梓白皮

更新时间:2024-07-15 11:04

梓白皮,中药名。为紫葳科植物梓Catalpa ovata G. Don的根皮或树皮的韧皮部。分布于长江流域及以北地区。具有清热利湿,降逆止吐,杀虫止痒之功效。用于湿热黄疸,胃逆呕吐,疮疥,湿疹,皮肤瘙痒。

入药部位

根皮或树皮的韧皮部。

性味

味苦,性寒。

归经

归胆、胃经。

功效

清热利湿,降逆止吐,杀虫止痒。

主治

用于湿热黄疸,胃逆呕吐,疮疥,湿疹,皮肤瘙痒。

相关配伍

1、治温病热未除,重被暴寒,寒毒入胃,热蕴结不散复变啘者:单煮梓皮稍稍饮之佳。(《外台》)

2、治小儿家火丹:梓木白皮三两,蓼叶三两。上件药,烧为灰,细研,以鸡子白调,数数涂之,以瘥为度。(《圣惠方》)

3、治急性肾炎:梓根皮、冬瓜皮、赤小豆各15g。水煎服。

4、治疔、疖:梓根皮、垂柳根各等量。研末,麻油调涂患处。(3-4方出自《福建药物志》)

5、治小儿头疮:梓树皮30g。煎水洗。(《吉林中草药》)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9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水洗浴。

使用注意

脾胃虚寒者慎用或禁用。

炮制

一、采集加工

全年均可采,晒干。

二、炮制方法

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丝,晒干。

形态特征

梓又名:木王,楸,花楸,水桐,河楸,臭梧桐,黄花楸,木角豆。乔木,高达15米;树冠伞形,主干通直,嫩枝具稀疏柔毛。叶对生或近于对生,有时轮生,阔卵形,长宽近相等,长约25厘米,顶端渐尖,基部心形,全缘或浅波状,常3浅裂,叶片上面及下面均粗糙,微被柔毛或近于无毛,侧脉4-6对,基部掌状脉5-7条;叶柄长6-18厘米。顶生圆锥花序;花序梗微被疏毛,长12-28厘米。花萼蕾时圆球形,2唇开裂,长6-8毫米。花冠钟状,淡黄色,内面具2黄色条纹及紫色斑点,长约2.5厘米,直径约2厘米。能育雄蕊2,花丝插生于花冠筒上,花药叉开;退化雄蕊3。子房上位,棒状。花柱丝形,柱头2裂。蒴果线形,下垂,长20-30厘米,粗5-7毫米。种子长椭圆形,长6-8毫米,宽约3毫米,两端具有平展的长毛。

生长环境

生于低山河谷,湿润土壤,多栽培于村庄附近及公路两旁。分布于长江流域及以北地区。

药材性状

根皮呈块片状、卷曲状,大小不等,长约20-30cm,直径2-3cm,厚3-5mm。外表面栓皮易脱落,棕褐色,皱缩,有小支根痕;内表面黄白色,平滑细致,具细网状纹理。折断面不平整,纤维性,撕之不易成薄片。气微,味淡。以皮块大、厚实、内面色黄者为佳。

药理作用

1、抗诱变作用。

2、茎皮具有抗肿瘤作用。

现代应用

用于治疗黄疸,肾炎水肿,呕吐,疥疮,湿疹和皮肤瘙痒等。

相关论述

1、《日华子》:“煎汤洗小儿壮热,一切疥疮,皮肤瘙痒。”

2、《纲目》:“治温病复感寒邪,变为胃啘,煮汁饮之。”

集解

1、《别录》:“梓白皮,生河内山谷。”

2、《日华子》:“梓树皮有数般,惟楸梓佳,余即不堪。”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