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0-22 12:34
梁平抬儿调,是梁平人民在生产劳动、生活礼俗活动中产生的。在1980年以前十分常见,修水利、桥梁等工程,搬运大型构件都是用抬工,有抬工就有抬儿调。成千上万的抬工组合,号子声此起彼伏,场面极为壮观,声势极为浩大。
传说,天上玉帝不知人间的苦乐。一次太白金星问玉帝,人间什么样的人最苦,什么样的人最快乐?玉帝笑答:当然饮酒者最苦,抬脚儿最乐。太白金星不解,玉帝说,你不见饮酒者眉头紧锁苦不堪言,而抬脚儿草履赤臂,肩负重物仍歌之舞之喜形于色,岂不乐乎?这是对“梁平抬儿调”欢快风格最贴切的描述。
在民间人们不管是建房造屋、修桥铺路都要运抬石料,迎亲娶媳要抬花轿,遇有丧事要抬棺木,都少不了抬工或俗称“抬脚儿”的活。抬脚儿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必吼唱抬工号子,其号子旋律优美,节奏高亢明快,韵辙严谨,唱词朴实、风趣、幽默、内容丰富。抬脚儿通过吼唱号子抒发内心的情感、释放缓解疲劳,使步伐轻松协调,步力和一。
抬工组合,有2人抬、4人抬、6人抬、8人抬、16人、32人、48人抬、64人和128人抬等。所抬货物视重量配备相应人数,人均负重在50-80公斤,头杠和尾杠负重能力高些,一般在100-200公斤,128人抬的组合能抬5吨左右的重物。抬工技术要求很高,抬肩,起步十分讲究,头杠和尾杠作为领杠人,既要力气大,也要桩子稳,才能全面指挥全体抬工。人越多,场面越惊险,表演越精彩,越显示出整个队伍的技能。
少于6人抬的组合一般不吼调子,达到8人组合,一般都要吼调子;路程再远,大多都不会重复某一首调子。抬工人数越多,往往就越要唱歌吼调,吼出的调子也越有气势,越动听。
根据所抬对象不同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是从事劳动,抬运重物时吼唱的叫“踏脚调”,这也是流传最广、用得最多、内容最丰富的一种。抬工人数视物品轻重,有2人抬,一般喉着“嘿呦嘿呦”就起步;4人以上,可以有16人抬、32人抬。
第二类是抬花轿时所用的“调子”叫“四轿调”其特点是只吼不唱;大户人家的花轿往往用8人抬。
第三类是“龙杠调”,是民间办丧事时抬工抬送棺木吼唱的调子,又叫“上山调”。有的是龙杠会上辈传下来的,有的是即兴编唱。“龙杠”一般由8人抬,遇特重物件,或隆重物件,可以有16人抬、32人抬,抬工人数越多,对路况要求越高,所喉调子也要求越整齐,步伐才能一致。
不论那一类,哼唱的调子都分上下两句,前杠哼唱上句,后杠跟着重复哼唱上句;前杠再哼唱下句,后杠也跟着哼唱下句。调子的唱词有全县域内普遍流传的,这类唱词大同小异;有局部区域各龙杠会上辈传下来的;也有某些老抬工即兴新编的,这一类大多是临时所见的事物现编现唱,调侃、风趣、幽默,即兴编词也是“梁平抬儿调”的一大特点。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梁平抬儿调”已形成较成熟的一种民间音乐形式。不局限于抬工们在从事抬工活动中吼唱,而是逐渐演变成一种休闲娱乐哼唱音乐。在乡间的田间院坝,甚至在城市里都能听到哼唱这一富有地域特色的—抬儿调,相当于民歌。
“梁平抬儿调”弦律优美,节奏高亢明快,韵辙严谨,语言朴实,内容丰富。抬儿通过吼唱“抬儿调”抒发内心的情感、释放缓解疲劳、使步伐轻松协调步力和一。梁平抬儿调,一般为4句或8句(也有极少6句的)。1、2、4句押韵,第3句可押韵也可不押韵。哼唱的调子分上下两句,前杠哼唱上句,后杠跟着重复哼唱上句,前杠再哼唱下句,后杠也跟着哼唱下句。调子的唱词有全县域内普遍流传的,这类唱词大同小异。有局部区域各龙杠会上辈传下来的,也有自己新编的,还有抬儿临时根据所看见的事物即兴现编的词,这一类大多是调侃之词,风趣幽默。即兴编词也是“梁平抬儿调”的一大特点。
梁平抬儿调,是梁平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文化形式。抢救梁平抬儿调,有利于保护具有地域特点的民间音乐艺术。
(一)
清早起来把床下,耳听喜鹊闹喳喳。
我问喜鹊你闹啥,是不是贵客要到家?
