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4-02 10:37
村三面环山,一面朝海,占地面积9平方公里,山林面积8270亩。行政村设有党总支、村民委员会、村经济合作社,村民委员会有20个村民小组组织而成,村经济合作社下设经济理财小组。同时还设有团支部,妇委会及民兵连,治调委员会等组织。桐照过去人多地少,居住集中,经济状况相对落后,21世纪后,村级经济得到了明显改善,村民生活日新月异。村经济主要以水产业收入为主,拥有钢质渔船378只,其中双拖220只,单拖137只,帆涨网21只,渔运19只,是浙江省最大的渔村。
2010年9月13日,借桐照开渔节之际,中国鱼业协会正式授牌桐照为“中国第一渔村”称号。
桐照和桐蕉司都属于莼湖街道,一南一北,直线距离相差几十公里,那么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么?看看这2村的来历便晓得:
宋末元兴(距今730余年)四海扰乱,有福建莆田县林氏坤公偕兄弟与两子,北上避难到浙江沿海。一日暮宿古庙,人困肠饥,不知来日何往,求神指点迷津,定居何处。当夜坤公果得一梦:神示北行,到一海边,那儿环山如椅,背北面南,后山梧桐,其影垂礁,海水漾漾,桐花璨璨,水光山色,景致宜人。次日谓于兄弟。兄弟亦曰:梦见大槐树,上有雅雀窝。(现今宁海加爵科村)。
是日兄弟分道而行。坤公率两子,来到一海边小村,正值落日沉息,见长长后山树影,正落在远远海中礁上,鳞光闪烁,甚觉好看。细观地形,西北高山如椅背,东西低坡似扶手,背山面海,风光秀艳。若居其间、犹坐椅中,安稳舒适,实乃福地,且有海中悬山,如屏似镜、遮揽风水、照应村落,此乃应梦之地,后必兴旺发达。遂询老丈:此谓何地?对曰:“后山名高梧,梧桐对礁,古名桐礁,又名桐坡。”又询可否留居?答曰:吾吴姓只十八户,尔居可也。遂居于此,定名桐照。桐者梧桐;照者其一偕音礁也,其二照应神梦,其三前有悬山照映也。
原来“桐照”是“桐礁”而来。
从太平洋流涌起的波涛,跃过那万里东海,直奔浙东口岸。在西沪港拍打战舰,到狮子口激荡回旋,这就是美丽的象山港。象山港的北岸,闪烁着一颗璀璨的明珠,那就是“中国第一渔村”——桐照村。
桐照渔村位于奉化市东南,象山港北岸。据《奉化市志》记载,五代时己有桐照之名,“后山名高梧,山上梧桐繁生,枝叶对照映辉,故名桐照”自唐中叶到清未属忠义乡。1949年,称梧山乡,以境内高梧山而得名,全国解放后,称桐照乡。1958年公社化后,又称桐照公社,1983年重建桐照乡,1988年拆乡建外镇,2005年拆扩并时,拆除桐照镇。并入莼湖街道,称桐照村。桐照全村陆地总面积约为1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为1840亩,山林为8270亩,钢质渔船445艘。近海作业小船79艘,全村常住人口16000人,其中外来人口6000人,全村有85%的人从事外海捕捞的近海养殖,76%经济收入来自海洋,人均收入2.1万元,桐照村东 南 西三面环海,地势北高南低,山势起伏的丘陵,在蔚蓝色大海的哄射下,犹如一条条畅游大海的鲸鱼,千姿百态,蔚为壮观,溪流源自境境内,独立入海,弯弯曲曲,自成品格,境内一年四季,季节分明,属海洋气候,温和而湿润地理条件优越,自然资源丰富,水陆交通便捷,素有鱼米之乡美称。
改革开放以来,桐照的经济得到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显著提高,1978年全村工农业生产总值只有3200万元,到2008年,全村实现工农生产总值13亿元,30年时间增加了40多倍。经济实力的增强,推动了其他各项事业的飞速发展,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医疗卫生,逐步完善,社会保障,全面覆盖,全村七千多人口,人人免费享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近几年来,累计投入1000万元,建成了蓄水在20万方以上的炭子坑水库和石岙水库,投入800万元,建成了全村自来水管网,保证了全村近1.6万人口和100余家企事业单位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投入600万元,建好了桐照市场,投资800万元,建成了育才路,孟良路和滨港路,正在建设中的宁波市级重点工程,沿海中线穿村而过,使桐照村的交通道路建设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村内道路增平直,经纬有序。老房区,卵石排列成行,新房区,道路纵横平直,总库容5000吨油库的投入使用,500吨级货两用码头和一级群众渔港的建成,无不显示着桐照渔村的勃勃生机。
