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梆子

更新时间:2024-08-28 15:27

徐州梆子(又名徐州大戏),江苏省传统地方戏剧剧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梆子腔的起源问题学界有多种说法,主要是因为古代关于民间文艺的记载不全,以及有关概念不确定所致。但诸说中大致有几点是共同的:一是梆子腔起源于民间,其时间大致在明代中叶或明末清初,其地域一说是在陕西中部渭河流域又一说在其东部的同州(陕西省)蒲州(山西省)一带,还有说在其西部甘肃一带等。二是梆子腔的音乐素材较朴实单纯,易于变化,唱词通俗,易为群众所掌握三是音乐性格慷慨激越、奔放强劲,与当地民间文化习俗特点相一致。四是其伴奏主要用枣木梆子击节和以板胡为主要旋律乐器伴唱为其特色,因而得名。

梆子腔形成后,以西安为中心向全国各地流布,形成了很多新的剧种。在北方大致有三个方向。

一是向北和东北方向流布。梆子腔在山西境内随晋商的足迹向北流传,至中太原一带,形成“中路梆子”(即今“晋剧”),继而向北到雁北地区形成“北路子”,再向东北至河北形成“河北梆子”等。

二是向西北方向流布在甘肃一带发展成为“西秦腔”(“西府秦腔”)。

三是向东部流布。到河南、山东一带,形成了“徐州梆子”以及“淮北梆子”“河南梆子”“山东梆子”“章梆子”等剧种。其中有些剧种还兼唱其他声腔,发展成声腔的剧种,如“上党梆子”“莱芜梆子”等。

20世纪50年代,政府部门给地方戏定名,带有划分剧种的性质。一个地方戏即被视为一个剧种。但依行政区划“勘定”、命名的地方戏却给戏曲剧种的区分(即名与实)带来了不少的纠葛、混乱。如地处豫皖苏鲁交界地的苏北、皖北等广大地区一直是河南梆子的流行区域。一俟50年代,河南梆子在河南本省被正式定名为豫剧。稍后,安徽冠名为“淮北梆子”,江苏则名之为“徐州梆子”。

徐州梆子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段:一是在有明一代,随着山、陕移民的入住,他们将家乡的民歌小调带入徐州,并与本地歌谣曲调渐渐融合,又与南方流传来的余姚腔融为一体,形成了带有本地特色的戏曲声腔。明嘉靖年间在丰县所演戏曲,当是余姚腔本地化的一种戏曲形式。二是晚明至清初,弋阳腔以其包容性强,迅即由南向北流播,并衍生出许多地方戏曲声腔。徐州终于有了本地以唱南曲为主的戏班——沛县郢雪班。此后不久,罗罗腔也由山西经河南、山东传入徐州。是罗罗腔的输入,直接影响了徐州当地戏曲声腔的形成。有了罗罗戏的艺术铺垫,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徐州梆子。三是中晚清之时,梆子戏在多年的演出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有了有姓名可考的著名梆子艺人,如蒋花架子、殷凤哲等。尤其是到了晚清,则产生了质的飞跃。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徐州梆子的发展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平台,以至在解放以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段,徐州梆子呈现出持续辉煌的景象。

文化特征

演唱风格

徐州梆子的演唱风格既具备北方戏曲刚硬有力的特点,又具备南方戏曲婉转柔和的韵味。

唱腔

徐州梆子唱腔音乐属板腔体,以“慢板”、“流水”、“二八”、“非板”四大板式为主,进而派生出“跺子”、“栽板”、“迎风”、“金挂钩”、“倒三拨”等板式。

“慢板”是徐州梆子戏的重要板式之一,长于抒情、叙事,虽在速度上有慢、中、快之分,但共同的规律是一板三眼的4/4节拍,一句可分为二或三个分句的句法结构,以及中眼(小节中的第三拍)起唱,板上(强拍)落腔的行腔规律等。

“二八板”也是徐州梆子戏的主要板式之一,其结构也有基本固定的结构形式,如:其起腔为板上起唱板上落腔,每句可分为两个分句,第一分句起唱于板(强拍),第二句必起唱于眼(弱拍),如分句有拖音则必有相应的分句过门,虽为上句却因是起腔也必落在调式主音上。

