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3-28 10:39
松口镇,隶属于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位于粤、闽、赣三省交界处,地处梅县区东北部,镇政府驻松口寺坑新区,距梅县区人民政府48.1公里。东与大埔县青溪镇为邻,西与白渡镇嵩山接壤,南接大埔县英雅和梅县区雁洋镇,北与桃尧镇、隆文镇相连,总面积328.4平方公里。截至2018年末,松口镇户籍人口64811人。截至2020年6月,松口镇下辖41个行政村和5个社区。
松口镇建制早于梅州,是千年古镇,为岭南四大古镇之一。松口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西晋,其时名为东畲寨,后改名梅口,南汉乾和三年(945年),始称松口镇。
宋代以降,松口各姓氏先祖从闽赣迁居此地,开发建成闽粤赣商贸集散地。
宋代伊始,特别是清末民国初期,松口成为梅州,乃至闽粤赣客家人向海外迁徙的重要驿站、世界客侨“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地、客家人“印度洋之路”的第一港。
1994年,松北乡与松口镇合并为松口镇。
截至2020年6月,松口镇下辖41个行政村(镇郊村、大塘村、大力村、石盘村、寺坑村、下坪村、到车村、梅教村、盘龙村、洋坑村、山口村、泰东村、车田村、大涧村、官坪村、铜琶村、松郊村、蓬下村、南下村、南上村、圳头村、大黄村、小黄村、横东村、横西村、梓育村、德化村、四社村、径寨村、蓬上村、桃宝村、介溪村、中江村、涧田村、富坑村、下井村、中井村、上井村、三塔村、上畲村、中畲村)和5个社区(繁荣社区、光明社区、爱群社区、松南圩镇社区、松东圩镇社区)。
松口镇,位于粤、闽、赣三省交界处,地处梅县区东北部,镇政府驻松口寺坑新区,距梅县区人民政府48.1公里。东与大埔县青溪镇为邻,西与白渡镇嵩山接壤,南接大埔县英雅和梅县区雁洋镇,北与桃尧镇、隆文镇相连,总面积328.4平方公里。
松口镇山地6240公顷,耕地1066.66公顷。
松口镇矿产资源主要有钨矿、石灰石等。
松口镇境内有松源河、隆文河流经,分别在铜音、小黄汇入梅江。
截至2018年末,松口镇户籍人口64811人。
2015年,松口镇农村经济总收入26.64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9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6.17亿元;实现税收1351.6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万元。
2015年,松口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966.7公顷,总产量2.01万吨,其中水稻种植面积2833.3公顷,总产量1.94万吨;水果种植面积4680公顷,总产量12.47万吨,主要以种植柚果为主,特色水果有红肉蜜柚、三红蜜柚、金柚、香蕉、龙眼、李子等;全年新增金柚、三红蜜柚、红豆杉、珍稀苗木等特色产业基地300公顷。全镇经济作物种植面积1186.7公顷,主要有大豆、花生、木薯、烟草等。生猪出栏量4.57万头,“三鸟”出栏量51.3万只,肉用牛752头,肉用羊1620只,肉用狗 6891只,家兔11.4万只;水产养殖面积266.7公顷,总产量3366吨。有农业龙头企业12家,其中省级2家、市级2家、区级8家,新增省级2家、市级1家;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48家,新增49家;有家庭农场74家,新增47家;有机农产品认证2家。完成造林绿化133.3公顷,森林抚育1066.7公顷,植树12万株,全年木材采伐面积68.5公顷,采伐量6183.5立方米。
