不添少东家,不添少掌柜,不住闲人,对外不作保。沈某在桂馨斋干了一辈子,晚年在本柜中选任一接替他的新掌柜。他告退后,仍任股东,并和柜上订立合同,规定分红办法仍为三年一账期,一切规章制度不变。以后的历任掌柜都以沈某为榜样,为桂馨斋酱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8年)始,桂馨斋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先后开设了南桂馨斋、桂馨栈、桂馨东记三个分号,在宣武区大川淀14号(南横街50号),还拥有一座相当规模的工厂,人员超过百人。那时,京城大部分油盐杂货店都从桂馨斋购进酱菜、腌菜等产品,销售给千家万户。因桂馨斋老店位于铁门胡同,故很多人都喜称其为“铁门酱园”,而淡忘了桂馨斋。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大力扶持老字号,给桂馨斋带来了生机。1956年公私合营,以桂馨斋为首,与兰馨斋、瑞馨斋等几十家小酱园合并为北京市宣武酱菜厂,规模不断扩大。一直到九十年代初,才重新恢复了老字号。
六必居酱园开业于明朝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几百年来,六必居人始终坚持“质量第一、安全第一、顾客至上、诚信服务、遵守法规、持续发展”的经营思想。一切从客户的需求出发,产品制作中坚持“黍稻必齐,曲蘖必实,湛之必洁,陶瓷必良,火候必得,水泉必香”的“六必”精神,严格按照操作工艺和规程生产,从原材料进厂到成品出厂,始终坚持严格的质量标准和先进的理念。为六必居产品质量提高和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公司坚持走名牌发展之路,在企业做大做强上做文章,首先以科技为先导,在保留传统生产工艺的前提下,开发新产品、新包装,研究现代消费者的口味变化,不断地更新产品包装和口感,生产不同的产品满足他们的要求,便捷食品、营养食品、方便食品、安全视频是我们公关的课题。
为了是传统老字号产品更多地占领全国市场,走向国际市场,2002年公司引进国际先进的科学管理体系,实施了ISO9000和HACCP(食品危害分析及关键控制点)二合一的体系认证,并最终通过英国国家质量保证有限公司(NQA)认可,率先在国内同行业中获得证书,“六必居”2002年和2004年两次获得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北京市名牌产品”称号、2003年获得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守信企业”称号,同年获得北京市政府“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光荣称号,为了中华老字号赢得很多的荣誉。
进入2000年后,外贸出现较好势头,公司不仅实现了品牌成品出口,而且产品已经走向欧洲、澳洲,如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法国、新加坡、韩国及我国香港及澳门等地区。公司已拥有自主出口权,顺利完成美国FDA注册,为中国品牌走向世界,逐渐发展成为为世界品牌打下了基础。
公司已经初步实现现代化企业制度转变,公司将以科学决策管理为主体,逐步提高传统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创新能力,提高产品市场竞争能力,丰富提高产品的文化内涵,倡导企业文化,弘扬“六必”精神,进一步实施品牌战略,强化员工的食品安全卫生意识,加快实现企业快速发展,在国内国际市场竞争中,牢固树立六必居品牌特有的企业形象和产品特色。
2006年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老字号”称号。
2023年9月28日,《商务部等5部门关于公布中华老字号复核结果的通知》公布,桂馨斋品牌通过中华老字号复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