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29 18:37
桑振君(1928年12月27日-2004年7月9日),河南开封人,豫剧桑派艺术创始人,豫剧表演艺术家,中国豫剧六大名旦之一,豫剧三鼎甲之一。
先从母亲学唱河南坠子。父母亡故后在界首、亳州、沈丘、项城一带流浪卖唱。一位老一代豫剧表演艺术家的母亲发现了她的艺术天赋,收养她为义女,教她学习豫剧艺术。艺术天赋和不懈的努力使她14岁就唱红了开封、陈州、界首、周口、漯河、许昌等地。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前期,二十岁出头的她已和豫剧大师陈素真、常香玉并称豫剧舞台的旦角“三鼎甲”,形成了“东陈西常中南桑”的鼎足之势。她曾和常香玉同时参加抗美援朝慰问团赴朝慰问志愿军将士,曾率团赴中南海为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演出,代表豫剧参加中南五省的地方戏汇演。桑派名剧《白莲花》在1956年河南省豫剧流派汇演中一举夺得剧本、音乐、表演、舞美四个一等奖,成为流派汇演中惟一夺取四个一等奖的剧目。1958年和1959年,毛泽东两次来河南,都点名看桑振君演的《打金枝》。
20世纪50年代初,桑振君曾有较长的时间在西华生活和演出。上点年纪的西华人至今还记得桑振君演出时那万人空巷的情景。1951年,西华县逍遥镇的桑派戏迷们把她从漯河“强行”请到逍遥。桑振君一到逍遥,整个逍遥镇就沸腾了。一曲《白莲花》唱火了沙河南北、颍水两岸。从此,桑振君成了逍遥父老的光荣,成了沙颍儿女的骄傲。
在西华县,桑振君成了艺术和美的化身。因她曾一场演出收入十二万元(旧币),于是“十二万”的绰号便不胫而走。
20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桑振君离开河南到河北邯郸,接替豫剧皇后陈素真,从事豫剧教学和唱腔设计工作。紧接着,文革开始了,桑振君被打成“反动权威”、“黑线人物”,肋骨被打断,被迫离开了她所挚爱的豫剧舞台和教学讲台。
“十年动乱”结束后,桑振君又重新焕发了青春,把艺术毫无保留地献给了人民,并呕心沥血地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豫剧新人。
代表剧目《对绣鞋》《桃花庵》《秦雪梅观文》《打金枝》《下陈州》《八件衣》《白莲花》《黛玉葬花》《英雄》等等。
著名戏剧导演罗云说,越调表演艺术家申凤梅的越调唱腔设计就有不少地方借鉴了桑振君的唱腔。2000年,“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桑振君从艺66周年暨桑派艺术研讨会”在郑州隆重召开。有关领导和专家评说:桑振君是久负盛名、深受人民群众爱戴的艺术家,是和陈素真、常香玉齐名的豫剧大师。
作为一位艺术家,她向来反对艺术界的门户之见,并和许多老艺术家有着极深的感情。她驱车近千里,专门来周口看望她的老姐妹、著名越调表演艺术家申凤梅,她与豫剧皇后陈素真亲如同胞姐妹,桑老录制的《投衙》就是与马金凤的合作。
她对豫剧事业鞠躬尽瘁。2003年,已75岁高龄的她,不顾年老体弱,往来穿梭于邯郸、许昌间,指导许昌市豫剧团优秀青年演员常俊丽排演桑派名剧《桃花庵》和《秦雪梅观文》。2004年春节,76岁高龄的桑振君还应邀回河南为梨园春擂主大奖赛总决赛做首席专家评委。
桑振君离开西华已经50多年了,可直到如今,西华县的老人们还以能比人家多看两场桑振君的戏而骄傲。一位音像专柜的营业人员说,桑振君的碟子在西华卖得特快,进的货供不上卖的。桑振君在西华观众心中的地位和西华人民对桑派艺术的热爱由此可见一斑。
桑振君自幼学习河南坠子,后改学豫剧。 桑振君不仅继承了豫剧不同地域派别的演唱传统,而且擅长从各种表演流派以及多种姊妹艺术中,吸取精华,发展变化,而后融会贯通,最后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桑派”演唱艺术。她在豫剧声腔中,将河南坠子这门艺术吸收到豫剧之中,豫剧的旋律显得丰富多彩,优美耐听。正是由于她把河南坠子的韵律和嘴皮功夫巧妙地融入唱腔,才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演唱风格。她的声腔甜润娟丽,旋律变化有致,尤以“口伶齿俐、韵乖字巧”出名。
豫剧旦角流派之一“桑派”艺术的创始人、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戏曲教育家桑振君,7月9日7时在河北邯郸逝世,享年76岁。遗体告别仪式将于11日在邯郸市举行。
