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21 17:28
梅东益(1838—1903),清安徽怀远县兰桥梅郢人,字如筠,名东义、东益,农家出身,晚清淮军著名将领。梅东益戎马生涯四十年,戡定祸乱,造福民众,作战机智勇敢,身先士卒,逢战必争当先遣队、敢死队,战功卓著,受到光绪皇帝、李鸿章的青睐和重用。死后光绪皇帝御敕为梅东益在沧州修造梅公祠以示纪念,李鸿章也褒奏其“朴实精勤,调度有方,遇事能知大体,才可独当一面”。英国蓝皮书则称“(东益)为中国武将有卓识之员”。英主爱德华赠挽联颂东益:“数十年德被生民,五大洲恩称父母。”评价之高,实属罕见。
梅身材魁梧,面庞黝黑,性情刚烈,膂力过人。相传,同治元年(1862年),梅赌博输光家产,离家出走,投军从戎,发誓不混出人样不回家园。民国《沧县志》人物传和《说古道今话沧州》载:梅东益以武生投效淮军,随李鸿章部攻克江苏省城苏州及太仓、江阴、无锡、金匮等州县。叙功以把总尽先提拔。同治三年(1864年),随江苏巡抚李鸿章攻破镇江、吴江、常州,又攻克浙江湖州府城,继而率部力扫平湖、乍浦、海盐等太平军营垒。梅东益作战机智勇敢,身先士卒,逢战必争当先遣队、敢死队,战功卓著,受到李鸿章的青睐和重用。同治四年(1865年),梅东益随李鸿章乘海轮北进,转战江苏、河南、山东等省。“积功存擢副将加总兵,衔赏著勇巴图鲁名号,署山海路游击。”
清军扫平太平军后,直隶总督李鸿章以天津河间为直东交界处,土匪出没,最难治理为由,令梅东益统淮军乐字营驻河北沧州一带。梅东益的乐字营时辖步队四营,炮、马队各半营,勤勇卫队二班,官兵2270人。是时,梅东益悉力巡防,捉拿劫匪数百起,剿灭匪巢数处。山东省海丰县五营村毗邻河北,匪盗猖獗。梅东益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乘大年初一雪夜,率官兵突然袭击,予以全部剿灭。
梅东益在沧州为官期间,还做了不少善事。民国《沧县志》赞其“在沧设义塾,平道路,立粥场,施医药”。凡有益于民生者无不支持和捐助。因率部剿平热河(承德)一带匪徒有功,梅被清政府以提督记名。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初,又被朝廷补授贵州提督,仍统领淮军驻扎沧州。此时,列强对中国虎视眈眈,义和团运动风起云涌,民族矛盾、民众与洋教的矛盾日益激化。涞水义和团焚毁洋教堂,惩处传教士和信徒的事件发生后,县令带领亲兵马队镇压大败而归。总督裕禄令淮军右翼统领梅东益,督同副将杨福同等率兵助剿。义和团中途设伏,大败清军,击毙杨福同。梅东益变换策略,设计进行诱杀。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6月,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淮军将领聂士成率部参战。在天津战役最艰难时刻,继淮军将领、蒙城人马玉昆驰援之后,梅东益率淮军六营抵津,天津守军士气大振。
梅东益虽在天津等地抗击了列强的入侵,但仍不失对洋人(传教士)的保护。洋人和朝廷不少官员对其深有好感。据民国《沧县志》载:当匪(义和团)焰方涨时,旅沧教士岌岌可危,东益设计护至沪事平。沧州已入停试之列,东益抗争免于议。外国联军分驻天津租界,清军无敢越界剿贼。东益与外人商定以私人军队或家仆往来无阻,土匪得以肃清。直隶总督李鸿章曾赞扬梅东益在津南保全大局中的贡献非浅。战后的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山东巡抚奏调梅东益统领各军办理胶澳画界之事,(东益)筹划精详,士民感颂。日照历用九以仇教为名,兖曹两镇(州)剿抚俱穷,东益(前)往指示机宜,旬日大定。”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冬,梅东益卒于潍县军营,终年65岁。直隶总督袁世凯奏请光绪皇帝,在沧州给东益建专祠,表彰其戎马生涯四十年,戡定祸乱,造福民众的功绩。李鸿章也褒奏其“朴实精勤,调度有方,遇事能知大体,才可独当一面”。英国蓝皮书则称“(东益)为中国武将有卓识之员”。英主爱德华赠挽联颂东益:“数十年德被生民,五大洲恩称父母。”评价之高,实属罕见。
光绪皇帝御敕为梅东益在沧州修造的梅公祠,坐北面南,由门楼、大殿、侧殿、耳房、碑碣等建筑物组成。主殿内有梅东益的画像及名人题联、题诗等,院内立有梅公祠碑。据民国《沧县志·卷之十三·金石》记载:“敕建诰授建威将军、贵州提督军门、巴图鲁梅公祠碑文”,由癸卯科举人兰鸿翥撰文,奏保知县、赵州柏乡教谕、丙子科举人李奉璋书石,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冬立碑。碑文述说了梅东益投军以来,特别是驻军沧州的功绩。另外,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十一月,沧州、青县、南皮、盐山、庆云、交河、献县、宁津、吴桥、东光等十余州县的乡绅民众曾给“总统淮军乐字马步全军、贵州提督军门、著勇巴图鲁梅公东益”恭立一块“戡乱碑”。碑文记录了梅东益剿灭土匪,修造道路,施舍医药,救济灾民,关注民生的功德。
梅公祠在“七·七”事变前后曾经是红十字会和日本人的宣抚班驻地。1947年沧州解放后,改为沧州地区人民医院门诊部。1958年再改为医院家属宿舍。1989年沧州市修建大运河新华桥和拓宽新华路时,梅公祠因占道被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