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2-24 01:09
梅江桥位于广东省梅州城区。由梅县地方人士及海外华侨筹资11.23万毫洋兴建。1931年12月5日动工,1934年秋建成。该桥为桁架系杆11孔钢筋混凝土桥,桥面圆拱吊顶加横梁牵引。桥长300米,宽12米,横跨梅江200多米,整座大桥秀丽壮观,是梅州市的标志性建筑物,也是广大海外侨胞魂牵故土的象征性建筑物,是名城梅州城建历史发展的见证物。
民国二十年(1931年)12月5日,梅江桥动工。
民国二十三 (1934年),梅江桥建成。
2007年10月,梅州市人民政府在多次组织专家论证会研究论证,并广泛征求包括广大市民、外出乡贤、海外侨胞在内的社会各界的意见后,本着科学、严谨的精神和对历史、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决定对梅江桥进行加固大修。
桥为桁架系杆11孔钢筋混凝土桥,桥面圆拱吊顶加横梁牵引。桥长300米,宽12米,横跨梅江200多米,整座大桥秀丽壮观,是梅州市的标志性建筑物,也是广大海外侨胞魂牵故土的象征性建筑物,是名城梅州城建历史发展的见证物。
梅江桥是梅州桥梁中名气最大的,最早修建的,横跨梅江,修建成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春。它历经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动乱,几经修缮扩建仍屹立于梅江U形的顶端,成了当年沟通梅州市区(梅城)南北两岸的咽喉要道。梅江桥造型美观实用,拱形的护栏,是早年梅城的标志性建筑。
梅江桥位于广东梅州梅县城区中心,是一座横跨梅江,沟通江南、江北市区的大桥。古时,此处无桥,行人以竹筏、木船为渡。元泰定年间,在梅溪渡用船42艘架设浮桥。明代,船废。民国14年,重架浮桥,后又废。
梅江桥于民国20年春由“福济善堂”饶芙裳与各善董及地方人士黄荣樵、黄燮南、曾汉南、刘启兰等人倡建,得国内商家和海外侨胞廖元盛、陈富源、饶烈伯、谢信泰、侯广德夫人、潘直我等人热心资助,于1931年冬动工,1934年秋基本建成。工程费用11.23万大洋。此桥由法国牧师龚神父(工程师)绘图设计,桥型新颖,原设计负荷3英吨,为桁架杆拱11孔钢筋混凝土桥,每孔跨径20—22米,另有板梁孔引桥4孔,每孔跨径10米,下部结构为钢筋混凝土薄隔板双柱式墩台,桥长278.5米,宽6.65米。
查阅《梅县建筑梅江桥征信总录》等史料可知,20世纪30年代初(1931年),时任梅县县长的彭精一主张拆旧建新、开辟桥梁公路。当时的梅城,一江两岸的居民主要靠摆渡运送物资,行人以竹筏、木船为渡,两岸群众过江既不方便也不安全。梅江河上亟需建一座大桥,以解决两岸居民过江难问题。于是,当时由梅县热心人士饶芙裳、黄爕南、黄荣樵、刘耀初、卢耕父、曾汉南等倡议,彭精一赞成,决定在梅江两岸建设一座桥梁。建桥倡议得到梅县客商和海外广大热心桑梓侨胞的支持,很快成立了建桥董事会推进相关事宜。
在第一个桥墩建成之后,第二个桥墩的经费仍无着落,为了让工程顺利推进,建桥董事会四处奔走,呼吁大家认捐。黄荣樵介绍德大兴、金生庄、黄昌源等商号借款接济,还写信动员梅县籍的华侨认捐。
梅江桥建设到后期,尚缺资金。当时旅日侨领潘植我(梅县南口侨乡村人)从海外回国,建桥董事会经理曾汉南拜访他,详述建桥遇到的困难,立即得到他的慷慨允诺,最终潘植我捐资1.5万元银元用于建桥。梅州市。梅县区博物馆原馆长朱迪光对梅江桥进行过一番研究,他表示潘植我的捐资对于建设梅江桥起到很大作用。
据记载,陈济轩、陈翼南、侯秀兰、吴增寿等人通过捐资或劝捐的方式,各自承担至少一个桥墩的建设费用;侯广夫人在南洋募得1.2万多银元;在爪哇巴城(今雅加达),燕络英剧社举行义演,募得大洋2100元,全部捐献建桥;华侨还在南洋发行三期彩票,剔除奖金,实得大洋21223元;国内商人和海外侨胞廖元盛、陈富源、饶烈伯、谢信泰等人也热心资助……据统计,至大桥建成,共有当地百姓以及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南非等国家和地区的华侨慷慨捐赠,共计8100多人,累计捐资额达11.23万余银元。
修缮扩建
在梅城江北老街东门塘有一家开了100多年的老相馆“青春百年照相店”可以看到,里面挂满了从上世纪30年代到90年代的照片,这其中就有不少关于梅江桥的老照片。
梅江桥原桥的桥面不能行车,1950年和1965年,政府曾两次斥资改铺水泥桥面和扩建人行道,并加筑立体交叉引桥,使梅江桥终于能通行车辆。
20世纪80年代初,在东山大桥和嘉应大桥未建成之前,梅江桥是梅江两岸重要的通行桥梁。
1986年,经省有关方面鉴定,梅江桥使用年限已到,开始禁止机动车辆通行。
2007年10月,梅江桥经检测后评定为危桥并全面封闭。
2008年11月,梅州市人民政府在保持原有建筑风格基础上,再次对梅江桥进行加固大修。广大市民、外出乡贤、海外侨胞纷纷通过来访、来电、网络等各种形式,为梅江桥加固大修工程建设建言献策。最终,历时13个月的加固后,梅江桥结构安全稳定,重新恢复了桥梁的使用功能。修葺一新的梅江桥全长289米,宽12米,能够满足12座以下(含12座)客运车辆、两轮摩托车和自行车、行人通行的要求。
梅江桥建成后,曾公开征求书法家贡献翰墨,还公开征求佳联。一时间,梅县的文人雅士纷纷挥笔,撰联应征。
最终,周辉甫、宋汪若、谢心源三位书法家书写的“梅江桥”分别用在桥拱中间两面和桥背中间。
而征联当时取录的桥联却没有印在梅江桥上。据记载,当时应征的县内外文人墨客甚多,收到征联一百多副。
其中,“梅属地灵,功成不用仙鞭石;江横天堑,普渡何须鹊架桥”这副对联摘取桂冠,然其作者已不可考。
另一副入选的佳联为“梅水架长虹,不用祖龙鞭石;江山留胜迹,且看司马题桥”。这两副桥联对仗工整,别有一番雅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