桑振君从走上舞台,就不甘于墨守成规,她总是根据自己对人物性格的理解和戏剧情景的认定,来琢磨出更准确、更生动、更优美的唱段。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她创造了偷、闪、滑、抢的演唱技巧,被公认为豫剧唱腔的一绝。这种唱法给人以委婉细腻、字乖韵巧、声情并茂的审美感受。她的演唱绘形摹境,令人神往;跌宕错落,令人神怡;以情传声,令人神动;如珠落玉盘,清脆分明;如风拂春朵,摇曳多姿,形成了俏丽精巧、高雅优美的豫剧“桑派”艺术。20世纪40年代,桑振君在群众中就已经享有很高的声誉,观众曾经给她起了一个绰号叫“12万”,意思是她一场戏值12万。在民间还流传着“少串一趟亲,也要看看桑振君”的说法。当年她在豫东演出,所到之处都受到热烈欢迎,可以用万人空巷来形容。
几十年来,桑振君取得了卓越的艺术成就。她演出的角色涉及青衣、花旦、闺门旦、刀马旦、老旦、丑旦等多种旦行,戏路很宽。她主演的《打金枝》《下陈州》《八件衣》《白莲花》《黛玉葬花》《英雄山》等剧目均由中国唱片社制片发行,深为广大群众所喜欢。1956年的河南省首届戏曲汇演,她在《白莲花》中扮演白莲仙子,获演员一等奖并兼获剧本改编二等奖。1958年和1959年,桑振君先后两次为毛泽东主席演出《打金枝》。
1964年,桑振君调到河北邯郸东风豫剧团任教师兼唱腔设计。她不仅重视自己的舞台实践,而且对豫剧教育事业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培养了一大批成绩显著的豫剧名家,也使“桑派”艺术不断地发扬光大。
人物评价
2000年,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省文化厅、河南省文联主办,河南省艺术研究所、河南省戏剧家协会、邯郸市文化局承办的“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桑振君从艺66周年暨桑派艺术研讨会”在郑州隆重召开,有关领导和专家对她给予了高度评价:桑振君是一位久负盛名、深受人民群众爱戴的老一代豫剧表演艺术家,和陈素真、常香玉、马金凤等齐名于观众心中。她在长期的舞台艺术实践中,勤于学习、勤于探索、不断创新、独辟蹊径,形成了自己特色鲜明的艺术风格,她的表演艺术被戏剧界和人民群众誉为“桑派”艺术,为豫剧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赵贞玉,女,豫剧旦角。邯郸市邱县人。国家一级演员。春蕾豫剧团主演,中国戏剧家协会河北分会会员。
11岁开始在邱县豫剧团学戏,1958年被送往邯郸专区戏曲学校深造,结业后到邯郸地区东风豫剧团。她先后得到豫剧界名师宋淑云、陈素真、桑振君及京剧界名师荀慧生、尚小云、李万春、袁世海、杜近芳等前辈的教海。1981年正式拜桑振君为师,专攻桑派艺术。
赵贞玉工闺门旦角,先后成功演出了《秦雪梅》中的秦雪梅、《红娘》中的红娘、《桃花庵》中的陈妙常、《打金枝》中的国母、《花木兰》中的花木兰、《虎符》中的如姬、《大祭桩》中的黄桂英、《双莲记》中的金莲、《罗敷恨》中的罗敷女、《红嫂》中的红嫂、《朝阳沟》中的银环、《龙江颂》中的江水英。她的唱功和做功,着眼细腻。由她主演的《虎符》《双莲记》《红娘》《大祭桩》《打金枝》《红珊瑚》等剧的唱腔选段被录制播。
刘伯玲(1941—)豫剧旦角,河南省安阳市人,著名豫剧演员桑振君的嫡传弟子。其唱腔中既有桑派的吐字乖巧、韵味醇厚,又兼具阎派的典雅细腻和马派的脆媚泼辣,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和表演艺术风格,代表作品有《程咬金照镜子》《皇帝告状》《秦雪梅》等。
苗文华,女,豫剧青衣、闺门旦。1979年,她在西藏艺术学校豫剧班学艺,后转入河北省艺术学校邯郸豫剧班,期间相继学演了《秦雪梅》《大祭桩》《断桥》等传统剧目。期间相继学演了《秦雪梅》《大祭桩》《断桥》等传统剧目。为豫剧名家桑振君的关门弟子。她的唱腔技巧超群,表演委婉俏丽,成为河北豫剧演员中新一代的佼佼者。在从艺经历中,苗文华成功塑造了《大祭桩》中的黄桂英、《秦雪梅》中的秦雪梅、《打金枝》中的国母、《虎符》中的如姬、《朝阳沟》中的银环等几十个栩栩如生的舞台形象。苗文华曾三次获得河北省戏剧节演员一等奖,两次荣获河北省文艺振兴奖,并获得中国豫剧十大名旦选拔赛表演奖,四省十四市豫剧中青年演员广播大奖赛一等奖。
常俊丽,女,汉族,1966年出生,中共党员,国家一级演员,香玉杯获得者,1985年毕业于洛阳戏曲学校。许昌市豫剧团团长,中共河南省第七届党代表,中共许昌市党代表,许昌市政协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戏剧家协会会员,许昌市剧协副主席,著名豫剧大师桑振君老师的关门弟子,桑派传人。曾主演大型桑派名剧《秦雪梅观文》《齿痕记》《蝴蝶杯投衙》《对绣鞋》。大型古装戏《花木兰》《封神榜》《五世请缨》。现代戏《倒霉大叔的婚事》《杨三姐告状》《漂来的媳妇》等。在河南省第四,第六,第八次戏曲大赛中荣获表演一等奖和二等奖,第七届香玉杯艺术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