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派散文

更新时间:2021-12-02 17:03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文章特点

桐城派散文,即桐城一派的散文。

桐城派的散文,内容多是宣传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语言则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清真雅正”。他们的许多散文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桐城派的文章,在思想上多为“阐道翼教”而作;在文风上,是选取素材,运用语言,只求简明达意、条例清晰,不重罗列材料、堆砌辞藻,不用诗词与骈句,力求“清真雅正”,颇有特色。桐城派的文章一般都清顺通畅,尤其是一些记叙文,如方苞的《狱中杂记》、《左忠毅公逸事》,姚鼐的《登泰山记》等,都是著名的代表作品。

论点鲜明,逻辑性强,辞句精练;写景传神,抓住特征,细节盎然,寄世感叹;传状之文,刻画生动辞;纪叙扼要,流畅时晰。平易清新,是整体流派特点。散文名篇有:方苞《狱中杂记》、《左忠毅公逸事》、姚鼐《登泰山记》。辞赋大师潘承祥先生评价道:“桐城古文运动,是唐宋古文运动的继续、发展、终结。”。

桐城派简介

桐城县是属于安徽省安庆市管辖。虽然历史的文人较多,但经济发展很一般。学习风气尚可。

桐城派 ,即桐城文派,又称:桐城古文派、桐城散文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均系安徽桐城市人,故名。

桐城文派是清代文坛最大散文流派,其作家多、播布地域广、绵延时间久,文学史所罕见。八股文的出名之地。

桐城,春秋为桐子国,唐至德初建县制。古县名始于宋,崛起于明,鼎盛于清,尤以“桐城派”古文著称天下。“天下文章其在桐城呼!”清朝乾隆年间世人对桐城文章的赞誉。桐城派,上溯到明末清初。桐城人方以智钱澄之戴名世,在古文理论和创作实践上,初步体现桐城派的某些特征,是桐城派前驱。

桐城派,有1200余位桐城派作家、2000多种著作、数以亿字的资料---这些数字就是崛起于200余年前的桐城散文派在200余年间创造出来的文明成果。

“桐城派”奠基人---戴名世(1653~1713);方 苞(1668~1749)。

方苞、刘大櫆、姚鼐被尊为“桐城三祖”。

“姚门四杰”梅曾亮管同方东树姚莹

桐城派代表人物: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 鼐,姚 莹,曾国藩吴汝纶马其昶

桐城派文论体系和古文运动的形成,始于方苞,经刘大魁、姚鼐而发展成为一个声势显赫的文学流派。

思想

桐城派的“载道”思想,适应清朝统治者提倡程朱理学的需要;“义法”理论,也能为“制举之文”所利用,故得以长盛不衰。他们在矫正明末清初“辞繁而芜,句佻且稚”(方苞《书柳文后》)的文风,促进散文的发展方面也起了一定的作用。姚鼐编选《古文辞类纂》,流传尤广。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