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12 13:27
桃脸牡丹鹦鹉(学名:Agapornis roseicollis):体长一般在15厘米左右,体重40-50克。喙腊白色,眼睛黑色。全身羽毛有明亮整洁的杏仁绿色。身体下部是较浅绿色的羽毛,尾羽为彩蓝色,深玫红色的前额,象牙色的啄和灰色的脚,整体颜色配合得十分美丽。在人工饲养的培育下,有了很多不同羽色的品种。
桃脸牡丹鹦鹉体长16厘米,体重48-61克。雌鸟略重于雄鸟,雄鸟翼展98-102毫米,雌鸟99-106毫米。该物种的羽色显示与年龄相关,并且在较小程度上显示着色的性变异。雄鸟的鸟体为绿色,前额、眼睛后方的细窄条状羽毛为红色;头顶、鸟喙和眼睛之间、脸颊、喉咙和胸部上方为粉红色;身体两侧、腹部和尾巴内侧覆羽为黄绿色;尾部为亮蓝色,尾巴上方绿色,内侧蓝色,除了中央的羽毛之外,所有的羽毛都有一条黑色的带子,末端有红色的斑点。翅膀内侧覆羽为绿色,并带点浅蓝。这个品种的雌性非常相似,但颜色略显暗淡。鸟喙黄白色,虹膜深棕色。
在野外共有2个亚种。指名亚种和安格拉亚种,可以通过其更明亮的颜色识别。安格拉亚种喉咙更红,带有淡淡的薰衣草色。绿色更深,臀部的蓝色更紫。鸟喙也与指名亚种不同,是白色的有绿点。
幼鸟的鸟喙会带有黑色,头部为灰粉红色,要4个月后才能长成和成鸟一般的体色。桃脸牡丹鹦鹉是中国最普遍的小型鹦鹉之一,也是最体型最大的爱情鸟,体长略短于黑翅情侣鸟鹦鹉,但体重较重。有各式各样不同色系的变种。
主要栖息在海拔1500米以下的干燥林地内,从次沙漠地带的干燥草原、热带草原林地、岩石地形区、河流旁的林地、棕榈树林到农作物区都是常活动的范围,主要的栖息处都在水源区附近。
桃脸牡丹鹦鹉一般都是5-20只左右一起活动,但在觅食时与至水源地喝水时会数百只聚集,平时在群体中总是喜欢彼此争吵不休,非常吵杂;平时会漫无目的的觅食,遇到水源处就会停下来,等到水源干涸以后,鸟群就会继续移动寻找下一个水源,非常依赖水源,一天之中往往要前往水源处好几次;有时候农作物成熟时他们会大批聚集觅食,被当地农民视为害鸟。叫声虽不大,但是声音尖锐,常会吵杂,个性十分活泼、爱玩与好奇,与主人从小有良好互动的手养鸟喜爱亲近人,有些也会很调皮、捉摸不定,行动很敏捷,一不小心常常会逃脱,可以修剪羽毛防范飞走的可能性。
主要食物为种子,有时会在地上吃草类种子,也常至农田内吃小米栗及玉米,或到果园及花园吃葵花子,在许多地区被视为严重破坏农作物的害鸟,天气冷时会数只栖于树枝上紧靠在一起,通常筑巢在岩石裂缝中或占据别种鸟的巢。
野生的桃脸牡丹鹦鹉分布范围集中在非洲的西南部。它们居在住南非的西北角开普省北部,东非的博茨瓦纳,穿过纳米比亚南部的橘河和西半部,进入安哥拉的西南角。 由于自然范围的扩大,恩加米湖周围的区域很快就会被桃脸牡丹鹦鹉所占据。 该物种在世界许多地方被驯化为笼鸟,包括美国和日本。
在2-3月及4-10月会进入繁殖季,仅雌鸟孵卵,窝卵数约4-6枚;笼养鸟十分活泼好动,是很健壮的鸟儿,喜爱鸣叫,有时很吵杂,爱啃咬,玩具及新鲜树枝可酌量提供,除了一般提供的混合种子外,蔬菜水果、谷物等食物的提供可以使它们更健康。
繁殖难度低,适合刚入门者做繁殖尝试,群养繁殖也能有不错的效果,全年均能繁殖,可提供筑巢所需之稻草、树枝、树叶等供它们使用,约在交配后10天会生下第一枚卵,每隔一天下一枚卵,一窝约产4-6枚卵,在6-7天后即可检查卵有无受精,孵化期约21-23天,30-35天后幼鸟羽毛长成,亲鸟有时可能因矿物质缺乏而拔幼鸟的羽毛,在雏鸟孵出后的期间宜提供营养且丰富的食物,抓出手养最佳天数约10-14天,不宜太晚将幼鸟移出巢外。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