20世纪80年代初,松口镇交通运输主要靠韩江水运,松口港是广东内河港第二大港,沿河岸建有客运码头和货运码头共29座。1985年,开通松口至松南公路;1988年,开通松口至桃尧公路;1996年,省道S223线、S332线及梅县松口至大埔三河坝国防公路贯穿松口镇;2000年10月,建成通车的梅坎铁路通过镇境,并在松口设有货运站。
20世纪90年代开始,进行镇通村道建设和村道水泥硬底化建设,至2000年,镇到村全部通行汽车,松口镇有17个村实现村道水泥硬底化。
2015年,松口镇有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51512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41372人,其中享受养老待遇有15461人;有农村低保户1011户、计2403人,每月发放低保金约51万元,城镇低保户105户、计203人,每月发放低保金约7.5万元,全年发放低保救济金约690万元;五保户304人,其中分散五保268人,集中五保36人,全年发放240万元;对476名定补优抚对象发放补助270万元;发放14名2014年冬季退役士兵安置费补助33.36万元;发放23名抗日老战士补助金12.65万元;全年发放种粮农民综合直补补贴1.22万户、金额284.72万元,其中,种粮直补19.36万元,综合补贴265.36万元;全年发放生态林补偿20.27万亩、计116.19万元;2015年,帮扶资金投入825.37万元,有梅教、车田、铜琶、蓬上4个贫困村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改造完成48户农村低收入住房;全年培训各类人员457人次。
2015年,松口镇有卫生院1间和村级卫生站17个。
松口镇建成有健身休闲广场、足球场(5人制)、超华足球场(7人制),圩镇、南上、南下、大黄、横东、横西、下坪、梅教、官坪、中江、大力村全民健身广场。
2015年,松口有中学2所(完中松口中学和初级中学松南中学)、小学4所、幼儿园4间,新建民办园童星园。小学有班级55个,有学生1698人,有教职工116人。完中松口中学2015年高考入一本线2人、入本科围73人,超区任务25人,入三A围198人、超区任务32人;初级中学松南中学升中考入东山中学分数线6人、入梅县区高级中学分数线以上12人。
关于松口名字的由来,一说是因松源河从这里注入梅江而得名,另一说是松柏墟与溪口墟两地合称。
松口镇是客家重镇,是客家先民南迁的始居地之一,是近代以来粤、闽、赣等地客家人下南洋的第一站,是中国客家人移民海外开拓“印度洋之路第一站”,有中国大陆唯一的“中国(梅州)移民纪念广场”。宋代以降,松口各姓氏先祖从闽赣迁居此地,开发建成闽粤赣商贸集散地,松口是明末清初闽粤赣地区客家人出南洋的首站。20世纪50年代,梅县在松口设立松口港务所并进行港口建设。当时、为广东省内河一大港口,水上交通十分发达,商贸物流很活跃。彼时,粤东、闽西、赣南等地客家人下南洋大多以松口为中转站。
作为商贸重镇,松口镇水陆交通便利。从地理位置上看,松口镇地处闽粤赣三省交会处,东北连接闽西,东南直通潮汕,是周边乡镇商贸的集散地。“日观千帆过,夜看万盏灯”是当时繁华场景的真实描写。历史记载,在商业鼎盛时期,松口有1000多家商铺林立,而码头最繁华的时候有300多条船只在这里停泊,6000多名旅客从这里出发。
宋代伊始,特别是清末民国初期,松口成为梅州,乃至闽粤赣客家人向海外迁徙的重要驿站、世界客侨“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地、客家人“印度洋之路”的第一港。历史上,松口的乡民与海外通邮、通航、通商不用经过嘉应州(今梅州)城,经汕头港直接转松口,因其繁华盖过州城,以至有“松口不认州”的说法。
