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1-19 08:59
桥静脉是连接大脑浅静脉和静脉窦之间的“纽带静脉”,一般都是游离的,就说说上矢状窦,额顶外侧面及内侧面的引流静脉,先是穿破软脑膜、蛛网膜下腔,到达硬膜下,然后游离走行一段,这游离的一段就是桥静脉,由桥静脉进入上矢状窦,或者桥静脉进入硬脑膜静脉窦,在进入上矢状窦。
脑的桥静脉是指大脑浅静脉注入硬脑膜窦的终末部分,走行在蛛网膜和硬脑膜窦之间的一段静脉。大脑浅表静脉按引流血液的部位又可分为4组桥静脉:上矢状窦组、蝶骨嵴组、小脑幕组及大脑镰组。上矢状窦引流上矢状窦组桥静脉(包括额叶、顶叶、顶叶内侧和外侧上部皮层的静脉)的血液回流,同时还流板障静脉(如额板障静脉)及导静脉(如顶导静脉、额导静脉)的血液回流,并通过Trolard吻合、Labbe吻合及大脑镰静脉等与其他静脉窦相交通。这些桥静脉、板障静脉及导静脉等共同构成上矢状窦的属支静脉,参与颅内上矢状窦的血液引流。其中桥静脉与硬脑膜窦关系最为密切,其内血流状态的改变可引起上矢状窦内血流变化,同时还与上矢状窦及其属支静脉内血栓形成密切相关。
有学者曾表示桥静脉汇入上矢状窦的方式在三维立体空间上是不同的,可能直接汇入窦,也可能先汇入硬膜内的硬脑膜窦再进入窦腔即间接注入,故很难通过脑血管造影检查确定桥静脉在窦上的开和;另外经造影确认,位于冠状缝附近的一段上矢状窦无静脉属支。额前部和顶后部外侧面的静脉回流倾向于加入,上矢状窦旁的硬膜窦而额后部和顶部的静脉通常经外侧陷窝下面直接进入上矢状窦。
通过尸体解剖统计出桥静脉的数量为(11.2+4.9)条,脑血管造影结果为(8.9+2.2)条,二者无明显差异;随后用虚拟现实技术更详细地统计了其数量、大小以及分布数据表明平均皮层静脉在前额部平均有2.4条,后额部2.2条,顶部16条,枕部1.1条又对此进行验证,所得数据与前人基本一致,在中部数量最多。
大脑侧表面的静脉直径较汇入内表面及下表面的粗大;将桥静脉大致分为3类:圆管状或带状(6595%)以前和后部居多,扁平不规则形(24.73%)以中部居多,扁平筛孔状(9.31%)主要位于中部;同时,指出桥静脉形态不规则,前部桥静脉短小,中部较扁平,后部呈长条状居多。将测量点定为桥静脉汇入硬膜开口前5mm处,通过尸体解剖和脑血管造影测量结果统计学上无明显差异,但因其在分区时未能明显划分出各个区域界限,故其结果未能体现出各区域桥静脉直径大小;随后学者们分区进行测量证实了冠状缝至人字缝这一中间区域的静脉属支直径一-冠状缝至颅顶为(3.0+1.2)mm,颅顶至人字缝(2.4+0.7)mm,明显较冠状缝之前(2.4+1.0)mm及人字缝之后(2.2+0.5)mm的直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