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1-12-22 15:32
桑黄化型萎缩病是由类菌原体引起的、发生在桑的病害。该病是全株性病害,一般先由少数枝条开始发病。发病初期,枝条上部的叶片缩小变薄,下部叶片仍较大,出现上小下大的塔状;发病后期,腋芽不断萌发,叶瘦小如猫耳朵,细枝丛生,簇生成团,细根变褐萎缩,二至三年内枯死。
桑黄化型萎缩病病原为类菌原体(Mycoplasma like organism,简称MLO)。据中国对病树组织的超薄切片电镜观察,类菌原体双层界膜清楚,宽度约为10纳米,椭圆形,大小在250—800纳米,内部充有核质样的纤维状物质。此外,在病组织中还观察到一种类似病毒的棒状质粒。直径20—24纳米。
桑黄化型萎缩病是全株性病害,一般先由少数枝条开始发病。发病初期枝条顶端的叶片变小,变薄,并稍向反面卷缩,叶黄化,但下部叶片仍较大,而出现上小下大的塔状,病情发展后,病叶更加缩小,叶片向反面明显卷缩,色黄,质粗,由于腋芽萌发,生出细小而短的丛生侧枝,侧枝的节间很短,下面较大的老叶提前黄化而脱落。病枝一经夏伐,病势更重,常直接生出瘦小的叶片。侧枝因节间过短乃至不能辨别,新的腋芽又再发生,故丛生如同一个短小的鸡毛帚。1株桑树往往先1枝发病,然后蔓延全株。病枝易受冻害而成枯梢。病株的细根变褐枯萎,不能结桑椹,萌芽期比健株提早,往往在发病后2—3年内枯死。也有老树感病后,能维持5—6年以上不致全株枯死的。
桑黄化型萎缩病分布于中国、俄罗斯、日本;在中国分布于江苏、浙江、山东、安徽、湖南、湖北、河南、江西、福建、广东、陕西等省蚕区,以江苏、安徽、山东、湖南为害最重。
病原在桑树主根里越冬,翌年5月到达枝叶,通过传毒媒介昆虫凹缘菱纹叶蝉及拟菱纹叶蝉传播蔓延。在桑树生长期内进行嫁接,不论砧木还是接穗,只要带病均可传播。
菱纹叶蝉传毒过程是:病株里的类菌原体被菱纹叶蝉吸入食道,通过胃到达肠部,然后渗过肠壁进入血淋巴,再到唾液腺,当菱纹叶蝉把口针刺入桑树健株细胞内或细胞间隙时,唾液呈胶状,围着口针成为涎鞘,口针拔出,涎鞘中的病原即进入桑体内,经过增殖达到一定量后显症。一般两种菱纹叶蝉的三龄以上若虫和成虫在病桑树上吸汁2—4天即可获毒,再经20天左右增殖后开始传病,一旦获毒则终生传毒。在桑园中拟菱纹叶蝉传毒力强,全年4代均具较高传毒率,其比例达36.6—72.7%。凹缘菱纹叶蝉1、4代传毒率为2.4—19.3%,2、3代传毒率低或不传毒。生产上从6月中旬—10月均可传播,其中9月中旬进入传毒高峰期,潜育期20—300天。
病害的发生与气候、品种、肥培管理等关系密切。该病多发生于夏秋季,春季较少,上年已发病的病树,春季症状亦较轻,夏伐后随气温升高,症状急剧表现。红皮大种、火桑、荷叶白等品种较易感染。此外,夏伐过迟,秋叶采摘过早、过多,偏施氮肥等均易造成桑树生长不良,诱发该病。
桑树感染桑黄化型萎缩病后大多会在2—3年内死亡,致使成片桑树被迫挖毁,有农谚称“一年栽桑、二年养桑、三年用桑、四年癃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