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珍

更新时间:2024-10-28 11:19

梅兰珍(1927年1月~2012年3月),女,著名锡剧表演艺术家,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梅兰珍自幼随父母学艺,5岁登台,十三岁挑大梁,建国后为无锡市锡剧团的主要演员, 梅兰珍先后主演了《珍珠塔》《孟丽君》《红花曲》《摘石榴》《拔兰花》等名曲。1996年获国务院颁发的国家特殊津贴。

人物经历

1927年1月11日出生在溧阳东门外;30年代初随父母到上海,住在菜市街;

梅兰珍不到五岁就 学会了《手扶栏杆》《杨柳青》《哭七七》《十不该》等七八只小调;

五岁那年在上海某茶楼登台演唱《十不该》;

六岁 在无锡中东大戏院第一次化妆登台,在俞步云主演的《唐伯虎点秋香》中饰演石榴一绝;

七岁起正式扮演各类小角色,如《秦香莲》中的英哥/冬梅、《白马驮尸 》中的刘天保、《双珠凤》中的庆桃;

开始拜师学京剧,(京剧师傅错号“三圈”);

四十年代初成为梅家班当家花旦;

正式挑梁了第一出戏《龙凤锁》;

1946年 进入无锡中央戏院演出;

1949年5月 应陈梅生之邀,到上海三民戏院演出;后受王汉清之邀,到“福园”演出;其后又与陈梅生、 季梅芳组成“三梅剧团”;

1951年 进入新成立的无锡首先实验锡剧团,第一本戏:《信陵公子》,饰演如姬;

1956年随团解放后首次闯上海、杭州,演出《孟丽君》《珍珠塔》;

1957年在无锡市戏曲会演中荣获演员一等奖;是年冬:被错划为“右派”;

1958年 随团在上海瑞金大戏院演出《秦起》;

1959年 六月:晋京演出《孟丽君》《珍珠塔》;十月:“右派”帽子被摘掉;

1961年《孟丽君》一剧由香港华文影业公司拍成戏曲片;10月13日:参加“锡剧流派会演”,演出《拔兰花》;

1962年《珍珠塔》一剧由香港华文影业公司拍成戏曲片;

1964年排演《红花曲》,参加“江苏省戏曲现代戏创作会演”;参加华东现代戏调演;

1965年《红花曲》一剧由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拍成戏曲片;

1966年 6月15日:“文革”钱最后一次演出——在常州演出《焦裕禄》;

1972年8月24日:走出“牛棚”;

1973年 排演《人民路上的早晨》;

1976年在无锡梁溪饭店为罗瑞卿演出;

1979年 成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出席全国第四次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

1980年7月31日:在江阴西郊演出时掉入乐池,致使右耳嫩骨断裂;8月27日,得到平反;

1981年6月13、14日:在无锡市人民大会堂举行“梅兰珍、戚雅仙徐丽仙、杨飞飞联合演出”;

1983年4月:“沪剧、锡剧著名演员滩簧戏联合演出”,演出《拔兰花》;5月28、29日:在无锡人民大会堂参加少年儿童筹募基金义演;6月21日:光荣入党,并成为剧团团长;

1984年3月:参加在上海音乐厅为徐丽仙举行的纪念会;10月:参加在无锡举行的首届锡剧节,演出《阳告》;

1985年参加“太湖之春”艺术家;

1986年 参加“金三角巡回演出团”,在江浙沪演出十五场;

1987年 8月8日:举行“锡剧梅派演唱会”,玉祁、无锡、常州演出三场;

1993年 6月:举行“戏曲什锦唱”。

2012年3月2日22:49分逝世。

个人作品

珍珠塔》、《孟丽君》、《红花曲》、《摘石榴》、《拔兰花》等。她主演的《珍珠塔》、《孟丽君》、等剧目均盛演不衰,由香港文华影片公司搬上银幕。她很多脍炙人口的优美唱段被多次录制成唱片和录音带,广为流传。

个人特点

梅兰珍自幼随父母学艺,工花旦。八岁登台,十三岁挑大梁。建国后为无锡市锡剧团主要演员。她基本功扎实,戏路宽广,扮演花旦、青衣、老旦、彩旦、老生、花脸等都能应付自如。在五十多年的艺术实践中,她潜心探索,大胆革新,她嗓音甜糯圆润,韵味醇厚,刚中有柔,形成了委婉细腻,华丽多姿,曲折多变的锡剧“梅派”唱腔,对丰富和发展锡剧唱腔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锡剧的“花腔女高音”。

艺术成就

王彬彬合录的《珍珠塔》唱片于1989年获中国唱片总公司颁发的全国首届“金唱片”奖。

1959年剧团在中南海演出《珍珠塔》,受到周总理的接见。

1961年在无锡太湖饭店为毛主席演唱《赠塔》,受到毛主席接见。

1977年、1980年两次为叶剑英同志演唱,受到接见。

1987年由无锡市广播电视局、上海电视台等十一家单位,为她举办了《锡剧梅派演唱会》。

1993年举办了《梅兰珍从艺六十周年戏曲什锦唱》。

1996年获国务院颁发的国家特殊津贴。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