据统计,海外松口籍华侨华人有8万多,超过了松口当地的户籍人口。松口籍的华侨分布在整个印尼群岛,马来亚半岛、泰国、新加坡等南洋地区。李九香、谢梦池、梁映堂、张榕轩、伍佐南这些人既是松口人在南洋创业成功家族的代表,也以他们的行动,影响着侨居地和祖国的历史进程。松口华侨回乡投资置业,修路办学,修建起了中国首条商办铁路潮汕铁路和被誉为华侨丰碑的梅东桥。与此同时,一些松口籍的华侨富商还暗中资助革命,为松口体育会和诸多华侨书报社等革命机构提供了大量的资金帮助。
梅州地区的华侨出洋谋生或归国返乡多在松江大酒店投宿,因此它成了华侨漂洋过海的驿站,时至今日酒店仍留有“HOTEL TSUNGKIANG”英文字样。在与松江大酒店相隔不远的中国(梅州)移民纪念广场上,有一路标,路标上四个方向的箭头分别标注着松口距离世界各地的距离。清未民初,旅印尼爱国侨胞梁密庵是松口人。当年梁密庵任中国同盟会雅加达分会会长,曾鼎力资助民主革命,他在印尼募集的革命经费几乎占革命总经费的40%。要说松口人民对国家是忠,那对家乡便是情的表现。松口境内梅江河上的第一座桥梁梅东桥,便是松口侨胞们热心乡梓建设的历史见证。
松口镇位于粤、闽、赣三省交界处,岭南四大古镇之一;铜琶村、大黄村、南下村、梅教村、小黄村是“中国传统村落”;大黄村被农业部列为“中国美丽乡村示范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是市人文社科示范基地;“丘哲故居”被评为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史教育基地、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教育基地,是广东省文保单位、梅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世德堂”是广东省文保单位;松口还有中国大陆唯一的“中国(梅州)移民纪念广场”。
松口风景优美,古迹名胜较多,向来有“松口八景”之说。八景分别为甘露纳凉、元魁倒影、刘皇唤渡、竹林夜雨、潭头垂钓、云桥夜月、金山远眺、宝盖晨钟。松口历史上作为百越之地,首先是接受了先进的中原汉文化传播,并与原生文化结合,后来受到沿海文化的影响,最后由于华侨与留学潮,受到西方海洋文化的熏陶。这里有梁氏松江、邓氏太乙、李氏珠公等梅州一些大姓氏族群的始祖墓,有梅溪公王庙、关圣庙、五显宫等,无不彰显出中原汉人南迁与南粤文化融合的影子,构成客家文化斑斓璀璨的色彩,使松口成为有代表性的客家古镇。
作为岭南地区四大古镇之一,松口镇人文资源丰富,文物古迹天然风景比比皆是,有甘露亭、五显宫、王明宫等15个古老宫庙,还有建造400余年保存完好的元魁塔等。今日的松口镇,仍留存不少客家文化历史印记,其中建筑便是其一。位于松口镇铜琶村下店的“世德堂”,传说是明末最后的行宫。相关史料记载,明朝灭亡后,明崇祯皇帝的东宫太子朱慈烺的侍读李士淳(号二何)便携太子回乡,即松口镇,以图东山再起,恢复大明江山。1645年,李二何便把侄子李直简所建之“世德堂”进行改造,规模巨大,和仁寿楼、源远楼、登岸楼、乡贤第、石柱堂、诒燕楼、宝德楼、花园楼、掬水楼、花萼楼等共11座主体建筑组成建筑群,各座主体建筑按皇家的规制被赋予不同的功能。
世德堂只不过是松口古建筑的一个缩影,元魁塔、张榕轩纪念馆、崇庆第、爱春楼、仁寿庄等建筑都是研究客家建筑的生动标本。业内人士表示,松口的古民居、古建筑蕴藏着丰富的客家人文资源,是研究客家建筑文化的活教材,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研究价值。松口古街区繁荣路旁,一座中西合璧式五层建筑,即使在今天也显得恢弘气派,这也是松口商业发达的历史见证。与大多数镇级公园不同,松口镇中山公园建于1933年,是为纪念1918年孙中山先生视察松口而兴建的,它不仅是梅州境内的第一座公园,而且是全国最早的一座乡镇级“中山公园”。
松口还留下了大量充满异域风情的建筑和绘画,无论是庙前街的连片骑楼、火船码头上的松江大酒店,还是张榕轩故居幹荫堂,张耀轩故居洋楼,谢梦池故居荣禄第及爱春楼、梁映堂的承德楼、古秀阶的崇庆第,椰风蕉雨的印痕都是松口作为海丝重镇的历史烙印。在火船码头的不远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择在此处建起了中国移民纪念广场和纪念碑,以及展示客侨历史和文化的世界客侨移民展览馆。这是中国唯一的移民纪念项目,是对松口作为华侨之乡中的华侨之乡的肯定与认可。