“流水板”是一种旋律进行及节奏安排极为灵活多变的板式,除常规的速度变化2/4节拍与对偶结构,分句划分外,眼起眼落,跨小节切分也是其典型节奏。

“清板”是一种在南方诸剧种常见的板式,特点是说中有唱,唱中有说,伴奏简单清爽,往往仅用琵琶等弹拨乐器,适宜表现如泣如诉的叙事情节,这种板式在徐州梆子戏的传统中是没有的,但在一些现代戏中常在主人公大段唱腔中有一些泣诉的段落,这是在注意保留剧种音乐风格的前提下借用了这种板式。这种板式一般不独立成段,仅作为大段唱腔中的一部分,在结构上起到发展对比的作用,唱词则多为叙事、表述、申诉等内容。

“伴唱”(帮腔)早为“川剧”的常用手法,后被各剧种吸收借鉴,现也已成为徐州梆子戏的常用创作手法,在某些情节中多用来烘托气氛,渲染感情。这种手法也作为唱腔的一种辅助和加强手段,多用于唱段高潮处,也在唱腔的各种音乐手段都不能满足表现要求时使用。同时这种手法应用范围广,可用于各种情节,各种场景,各种感情的描写。演唱形式多样,早已突破了行当的限制,可以是各种行当音色的独唱,也可以是各种形式的齐唱、合唱,它可以独立成段使用,也可以插用在演员的演唱中间,不受剧种唱腔结构模式和旋律框架的严格限制,更富于感情色彩的刻画,甚至可依据剧本的内容在音乐风格上有适当的突破。

配乐

徐州梆子戏的音乐属板式化体,以板式的变化表达一定的情感和内容。徐州梆子音乐曲牌两百多首,其中的唢呐牌子尤其为人称道。这些曲牌主要用来为演唱和舞蹈伴奏,同时也可以用之营造戏剧氛围、烘托人物心理。

角色

徐州梆子行当齐全,生、旦、净、丑分工细致,其中黑、红脸的演唱真假声结合,具有高亢激昂、淳厚刚烈的特色。

代表剧目

徐州梆子剧目众多,传统剧目约六百余种,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也在两百种以上。这些剧目中以描写重大历史事件、反映政治军事斗争、表现英雄人物业绩的正剧、悲剧最为突出,习称的“四大征”、“四大铡”、“新老十八本”等都是其中的代表性作品。

其代表剧目为“四大征”(《薛礼征东》《樊梨花征西》《姚刚征南》《燕王征北》)、“四大铡”(《铡赵王》《铡美案》《铡郭嵩》《铡郭槐》)及“老十八本”、“新十八本”等。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徐州梆子戏剧目以描写重大历史事件,反映政治、军事斗争、表现英雄人物业绩的正剧、悲剧最为突出,传统剧目约六百余出,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也在二百出以上,题材更加丰富,内容反映社会各个层面,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不同时期,都曾发挥过重要作用。

徐州梆子自明朝中期在徐州地区形成、发展,是梆子声腔体系在江苏省内的唯一剧种,也是苏、鲁、豫、皖接壤地区数万平方公里内,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主要剧种之一。其艺术含量高,地域特色强,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和学术研究价值。

传承现状

在现代社会多元文化冲击、人们的审美情趣发生转移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下,徐州梆子已处于濒危状况。专业队伍萎缩、后继乏人;演出场所减少、观众兴趣淡漠;政府投入不够、艺术生产困难,只有江苏省梆子剧团还能坚持演出。

传承人物

蒋云霞,女,汉族,徐州梆子蒋门第六代传承人,国家二级演员,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徐州梆子代表性传承人。

保护措施

2012年4月24日,徐州梆子戏蒋门第六代传承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徐州梆子戏传承人蒋云霞正式收陈素芳、葛蔓二人为徒。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徐州演艺集团有限公司获得徐州梆子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徐州梆子”项目保护单位徐州演艺集团有限公司评估合格。

社会影响

重要演出

1977年,江苏省梆子剧团现代戏《银杏坡》,参加江苏省专业文艺团体创作节目第二轮(戏剧)汇演大会。

2009年11月5日,徐州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举办“徐州梆子大家唱”专场演出。

2016年11月10日,徐州梆子《三断胭脂案》在无锡市人民大会堂上演。

2018年12月末,大型原创徐州梆子现代戏《母亲》在徐州市公演。

荣誉表彰

1992年,江苏省梆子剧团携《打神告庙》《李瓶儿》进京演出,张虹一举夺得第九届梅花奖。

2000年,江苏省梆子剧团携《华山情仇》进京演出,燕凌一举夺得第十八届梅花奖。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