(二)
清早起来把床下,象牙梳儿手中拿。
前头梳的一匹瓦,后头梳的双鞑鞑儿。
(三)
清早起来把床下,白铜烟杆手中拿。
陪到嫖客团转耍,嫁一个丈夫也不如意。
(四)
清早起来把门开,一根乌草蛇钻进来。
不是老娘勒得快,媳妇得个粪罗才。
(五)
清早起来把门开,一对鸟儿飞进来。
前头飞的是梁山伯,后头飞的是祝英台。
(六)
清早起来口不开,叫声娇娇儿拿茶来。
喊她倒茶她倒酒,这样的娇娇儿哪里有。
(七)
清早起来去点火,隔壁幺妹儿都拉到我。
拉到幺妹儿做一火,十天半月都做不脚。
(八)
清早起来去倒潲,背时公公来拉到我。
反手给他一潲瓢,打他胡子糠粑倒。
(九)
清早起来不新鲜,娇娇儿点火郎吃烟。
烧了一杆烧二杆,连烧三杆不新鲜。
(十)
清早起得早,踩了露水草。
等到露水干,太阳又来了。
(十一)
清早起来去过河,钥匙落到浑水河。
丢了钥匙误了锁,娇娇儿不来靠哪个。
(十二)
清早起来下陡滩,手拿灯草做号杆。
人人说我号杆小,小小号杆撑大船。
(十三)
太阳出来菲菲红,烧火老二大不同。
脑壳顶个烂草帽,嘴里含个吹火筒。
(十四)
太阳出来万丈高,情妹出来耍双刀。
哪个出来耍两套,徒弟还比师傅高。
(十五)添加新参考资料
午时到姐家,姐儿在绣花。
丢来花不绣,装烟又倒茶。
1.对于某些民俗活动的依存性。
抬花轿和抬棺木分别属于我国传统婚俗和丧俗,没有婚事和丧事的传统习惯也就不会有四轿抬和龙杠调的形成与发展,而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特别是机械交通工具的出现,抬儿调的市场地位岌岌可危,传统技艺甚至濒临消亡。在重庆梁平地区,抬工们还遵循“祭杠”习俗,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抬杠班子举行“龙杠会”,主要是通过祭拜仪式并在抬具上泼洒公鸡血来祈求平安。
2.有别于其他抬杠的独特性。
在我国各地也存在抬工活动,所不同的是梁平抬工所用抬杠是以柏树或其他弹性较好的杂木制作而成的长短两种翘杠,而包括本县福禄镇在内的梁平域外抬工则使用的是以木棒或竹棒制作而成的1.2m左右的硬杠子。具体谈及翘杠,由于工具所作用途不同,即长杠抬石料和其他重物,其长、宽、厚、弧高分别约为3m、9cm、5cm、28cm;短杠用于抬棺木,其长、宽、厚、弧高分别约为2m、8cm、4cm、5cm,当然在具体制作长短杠时可在这些数据上下波动,但是不宜悬殊过大。同时,长短杠都是中间宽,两端窄,并向上呈圆弧形,故而弧高是翘杠最显著特点,也是“翘杠”名称的由来。关于抬杠所用的其他工具,梁平地区与其域外地区并没有特殊之处,如分力之用“牛”、换肩之时用于平衡身体的“杵”、以及“缘”“扣”等都基本相同。
3.抬儿调唱词的通俗性与灵活性。
一般而言,以前的劳作农民文化水平不高,甚至是文盲,故所唱唱词需要通俗易懂,不要倾向于书面语言,而要使用生活用语,即便是规定唱词《想郎》与《十月怀胎》也是如此,这样才易于被劳作大众普遍接受并相传下来。
在他们工作的过程中,像大石头之类的构件一般都非常重,抬工们抬得都很累,而喊着抬儿调,大家都觉得有趣,就不会觉得那么累。抬儿调是随机应变的,不是死板的。龙杠调唱词亦即对于抬运重物和抬棺木所用唱词而言,一般区分为四句唱词和八句唱词,六句唱词极为少见,而四句唱词之中,除第三句可押可不押韵外其他三句唱词都需押韵。
喊唱一般遵循这样规则:前杠喊唱,后杠进行重复喊唱即可喊号子是根据路的情况来决定,如果路平,就随意的喊,而当路不好走的时候,前面的人就会报路,就会喊得慢一点,拖得长一点,这叫三起三落,只要领头人一报路,大家都知道前面有一个转弯或者是上坡,也就会走的也慢一点。遇到漂亮女子,抬工便会临时作词,调侃女子,大家也跟着一起起哄。当路很平时,抬工们还会像炫技一般,走成“摇摇腿”,拐来拐去的。所以抬儿调都是根据路况凭感觉随意唱。尖子(领头人)会随机应变的,而不是生搬硬套的。如果遇见路况不太好的情况,尖子会回头查看情况,留出方便大家走的路。前沿左(尖子靠着左边走),后沿右(后面的人靠着右边走),这样才能走过那些弯弯拐拐的路。
尖子
每杠分为前后杠2人组成的杠数之中,第一杠的前杠最为重要,相当于战争中的统帅角色,一般称之为“尖子”。通常,尖子一是要有稳力,二是熟悉路,能够很好的带领大家。尖子在走路的时候要观察前面的路况,知道怎样走能够方便后面的人跟上。所以,尖子是由德高望重的技术能手担任指挥职责,主要负责队伍步伐速度的控制与协调及领唱。
拐子和二把等
第一杠的后杠一般称之为“黑拐”。按照序列计算而排在第一杠后面杠的前后杠分别对应称之为“二把”“三把”乃至“六三把”和“后二把”“后三把”乃至“后六三把”“六四把”,最后一杠的前杠称之为“拐子”。
尾巴
最后一杠的后杠称为 “尾巴”。尖子和抬尾在走路的时候一人负责一边的路况,他们掌握着走路的节奏。抬尖子的人一般力气比较大,抬尾巴的人不需要这么大的力气,但却必须很灵活。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重庆市梁平区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梁平抬儿调”项目保护单位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