桐照渔村的外海捕捞历史悠久,渔业文化底蕴深厚。据《奉化市志》介绍,早在宋代桐照就形成了渔村,《四明志》上说,南宋开庆元年,即公元1259年,庆元府征用奉化木船船幅2丈以上411艘,2丈以下1288艘,这其中一半渔船征自桐照,明初,桐照己有大捕作业,作业海域达到了岱衢洋,大戢洋等海域,据嘉靖《奉化县志图》记载,早在洪武15年,即公元1382年,就在河泊设置官署,征收渔税,可见,桐照渔业生产之历史悠久1745年桐照渔村在岱山东沙角设立渔公所,成为桐照渔民的渔业指挥所和渔民临时休养,淡水食物给养的场所,2007年,桐照村又发现了清朝同治年间的海洋捕捞许可证,说明那时人们己经有了保护海洋的意识。优美的“童谣”悲凉的“渔嫂歌”欢乐的’四季渔歌“显示出深厚的渔业文化,呼啸的海风,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捕鱼能手,汹涌的浪浪,奏出了曲又一曲的蓝色牧歌,解放初期,桐照全村仍有大捕船150艘,1950年12月,由桐照渔会制作的“改良大捕船模型”获宁波专区届农业展览甲等奖,以后,在县人民政府的支持下,大捕船逐年增加,到1955年,全村大捕增到300多艘。1956年,我市第一对100马力,载重40吨的渔业机帆船在桐照诞生,翌年增至2对,1959年集资42万元,建造了红旗号渔轮1对,并配备短波无线电通讯,1960年起,渔船逐步安装起网机,超声波垂直鱼探仪等,基本实现渔船机动化,作业半机械化,1968年至1983年,是外海捕捞的鼎盛时期,当时,以60马力,载重为60吨的小型机帆船为主,在40海里以内作业,捕钱产量在省内名列前茅,年对船产量超万担,致使桐照声大增,“桐照”两字登上了“浙江日报”的头版新闻,当时在桐照流传达着,“红旗万担迎风飘,象山江畔人欢笑”的赞词,1979年,桐照渔村建成了全省第一对木质尾滑道拖网渔船,载重83吨,同年灯光对网试捕成功,以后渔业资源衰退,产量不断下降,为此,渔场逐步向外移至70海里,使小型机帆船不能适应外海捕捞的需要,所以,从1995年开始桐照村二委会根据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加速发展莼湖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开发的总体要求,多方筹措资金,大力发展150马力,载重在300吨以上的优质钢质渔船,到目前为止,全村共有钢质渔船445艘。其中大马力290艘,小马力155艘,还有在建渔轮30艘,桐照村境内有海岸线10公里,浅海资源为4000亩,可养殖海涂面积为1650亩,早在1958年,桐照就从大连采种并试养海带成功,那时,由于国家对海带采取包收包销,购销倒挂等优惠政策,使放养面积逐年增加,最多时达万亩以上,1984年起,国家停止包收包销,海带养殆殖骤减,1988年来,由于海洋资源的衰退,桐照村利用得天独厚的浅海资源,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开发近海养殖,在传统养殖海带,牡蛎的基础上,积极发展表蟹,朋皮花蛤,白蟹和平共处对虾的养殖,提高养殖总体水平和经济效益,1994年开始,又大力发展网箱养殖,养殖七星鲈鱼,1996年,全村养殖面积达到500亩,网箱发展到6000只,至2008年,养殖面积达到7500亩,网箱发展到16000只,放养鲈鱼,黄鱼,美国红鱼和黑雕等,年产值近亿元,同时积极引进适宜本地发展的新品种,提高养殖面积的利用率,海产品加工冷冻企业是桐照村的主要经济,自1980年建造村内第一家冷冻厂以来,全村渔民自筹资金兴起建造冷冻厂热潮,到2008年底,全村己拥有冷冻企业23家,一次性可储藏水产品1.5万吨,全年销售各类水产品2万吨以上,与时代同步,与国际接轨,在单纯的冷冻行业己经不能适应时代进步之间,桐照又产品了许多高档次的海鲜食品加工厂,如伟泽海鲜食品加工厂积极引进QS技术,建造无菌鲜加工车间,让桐照的海鲜加工产品走进超市,走向全国,走向世界,造船业对桐照村来说,既可以说是古老的行业,几百年前,桐照村就有造船的技术,村里有大木,小木,拶船等,与造船有关的传统行当,出现了祖孙三代都从事同一行当的,“大木世家”“拶船世家”等,然而随着钢质渔轮的兴起,大木,小木,拶船等,传统行当慢慢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取而代之的是钢铁工,电焊工等,桐照渔村拥有了3家船舶修造厂,不但能修造钢质渔轮,还能修造万吨级的远洋货轮,与此相应的还出现了船务运输有限公司,为渔民转产转业提供新的就业门路,服装业是桐照村又一大产业,全村拥有4家服装企业,10条衬衫加工流水线,全年加工各类衬衫400多万件左右,年产值达到5000多万元,在冷冻加工,船舶修造,船务运输,服装等四大行业竞繁华的同时,建材,五金,皮具,童车等企业也后来居上,共同谱写桐照工业经济的新蓝图,铁局悬山横作障,天门蜃水曲成环,与桐照隔港望的是我市最大岛屿之一,悬山岛,悬山岛陆地面积2.36平方公里,那里树木葱翠,海天相映,鸟语花香,风景幽雅,既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又有丰富的人文景观,有明朝戚继光抗倭遗址,有清初张苍水抗清足迹,更有梅花桩,娘娘岙,六金头等古迹,是有待开发的旅游胜地,依偎在悬山岛旁边的小岛叫凤凰山岛,游客在乘坐游艇游岛的过程中,既淋浴海滨阳光又饱尝浙东名厨海鲜,享受大海赐予的各种风光,2002年,桐照村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适时发展了休闲渔业,向阳海岸娱乐休闲有限公司,它集旅游,观光,休闲,餐饮和娱东于一体,亲近绿色海洋,享受向阳海鲜年接待游客3万多人次,与此同时,海艺宾馆,新乐饭店等,一批第三产业也正在蓬勃兴起,2009年7月,国家渔业局局长李健华,在浙江省海洋局局长赵利明,宁波市海洋与渔业局局长陈秀忠和奉化区海洋与渔业局局长印敏的陪同下考察了桐照渔村,对桐照渔船在外海捕捞中的安全生产作出了充分肯定。2010年,桐照村在莼湖街道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成功协助举办了“蓝海莼湖”休闲养生节,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发展海洋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