千年古镇松口有松口企炉饼、松口炸肉丸、鱼散粉、甜羊、羊醋汤等客家美食。
松口镇素有“文化之乡、山歌之乡、华侨之乡”的美誉。
2012年,松口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中国移民纪念地”。
2013年6月,“松口古街区”被评为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街”。
2014年,松口镇获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重点镇”。
2015年,松口镇获评“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
2017年,松口镇获评“广东十大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地理坐标”称号。
2018年,松口镇获评“最受网民喜爱的广东十大古村镇”。
2021年9月,入选第三批广东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镇名单。
据不完全统计,科举时代,松口有进士22人,其中翰林4人,其数量之多在梅州各镇中名列前茅。有号称“经学博士”的吴兰修、翰林温仲和以及被称为一门三进士的饶应坤、饶轩、饶轸三父子等著名人物。到了近代,随着李九香、谢益卿、谢梦池、张榕轩、梁映堂、伍淼源等华商在南洋的崛起,强大的华侨经济,不但推动松口经济生活方式的转变,也促动松口人思想的革新。涌现了谢良牧、谢逸桥、温靖侯、饶一梅、梁少慎等一批出洋留学,参加辛亥革命、推翻帝制的先进分子。清末民初,这里出现了著名的松口体育会,会员成为参加黄花岗起义的重要成员。
他信、英拉兄妹:泰国前总理英拉、他信,第四代泰国华裔,祖籍梅州。其母亲祖居地儒林第位于松口镇梅教村,二战期间他母亲曾在松口祖屋居住。2005年7月,他信首次回到梅教儒林第寻根问祖。2014年10月,他信携妹妹英拉及亲属一行回松口梅教儒林第寻根问祖。
伍万通:祖籍松口镇南下村,1953年生于泰国曼谷,泰国第五代客家华裔,现任泰国开泰银行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开泰银行是泰国四大商业银行之一,在全泰国拥有1120家分行及营业处,在海外设有16家分支机构,其中6家在中国。
梁世桢:1940年出生在印尼雅加达,是松口大力村人。梁世桢创办的印尼全宝集团,于1990年成功上市,成为印尼股票交易所的第一家房地产上市公司,现为印尼的五大房产上市公司之一。
张榕轩、张耀轩兄弟:印尼华侨,祖籍松口南下村,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华侨实业家。兄弟俩早年开办笠旺公司,经营橡胶园、咖啡园和茶场,创办裕昌、广福两家远洋航运公司,是棉兰地区华侨巨富。兄弟俩主持筹建了潮汕铁路。
余国春:1951年生于印尼,祖籍松口官坪村,1959年随父母定居香港。经过20多年的奋斗成为香港著名实业家,香港裕华集团主席、香港裕华国产百货有限公司董事长。
梁亮胜:1951年8月出生,松口大塘村人。1989年他在香港创建丝宝集团,任董事长,并逐步在日本、法国、意大利、加拿大建立分支机构。目前丝宝集团已成为洗涤用品领域华人企业的中坚力量之一。
陈善宝:著名客家音乐人、电影制片人、香港西贡区文化大使,是新客家山歌、客家童谣代表人物,代表作品《客家山歌刮出名》、《排排坐唱山歌》、《月光光秀才郎》等;
曾雪明:女,越南国父胡志明的夫人 ,1905年10月生于广州,原籍广东梅县松口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